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慧 金勝江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人類利用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經濟主導與生態基礎制約促進、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兼容協調三方面論述了進行生態經濟管理的原則。
關鍵詞:生態 經濟管理 原則
實行生態經濟管理,必須要有一定的理論和原則為指導。根據生態經濟學的基本原理,針對當前實際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生態經濟管理,應當以生態與經濟雙重存在的思維為基礎,以協調發展和持續發展的思維為指導,具體掌握和運用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人類利用自然又受制于自然的原則
人類社會歷史上,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們對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認識是逐步提高的,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朦昧的階段。人類早期社會,人在生產實踐中只能單純地適應自然、利用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但當時的人口不多,生產力水平很低,人類生產對自然界的干擾破壞不大,兩者處在一種低水平的協調狀態,其特點是無爭。第二階段是對立的階段,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特別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人們逐漸認識了自然,大量地利用自然,同時也發揮主觀能動性來改造自然,為自己謀福利,從而創造了人類現代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第三階段是和諧的階段。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看到,人與自然之間尖銳對立,最終傷害自身生存和發展的狀況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因而回過頭來重新端正自己對自然界的認識。一方面認識到自然界向人們提供物質財富的能力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人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在這兩個限度之內,人們充分合理利用自然,并保護自然,才能源源不斷地從自然界獲得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超過了限度,自然資源就會枯竭,將制約人類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二、經濟主導與生態基礎制約促進的原則
(一)全面認識經濟是主導,生態是基礎的辯證關系
從經濟學的理論看,人類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中心的活動。這些活動由人來引起,在人的意志下進行,并且是為了滿足人類自身的需要。在人類的全部社會活動中,經濟的活動又是基礎。首先人類要利用自然資源來進行經濟活動,滿足其基本的物質需要,其后還要滿足其精神、文化等其他需要。而在經濟發展中,生產力的發展又是基本的推動力量。整個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史,歸根到底就是一部生產力發展的歷史。因此,從經濟學理論來看,把經濟的發展放在社會經濟的首位是沒有任何疑義的。從生態經濟學的理論來看,人和動物都是生態系統和生態經濟系統的組成要素。
在實際工作中,認識和運用以經濟為主導,以生態為基礎的理論和原則指導進行生態經濟管理,要十分重視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用經濟為主導,生態為基礎的理論和原則指導生態經濟管理
1. 對自然資源利用要采取“在利用中保護和在保護中利用”的原則
由于人們必須發展經濟,因此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須把發展經濟和利用自然資源放在第一位,那種為了保護自然資源而不許開發利用的自然保護主義觀點是不對的(自然保護區的問題不在此內)。但是,人們在利用自然資源發展經濟的過程中卻要時時刻刻想到保護自然資源,并將之結合于利用的過程中。那種只顧發展經濟而不惜破壞自然資源的做法當然也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是要在利用中保護自然資源,而在保護中培育穩固的自然資源基礎,可以為發展經濟更好地利用。
2. 指引綠色產業發展的方向
綠色產業,粗略地說,是指既能發展經濟,滿足人的需要,又能保護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產業。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綠色產業是產業發展的方向。其產生的實踐基礎是在現代生產中,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經濟與生態的矛盾日益加重。其產生的理論基礎,就是以經濟為主導和生態為基礎兩者制約促進的理論和原則作為指導。
三、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兼容協調的原則
(一)它是一個積極的定位,而不是一個消極的定位
經濟有效性與生態安全性相結合的理論和原則把生態經濟管理的著眼點具體定位在經濟的有效性與生態的安全性上,通過對實際發展經濟過程進行分析,可以看到:人類的經濟需求總是不斷增長的。生產要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發展是人類社會永恒的主題。因此作為生態經濟管理的主導思想,對經濟發展應該是支持,不是限制,而是管理。管理的重點應主要集中在衡量其是否有效上。其含義,從生態經濟的觀點看,總地來說,是要有效,而不是最大。其次,從生態安全性的定位來看,它作為經濟發展的基礎,在現代經濟條件下,無疑也是應該支持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在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條件下,人們也可以通過采取各種措施,包括創造條件,建立各種有效的人工生態系統,來增強生態系統向人們提供自然資源的能力。但是這一增強有一個自然的極限,即其可持續提供自然資源的能力要以該生態系統及其正常運行的繼續存在為前提。而當人們向其索取自然資源的強度超過了這一自然極限時,該生態系統就不復存在,其持續提供自然資源的能力也就不復存在,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經濟的有效利用。
(二)它是一個有機聯系的統一定位整體
從上述的具體分析中可以看到,經濟有效性和生態安全性兩者,在統一的經濟發展(實際是生態經濟發展)過程中,是密切相互聯系的。其有機結合與統一的可能性根源在于生態安全性與經濟安全性的根本一致性。由于經濟發展的實際載體是生態經濟系統,它必然要受經濟和生態兩種客觀規律的制約。經濟的順利發展必須有經濟的安全性作保證,這是人們早已熟知的;經濟的順利發展也必需要有生態的安全性作保證,這也是人們已經認識到的。在統一的生態經濟運動中,經濟安全性與生態安全性的有機結合,其實質就是發展經濟中局部經濟利益與全局經濟利益,以及目前經濟利益與長遠經濟利益的結合。經濟與生態配置得當,局部、目前利益與全局、長遠利益協調,生態與經濟的安全性都得到保證,兩者的作用相得益彰。反之,兩種利益不協調,例如只顧局部、目前的經濟利益而破壞了生態系統,使生態安全性沒有保證,由此經濟的安全性也就得不到保證。
參考文獻:
[1]陳池波,論微觀生態經濟管理的本質規定[J]. 科學技術與辯證法, 1995,(01) .
[2]馮彥輝,加強政府對城市生態經濟管理[J]. 生態經濟, 2001,(01) .
[3]潘勇,生態經濟管理是現代經濟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兼論現代管理的缺陷和失誤[J]. 經濟經緯, 199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