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文勝 艾 琳
1994年底,張樹新跟丈夫一起去美國游歷。在一位同學的家里,她看到了一份印有E-mail地址的通訊錄,由此了解了美國一家Internet接人公司。
那一刻,互聯網這只“蝴蝶”飛進了她的心里。直覺告訴她:這可能是一個比她正在做的傳呼機大上許多倍的生意,更重要的是,這在當時中國是一個可以從“魚頭”吃起的全新行當。
1995年初,張樹新把全部家當抵給了銀行,到手1500萬元人民幣,以700萬元注冊了瀛海威信息通信有限責任公司。于是,1996年早春的一天,北京中關村南大門零公里處豎起了一塊碩大的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
這一天被認為是中國網絡業的一個紀念日。此時,距1994年4月20日NCFC(國內第一個示范網絡)接人Internet還不足一年,被視為中國硅谷的中關村,其科技人員大多連電子郵件的賬戶都沒有。瀛海威迅速開了個電子郵件商務中心,把電子郵件和電腦、modem一起搭配出售,賺取了入行后的第一桶金。
做著做著,張樹新有了更大的想法——自己建物理網。她先到中國電信租用了DDN(數字數據網)專線和所有的電話中繼線,然后購買設備、路由器、系統軟件等,組建了一個與中國電信并列的互聯網絡系統。張樹新與丈夫一起設計出的“瀛海威時空”網絡是掛在中科院之下的全中文界面的交互網絡,是當時國內唯一立足大眾信息服務、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面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隨時到國際網絡上漫步……”登陸瀛海威的用戶必須登記在冊,并需繳納一筆入網費。這基本上是“美國在線”早期模式的翻版。
張樹新扛起了網絡的大旗,瀛海威鋪天蓋地的廣告也讓普通民眾逐漸認識了互聯網這個曾經陌生的名詞。
“當時,為了免費上網,很多人在瀛海威門口排隊,風雨無阻。”這樣的場景,已經深刻在很多老網民心里。但最后,瀛海威卻成了中國互聯網史上的第一個悲情故事。1998年6月,由于虧損嚴重,并且后繼資金匱乏,大股東與張樹新產生沖突,張樹新宣布辭職。當這位業界女強人走出瀛海威時,神情恍惚,此刻正值日漸西斜時。
外界總結了瀛海威失敗的原因,比如曾耗時3年,耗資千萬打造的容200個網頁、500幅圖片、10萬多文字于一題的“網上延安”,這種如今很常見的網絡“專題”在當年卻遭遇了點擊率的“滑鐵盧”;還有花巨資集合大量精英開發的“網上繳費系統”當時根本無人問津等。
1997年至1998年間,瀛海威從鼎盛逐漸走向沒落,與此同時,一大批年輕人帶著夢想與憧憬踏上了中國互聯網的征途。
1997年5月,一個名叫丁磊的寧波青年敲開了時任電信廣州數據分局局長張靜君的大門,滔滔不絕地介紹了他那份關于豐富Internet內容的建議書,并成功說服張靜君給他即將創辦的網易公司提供辦公室、服務器和線路。
1998年年初,張靜君在丁磊創業資金即將結束的時候和他簽訂了一份163電子郵局的系統解決方案,這套方案連硬件、軟件系統一共賣了119萬,其中硬件成本就需要100萬,因此,丁磊并無多少收獲。但這個樣板工程一出,網易的生意開始好了起來,其他城市的電信數據分局紛紛上門拜訪,要買網易的免費電子郵件系統。
丁磊的成功帶動了很多人,一個叫馬化騰的年輕人決定自己開公司,取名騰訊。幾乎在同一時間,自稱“如果說方正只有一個高級程序員,那就是我”的周鴻幃也決定自己干,注冊了一家公司,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3721。
就在年輕一代崛起的同時,中關村的老一代程序員也在積極地投身互聯網,他們中最有名的一個叫鮑岳橋。1998年3月,他和兩名志同道合者湊了20萬元,在北京上地的一家旅館租了一個簡陋的房間,不聲不響地成立了聯眾。
1998年,一頭一尾誕生的兩家公司都成了中國互聯網的品牌,一個是搜狐,一個是新浪。張朝陽這個有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生、中國互聯網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CEO等諸多身份的男人,以高姿態出現在各類報紙上。隨即一股海歸潮洶涌而至。
在那批海歸中,當初最有名的是ChinaRen的三劍客——來自美國硅谷斯坦福大學的楊寧、周云帆和陳一舟。短短9個月,ChinaRen就名列全國前十大中文網站。更重要的是,此三人在今后的互聯網中依然不斷地“興風作浪”,其中,楊寧和周云帆聯合創辦了日后在美國納斯達克市場上市的空中網,而陳一舟則成立了web2.0的代表性網站千橡公司。
但以現在而言,有名可能得用“李彥宏第二,無人敢稱第一”。1999年10月,李彥宏受舊金山領事館邀請隨留美學生代表回國參加國慶50周年慶典。這次回國后,李彥宏說服他的朋友徐勇,和他一起創辦了百度。
此時的中國,網絡是最時髦的名詞。網站像田野的雜草一樣瘋長,北京平均每天誕生兩家,COM公司。各種媒體的狂轟濫炸使得B2B、B2C、NASDAQ等字眼婦孺皆知,街頭巷尾議論的是“注意力經濟”和數字英雄們的光輝事跡,跳槽到網絡公司成為當年最明智的選擇和最時髦的工作方式,而北京希格瑪大廈、嘉里中心還在以網絡公司紛紛進駐為榮。
互聯網在2000年4月達到高潮。7月27日,亞馬遜股票跌到1998年以來的最低水平,第一代電子商務的典范亞馬遜被拉下“神壇”!
從這開始,持續走低的股市、裁員、并購,構成了整個互聯網行業的寒冬。
當燒錢被迫轉向求生的時候,先天不足的“超前企業”、“概念公司”暴露出了全部漏洞。管理混亂,競爭無序,付費網民的匱乏,社會信息環境滯后,行業自律協作薄弱,單打獨斗的網站、電子商務公司戰斗至最后一滴血。
就連中關村的“賣水業”都掙得盆滿缽滿的時候,就在上網開始成為街頭大媽口中的常用詞的時候,網絡淘金者們卻滿懷著疲憊和悲壯陸續撤離了礦場。那些動輒千萬的閑散資金、數萬家大大小小的網站、近百萬熬夜加班的年輕人都消失了。他們被迫重新選擇職業和生活。
網站的遭遇絕對不能抹煞網絡的價值。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胡啟恒院士在2002年元旦致詞中說,互聯網最根本的價值在于對人類生活有用,因此它注定有光輝燦爛的前程。
泡沫淘汰了投機者,真的勇士在嚴冬里前行。網民人數持續增長、網絡應用走進家庭。隨著第一批盈利網站的出現,隨著寬帶網絡走入千家萬戶,網絡行業正在迎來掀起第二次革命的重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