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奇平
觀察免費的最佳視角,也許在中國,而不是美國。在這個意義上,《免費:商業的未來》作者安德森認為,免費世界的前沿陣地在中國和巴西,它們是免費經濟的現代化測試場。
安德森《長尾理論》完全用美國的實踐作案例,到了《免費》則開始大量引用中國的實踐作案例。這不是偶然的。中國經濟和中國互聯網高速騰飛,開始在現代化上,具有了前沿陣地特征,《免費》是生動的印證。安德森又一次站到了互聯網的最前沿。越過安德森的經驗式歸納,我們還可以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
《免費》是繼《長尾理論》后,安德森對互聯網經濟的延伸思考,兩書一脈相承。如果說《長尾理論》揭示的是互聯網范圍經濟的1.0版,那么《免費》可以說是互聯網范圍經濟的2.0版。前者是從品種角度的總結,后者是從價格角度的總結。品種和價格的在這里的關系在于:品種越多,成本越低。這就是范圍經濟的基本結論。也是把《長尾理論》和《免費》兩本書由薄讀厚,再由厚讀薄到只剩一句話時的那條最后的線索。這是一個與傳統經濟學正好相反的結論。
如果把“品種越多,成本越低”當作一個謎語,謎面中,安德森說的豐裕,對應品種;匱乏對應成本。謎底中品種對應定制,成本對應大規模。應這樣理解安德森說的免費:在豐裕經濟中,同質化的信息只相當于成本,消除其匱乏只具有降低成本(到零)的意義;而品種多樣化、個性化的信息(以個體注意力方式現身的)才是增值所系。合在一起,就是托夫勒說的小批量、多品種,或派恩說的大規模定制,翻譯成安德森的話就是長尾。免費對應的是長尾的背面:如何大范圍低成本協調(網聚人的力量),答案是資源共享,即所謂免費。從經濟學角度看,就是圍繞分攤初始固定成本做文章。對應到長尾曲線,就是把長尾曲線所在的橫軸,當作固定成本基礎投入,在多品種業務間免費、共享這一基礎資源。
正如安德森感慨的“免費的含義從來都不像字面上看上去那么簡單”。這里說的免費,其實有所特指,專指互聯網統分雙層結構——基礎業務平臺與增值業務雙層經營——中,平臺那部分資源的共享(比如騰訊的QQ),而非增值(如Q幣、道具)那部分的共享。幾乎所有誤讀免費的人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沒有基礎業務與增值業務分離的概念,將免費誤會成所有業務或孤立商品免費,那肯定跟互聯網這一行的人想的不是一件事。不區分平臺和增值的免費,在比特經濟中一定是賠本買賣,在原子經濟中不過是安德森譏諷的打折生意。
免費的真正含義是范圍經濟所指的共享基礎設施和平臺資源,在互聯網范圍經濟中,是指共享信息資源和網絡資源。如果拿人做比喻,免費針對的是經絡,而非器官,意圖在通經絡、活器官。用在騰訊、阿里巴巴、盛大、巨人網絡身上,就是利用免費通人脈,聚人氣,搞活收費的增值業務。在這里,社會網絡(SNS)就是最大的基礎設施,經營人就是經營基礎設施。而在傳統經濟中,是不可能把人當基礎設施來經營的,頂到頭不過是像貝克爾那樣,想到個體水平的人力資本投資,絕對想不到用TCP/IP當經絡,把人結成網來投資。
免費與中國文化的兼容度,要遠高于與美國文化的兼容度。中國信息化的國家原則從國家主導變為市場主導,唯一的一組詞始終沒變,就是資源共享,就相當于這里說免費(即平臺共享)。中國古代的互聯網絡原則一直是“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它與LINUX是一個原理,強調價值網絡間的知識外包(KPO)和基于信息免費共享的創新中心的作用。
每個中國人讀《免費》,應有心領神會的感覺,這正是現代化測試場上腦電波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