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我們能夠找到的商業模式是否有用?解讀這兩個問題的關鍵,是產生所有商業模式的命門所在——商業思想。我們過去只將精力集中在模式的“表層”:上市公司逐步貶值、互聯網陷入數字化迷霧、科技創新能力弱等。缺乏商業思想的企業,在知識化的商業社會中只不過是一具行尸走肉。因此要先放棄崇拜“模式”,將注意力放到企業思想研究中,學會對“商業思想產品”實施推陳出新。
——樂羽上海
向本土企業學管理
全球營銷之父唐·舒爾茨認為“今天西方的世界已經不太成功”,并建議中國企業下一步應該去了解自己國內的成功企業,以“總結他們是怎么做的”,這無疑給大量中國企業在“美國管理之夢”破碎后,找到了一把通往持續發展的鑰匙,而這把“鑰匙”就在國內。
過去,中國企業總是片面認為那些標桿性中國企業再怎么優秀,也是從西方拿來了比自己更好的模式與工具,于是互相攀比一誰將西方的那套東西引進的更多。但是,在金融危機下,當西式管理式微的時候,前面的“老師”沒有了,怎么辦?
唐·舒爾茨的提醒,應該讓中國企業意識到,那些中國式的管理技能和激勵員工的技能只有自己知道和了解。因此,中國企業應該在這一次暫緩向美國和歐洲學習,轉而內向思考。由于所有本土企業在本國文化上的理解沒有距離感,因此了解某個標桿企業的管理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花心思研究一下海爾、華為、聯想,去分析它們的內部機制、運營模式、人力資源、銷售渠道等等,找這些企業的獨特創新工具,雖然這些企業沒有類似GE那樣嚴密的管理體系,但是它們既然能在本土成功,總是有其特別的秘訣。
在歐美企業都已經失去未來方向的時候,現在最實惠的辦法就是,借鑒自己本土企業的成功法則。(詳見2009年第10期《唐·舒爾茨:中國管理可以對歐美說不!》)
——王益宇上海
垂直管理培育出競爭力
“打工皇帝”唐駿提出的“一對一”管理體系,就是單線式垂直管理。說白了,就是讓下屬知道,他只有一個上司。單線式垂直管理有什么實際好處?避免同級管理者之間的雙重指令之間的矛盾,下屬集中精力工作,避免人力消耗。
實際上,幾乎所有企業在創業階段都執行著“一對一”管理,但是在企業規模上去后,組織結構也開始膨脹,企業很快放棄了“一對一”,這是因為不同部門之間的需求發生了改變,主要原因是在企業信息上、業務上需要“共享”資源,結果為了應對這一變化,出現“二對一”、“三對一”,甚至如唐駿所言的“N對一,貌似達到了協調,但反而因為多頭管理,挫傷團隊積極性、影響團隊作戰。因此在當下的經濟形勢下,修改企業管理程序已經迫在眉睫。那么,是否將“N對一”再簡單地改到“一對一”?
“一對一”模式也是一個需要升級的管理方式。它不是簡單地重復過去創業階段的“一對一”,而是有條件地梳理“一對一”。比如在業務流程、績效監督、人事任免、工作指令等方面就適用“一對一”,而在數據分享、信息流通等環節則適用“N對一”,但是這種“N對一”僅為了組織協調,而不能賦予其行政權力。因此“一對一”與“N對一”最大區別就是將行政權力和組織協調分開。(詳見2009年第10期《唐駿:“簡單式”管理》)
——張偉杰上海
問計于諸子百家
中國古代文化里的哲學思想在最近幾年中,被很多企業界人士認可。過去我們按照美國管理模式,講究的更接近于法家,但是最后發現“美國管理”下沒有修身、無為的環節,是否現在要將它們補入進來?如何補入?
看起來,將諸子百家思想引入管理,也絕非簡單的事情。阿里巴巴的成長過程中,雖然沒有講自己是問計于諸子百家,但是從目前來看,創始人所有行為遵從企業發展需求,更近乎于無為而治,然而再仔細分析,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又有儒家的“三綱五?!薄R虼酥袊髽I不妨找一些標桿企業的管理模式,并和諸子百家思想進行比較,或許能找到啟示。(詳見2009年第10期《徐少春:拋棄家長式管理》)
——尤威嚴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