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
調查顯示:96.3%的全優生在16歲前就自動自發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但高達69.4%的學生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本書作者是10住全國最頂尖優秀的學生。他們除了在學業上取得了讓人嘆為觀止的成績外,更值得稱贊的是,他們都很自信、主動,知道自己追求什么,并能長期為之努力。
現在的留學,和我們當初的留學有著本質的區別。上世紀80年代,我們的留學只是為了逃避貧困。90年代,我們的留學只是為了能夠拿到國外大學的獎學金。不用自己花錢還能夠拿到學位、學到知識,真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進入21世紀,人們的留學觀念真正進入了終生思考的軌道。能夠拿到獎學金到國外去讀碩士和博士固然再好不過,但更多的父母和學生開始思考中國教育和國外的區別,開始意識到中國的教育體系盡管很優秀,但如果和國際教育體系,尤其是歐美的教育體系結合起來,也許能夠更加有助于孩子們的成長和成功。這一思考的結果是,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具備國際眼光,越來越愿意擺脫中國高考的獨木橋,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國外去接受更加完整、更加有創新意義的教育。
而現在的孩子們,更是日益展現出他們獨立思考和奮發追求自己人生目標的能力。我在5年前就寫過一篇贊美80后的文章,專門陳述了我對80后的看法。我認為80后,90后及未來的0。后,都凸顯了我們這些老一代人沒有的能力:他們更加有自己的判斷力,知道自己要什么,哪怕那不是具體的目標,只是一種生活,一種狀態,總之他們的志向是明確且卓越的。此外,他們大多很獨立,愿意把所有的事情都放到桌面上來談,更加愿意主張自己的權利,更加愿意自覺地完善自己,更加愿意遵守規則辦事。他們會終止中國文化和習俗中惡劣的東西,把更加陽光的思想引入日常生活和工作。
所有這些觀點,無一不越來越被這些年輕孩子的實踐所證明。我們總是認為這些年輕的孩子們沒有思想,總是認為他們很自私,但事實證明我們總是錯的。汶川大地震災后支援活動中,活躍在前線的都是他們的身影;在各種事件中,我們總是看到他們在幼稚的年齡充滿著成熟的思考。
就像這本書的10位小作者,他們都還那么年輕,卻已經是國內最優秀的中學生,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世界上最知名的高校,但學習優異并不是他們的全部,他們首先是立體的人,豐富的人——劉禹琦通過化學對人生積極的思考,周雪瑤對藝術的愛好,趙一葦對漫畫的喜歡,李孟元對電影的癡迷,劉家彬在學習中的孤勇,李峭寒對志愿工作的熱心,陳勵子對文學創作的追尋,郭文煊對美麗的不懈證明,鄧煒傳遞奧運火炬的那份自豪,袁瀚對生活的不屈一一他們的思想,他們對于世界的看法,他們對于理想的追求和執著,所有這一切都體現了新一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不僅僅為他們的同齡人提供了榜樣的力量,也可以讓我們更加放心地放手,讓年輕的一代更高更遠地飛翔。
人生追逐的就是尋找自己的興趣,實現自己的理想,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經常在各個場合談及青少年勵志,那是從外到內。現在我們要說立志,那是從內到外。沒有什么力量比自動自發更強大。沒有什么成長比主動追求更健康。但立志還是需要先勵志的,很多時候,大人的道理并不勵志。同齡人的成長經歷更打動人。看完這本書,肯定會有很多孩子想,他們能夠這么優秀,我為什么不行?如果這樣,那么這本書的勵志效果已經產生。
也許我們過去的留學目的是不純粹的,我們是為了物質財富而去,我們是為了擺脫貧困而去,但今天的孩子們,他們是為了理想而去,是為了生命的價值而去。更加讓我們感動的是,他們是為了祖國的前途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