楊 敏
中圖分類號:D922.16D90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217-01
作為主觀而言,沒有任何學校和教師希望自己的學生受到任何人身傷害,但客觀的事實是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社會能力、防范意識與對抗能力使得中小學校園傷害事故時有發生,且呈上升趨勢,而中小學的學生絕大多數為未成年人,由此引發的未成年學生訴學校損害賠償的案件也逐年增多,本文就學校在校園傷害事故中是否應承擔責任以及學校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的問題作一探討。
一、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的法律關系
所謂的校園傷害事故,是指在學生實施的教育活動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所發生的造成在校生人身權受到損害,導致其受傷、殘疾或死亡的人身傷害事故。學校是專門進行教育的機構,其教育行為具有公益性和義務性,由于校園傷害事故大多涉及未成年學生,那么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法律關系?毋庸置疑,學校與學生之間既不是學校承擔監護人管理義務的監護關系,也不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合同關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規定,學校對未成年學生負有教育、管理和保護的義務,教育部頒發的《學校傷害事故處理辦法》也明確規定學校負有的教育、管理、保護學生方面的義務和責任。所以說學校與未成年學生之間是教育關系與管理、保護關系的統一。
二、學校在校園傷害事故中承擔責任的原則及條件
學校在未成年人校園傷害事故中的責任承擔應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一般歸責原則,以公平責任原則為補充原則(是在特殊情況下的必要的補充原則)。也就是說,一般情況下承擔過錯責任,特殊情況下承擔公平責任,但學校承擔這兩種責任都必須具備特定的條件,只有符合特定的構成要件,學校才能承擔上述兩種責任,否則學校無需負責。
學校承擔過錯責任,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傷害事故必須發生在學生在校期間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不能單純地認為在學校范圍之內就是在校期間,學生出了校門就不是在校期間。時間、區域不能簡單地以上、下課,校內校外機械予以劃分,應以是否在學校依法能夠控制的范圍為原則加以確定,在校期間不僅是一個空間、更是一個時間意義上的概念。根據學校模式的不同,家長將監護權委托給學校的范圍和時間也不相同,全日制寄宿生應該是從學期報名開始到放假離校為止的全部時間,當然正常請假、放假、特殊規定的節假日除外;走讀生的在校期間,則從學生到達符合老師指定時間,地點開始到活動宣布結束且通常一般認為的學生有能力回到家的時間、不屬于學校教育、管理、保護的監護職責范圍,未成年學生受到傷害或致人損害的行為,學校一律不承擔責任。
(2)未成年學生的人身傷害事故必須是由于學校的過錯造成的,即學校在對未成年學生人身保護方面承擔責任必須具有故意或過失的主觀過錯。在具體處理時,舉證責任的分配上應對學校實行“過錯推定”,即學生在校園中受到傷害的,首先推定學校有過錯,若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則學校無需承擔責任;若學校不能證明自己無過錯,則學校就應承擔賠償責任。之所以對校園傷害事故案件的舉證責任作如此分配,是因為學生家長將未成年人送到學校之后,學生就在學校的管束、監護之下,學生受到傷害又是發生在校園內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期間,與學生家長相比,學校是占有證據或更接近證據的一方,學校更容易了解學生受傷的事實,是有條件并有能力收集證據的一方當事人。只有對校園傷害案件的舉證責任作如此分配,才能體現法律對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才能體現法律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
判斷學校在校園傷害事故中有無過錯,應當從實際情況出發,全面地具體分析:第一,要看學校是否盡到了對學生的管理職責,如是否落實安全保護措施,校舍、設備、設施是否完好,能否確保學生安全等;第二,要看學校是否制定了有關的規章制度,是否認真負責地對學生進行了教育等;第三,要看學校是否盡到了對學生的照顧職責,如是否及時采取了補救措施,是否根據學生的年齡、智力等不同情況,分別予以不同層次的照顧等。
(3)校園傷害事故的發生與學校行為有直接的因果關系。這種因果關系表現在:一是客觀性,即學校疏于教育、管理、監督,教師執行職務行為不當、失職,客觀上造成損害結果的發生,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二是必然性,即學校的失職行為必然導致損害結果的發生;三是直接性,即學校的失職行為是損害結果發生的直接原因,而非間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