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鳳艷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992(2009)10-225-01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對音樂教育的評價時講到:“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我們的音樂教育,應面向全體學生,我國音樂教育的任務是,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得到開發使他們從中受益。那么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感受與鑒賞、表現與創造、全面的審美能力?近兩年的教學實踐中,我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教師要不斷開拓思路、創新教法,打破死板的教學模式,用多種新穎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激活學生發現、探索音樂的審美真諦的沖動,從而對音樂作品有更深的理解。本文結就合自己十余年來的工作實踐,針對音樂課程自身的特點,把自己怎樣教學生學會欣賞音樂,學會深刻,準確、全面的體會音樂的內在情感,作些膚淺的分析思考!。
首先,音樂是積聚靈感、催發情感,激活想象的藝術,音樂是人類的第二類語言,是人類最親密的朋友,怎樣借助于音樂的教育、審美、娛樂三個功能,來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發展認識世界的能力,推動他們講禮貌,使其行為變得高尚,這都有益于社會風氣的凈化,有益和諧社會的構建。在此,我總覺得中學音樂課程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健康正確的審美觀,培養學生美好的審美情趣,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音樂課教學中的審美教學,它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從某種意義上講,使中學生從音樂美的享受中升華感情。要做到以情育人,在音樂中改造學生的情感,讓每個學生在音樂中游弋。教師就要努力打造他們一雙音樂的耳朵。使學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在藝術教育中自然而然的形成,那才是真正意義的從情感上對學生進行陶冶,“以情育人,以情動人”!
音樂是表現情感的藝術,欣賞音樂的過程首先是情感體驗的過程。正象德國音樂家亨德爾說的那樣:“假如我的音樂只能讓人們愉快,我很遺憾,我的目的是讓人們高尚起來。”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體驗的滲透,是欣賞課中的重要階段,學生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注意了情感體驗后,隨之而來的就是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與音樂融為一體,自覺的、主動的、自由的展開創造性思維的想象與聯想,這一過程的作用便是情感的升華與心靈的凈化。眾所周知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將會對人的一生成長起著重要作用。
課例:創造性思維能力培養:音樂創作實踐課高中藝術課欣賞《春江花月夜》(此實驗安排在學生對完整作品欣賞后進行)請學生一起演唱全曲主要旋律:(電腦出示譜例)要求學生仔細觀察詞曲有什么特點?請找規律。學生們發現每一樂句的尾音與另一樂句的第一個音的音高相同。于是教師介紹:這是中國民族音樂的創作手法之一——魚咬尾。于是引發學生們聯想到古代的詩歌也有這樣的創作手法,就好象人們常做的一種文字游戲字頭接字尾。經過討論學生們對此音樂創作手法有了明確的認識。然后請同學們分組進行音樂創作。要求每組學生創作一首四個樂句的曲調:(1)必須用上魚咬尾的創作手法。(2)必須用民族五聲調式。(3)拍號自定。此項活動形成了音樂欣賞課的高潮,學生們用了很短的時間,創作了自己的作品。通過學生們自己的演唱,得到了大家的鼓勵,同時創作者也獲得了成功的喜悅。這一教學實驗,體現了學生在音樂欣賞課中的主體位置,這一音樂實踐的過程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意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們掌握了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法。神奇美妙的音樂象陽春白雪潤物無聲,陶冶人們的情操;象高山流水奔流不息,凈化人們的心魂;象空山鳥語使人愉悅、熱愛生活;象干旱的的春雷使人警醒催人奮進。音樂的魅力無限,人們把音樂當作精神營養品,一刻也不能離開,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可音樂的魅力需要我們去發現、音樂的美需要我們去認真的體味、思考!怎樣教學生用心讀懂每首歌曲,反復思考理解曲子的內涵是我們中學音樂教師教學的初衷,也我們中學音樂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戰爭年代無數熱血青年就是唱著《國際歌》走上革命道路,為了解放全中國不惜犧牲寶貴的生命。電視劇《長征》主題歌——《十送紅軍》一曲悲壯的嗩吶獨奏催人淚下,這音樂深深的感染了每個觀眾,隨著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真實畫面,隨著主題音樂的不斷出現,引起了觀眾心靈的震顫與感情的升華。以上所述我們清楚的認識到,中學音樂欣賞課就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欣賞音樂,如何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鍛煉聯想創造性思維能力,在音樂的旋律中去尋找情感的共鳴與心靈的凈化。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真正聽懂了音樂后,他們會自覺地在音樂中展開自由的、充分的、豐富的、美妙的聯想畫面,進行音樂的第二創作,(即創造性思維)從中提高鑒賞音樂的能力并得到感情的升華。音樂教育作為情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人的創作活動中起到引導、強化、調節、補償的重要作用。創造性思維不是一種單一的思維而主要是兩種思維(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新穎的、靈活的、有機的結合。這樣的思維鍛煉,可以使學生思維富有獨特性、靈活性、精密性;具體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創新教育思想?又如何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為此,筆者嘗試對音樂欣賞課教學方法的改革和創新,通過多次深入的了解和思索,在借鑒前人教學成果中總結出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創造性思維、創造能力培養的幾個課型實例。
創造性思維能力是構成創新能力的核心要素,要想達到此目的,要求音樂老師必須在認真備課、精心設計、巧妙引導上下工夫,使學生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把被動聽音樂的過程變為是每個學生積極參與創造性思維的過程。讓學生在積極參與——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及音樂創作活動中,進行創造性思維的聯想與想象,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及健全的人格。給學生一個積極思維、積極創造的空間。這樣的師生互動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并提高了欣賞教學的效果。課例:在欣賞《黃河大合唱》音樂作品時,課前請學生先做好預習工作,學生們要去查閱歷史資料,請教歷史老師,把《黃河大合唱》的創作過程及歷史背景,在課上由學生們的熱烈討論總結而出。由于學生們的積極參與,使他們對這一作品有了新的認識,引起他們迫切想欣賞作品的極大興趣。此時,教師要給學生留下一個很好的創作空間。在欣賞第三樂章《黃水謠》時,首先進行音樂情緒的對比分析,使學生了解到三個樂段分別表現三種不同情緒與音樂形象。而后請同學們根據音樂,進行即興創作,進行任務形象的創造:
A段:日本侵略之前黃河兩岸人民平靜的生活形象。
B段:日本鬼子的形象。
C段:百姓們惆悵的心情,渴望和平期盼的形象。
當全部作品聽完以后,學生們仍沉浸在音樂作品的感染中,情不自禁的放聲歌唱。這一劃時代的優秀作品,給每個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播下了一顆永不磨滅的種子——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民族是可歌可泣的民族、中華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民族、學生們這一積極參與即興創造性思維的過程,既是情感體驗又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同時檢驗了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實踐證明:學生們通過參與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增強了學生的創造意識,有效的開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潛質。
教師怎樣啟發學生全面理解曲子、歌曲的背景、內涵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正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時間,需要工夫來慢慢修煉。由此我認為從中學生抓起,刻不容緩、很有必要。要求他們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曲子,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做到準確,深刻,全面的表達出音樂作品的內涵和精神風貌。教師想辦法盡可能展開學生的音樂視野,從點滴抓起,日積月累的豐富他們的音樂素養,徹底調動中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竭力提高中學的音樂教學質量,讓中學音樂課教學積極走在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中學生綜合素質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