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松
日前,國際上還沒有通行統一的原產地規則,各國都有權利制定自己的原產地規則。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國際貿易中關稅壁壘與非關稅壁壘的產生與發展,原產地規則種類越來越繁多,原產地規則的應用范圍也隨之擴展,使得原產地規則從單純的海關技術性統計問題轉變為各國實施其貿易政策的有力工具,帶有濃厚的貿易保護主義的色彩。本文通過探討原產地規則在國際貿易和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應用,得出對我國的一些啟示。
一、原產地規則概述
(一)原產地規則的產生
原產地規則的產生起源于國際貿易領域對國別貿易統計的需要。為了建立一個公正、透明、簡化、一致的原產地規則,關貿總協定(GATT)與海關合作理事會(Customs CO-op-eration Council)曾作過長期不懈的努力。早在1947年,關貿總協定中的第九條就對“原產地標記”問題作了規定,以便產品的進口國別統計和跨國營銷。海關合作理事會于1973年在日本京都制定了《1973年簡化和協調海關手續的國際公約》(俗稱《京都公約》),其中心內容是海關手續問題,也包括了原產地規則。然而,加入公約的國家只有40多個,且公約沒有建立起統一的原產地規則,各成員國仍分別制訂本國的原產地規則。
直到1986年開始的GATT“烏拉圭回合”的多邊貿易談判中,非關稅措施談判組才將原產地規則問題列入重要議題。經各有關方面的共同努力,終于在烏拉圭回合結束的1993年度,通過了《原產地規則協議》(Agreement on Rules of Origin)。該協議是GATT多邊貿易體制內第一個關于原產地規則的國際協議。對簡化、協調、統一國際間的原產地規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1995年成立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在其貨物貿易理事會(The Council for Trade in Goods)中專門下設了原產地規則委員會,旨在加強原產地規則的國際協調和趨同。
(二)原產地規則的基本分類
原產地規則根據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類。(1)按貨物的流向分為:進口原產地規則和出口原產地規則。(2)按適用區域分為:單一國家原產地規則和區域性的原產地規則。(3)按適用范疇分為: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和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為了使出口貨物獲得進口國的優惠待遇或區域性經濟集團的成員國之間的獲得互惠性的優惠待遇而制訂的原產地規則,稱之為“優惠性原產地規則”。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適用于不享有關稅優惠或其他貿易優惠的國際貨物交易。(4)按貨物的組成成份分為:完全原產地規則和部分原產地規則。“完全原產”(Wholly obtained)產品一般是指在一國生長、開采、收獲或利用該國自然出產的原料在該國加工制成的產品,其界定非常嚴格。對于含有進口成份的產品,則制訂了部分原產地規則。進口的成份(原材料、部件等)必須經過“實質性改變”(Sub-stantial transformation)。對“實質性改變”的判定標準,大體可分為三種:稅目號改變標準、百分比標準、加工工序標準。
我國目前施行的是2004年9月17日公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原產地條例》。本條例為非優惠性原產地規則,適用于實施最惠國待遇、反傾銷和反補貼、保障措施、原產地標記管理、國別數量限制、關稅配額等非優惠性貿易措施以及進行政府采購、貿易統計等活動對進出口貨物原產地的確定。此外,還有一些優惠性原產地規則,如:亞太貿易協定原產地規則協議,中國一東盟原產地規則協議等一些具體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安排。
二、案例分析
(一)歐盟對我國彩電反傾銷案例
1案情回顧。歐盟1994年發起針對我國原產的大屏幕彩電的反傾銷調查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當時我國向歐盟出口的大屏幕彩電共計51.5萬臺,為歐盟2450萬臺彩電消費總量的2.1%,超過了2%的最低限額。但實際上其中3家中日合資企業出口的11.7萬臺采用了日本產顯像管。按照歐盟彩電原產地標準的規定,彩電原產地應依顯像管的原產地而定,即11.7萬臺采用日本產顯像管組裝的彩電應視為原產于日本。這樣,另外采用中國產顯像管取得“中國國籍”的39.8萬臺彩電僅占到了歐盟消費總量的1.6%,低于2%的最低限額,從而不能構成歐盟對我國彩電提起反傾銷訴訟的前提條件。然而依照我國彩電原產地標準,彩電只要在我國境內進行“插件、焊接和裝配”工序即可視為中國原產。歐盟在進行反傾銷調查時,按照中國的原產地規則標準,將這11.7萬臺彩電判定為原產于中國。結果,上述中日合資企業的11.7萬臺彩電,包括中國的39.8萬彩電都被歐盟征收28.8%的反傾銷稅,導致我國彩電喪失了來之不易的歐洲市場。
2案例分析。從此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導致電視機被反傾銷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國沒有對歐盟和我國對原產地標準的不同進行分析,沒有充分利用歐盟的原產地標準來提出積極有效的反傾銷應訴。造成歐盟海關只看我國的出口貨物原產地證就對貨物的原產地加以認定,原因是由于歐盟海關對非優惠進口商品的原產地一般都接受進口商的申報,只在提出反傾銷時才進行實際查證,
因此,調整我國的出口貨物的原產地認定標準,可以降低外國對中國產品反傾銷成功的可能性。同時,應該充分了解各國的原產地標準,及其反傾銷的行政及司法程序,才能積極有效的應對反傾銷。
(二)歐盟對日本電視錄像設備零部件“反規避”案例
1案情回顧。1994年至1997年,歐盟對原產于日本的電視錄像設備系統征收反傾銷稅。1998年4月23日,菲利浦廣播電視系統公司向歐盟委員會提出申訴:對原產于日本、向歐盟出口的TCS系統的模具、流水線配件及其他零部件進行調查登記,這些零部件和配件在歐盟區內完成組裝TCS系統后銷售。
申訴方之申訴理由是:針對原產于日本的TCS系統而征收反傾銷稅的措施已經被規避,具體方式為向歐盟出口模具,流水線配件及其他零部件而后在歐盟區內組裝。
從申訴提供的表面證據顯示:輸入到歐盟區內的日本零部件的價值構成在歐盟區內裝配TCS系統零部件總價值的60%以上,且該輸入到歐盟區內組裝的零配件的增值不超過生產成本的25%。
2案例分析。本例中日本廠商的規避行為出口商將零部件出口到進口國,在進口國進行簡單加工、組裝后在進口國內銷售無論是歐盟還是美國都采取了較為嚴厲的措施,防止出口商利用零部件的出口組裝來規避反傾銷措施。為此,歐盟需要調查來自被征收反傾銷稅國家的零部件在制成品中的比重,再根據原產地規
則中的“實質性改變”標準來判定,該商品是否原產于被征收反傾銷稅的出口國,最終決定規避行為是否成立。
(三)歐盟對我國彩電業反規避案例
1案情回顧。以我國的彩電業為例,由于被歐盟整體克以極高的反傾銷稅,我國彩電無法直接進入歐盟市場。國內產業首先采用的是在第三國開設工廠的規避方式,例如1991年,廈華集團首先到澳門辦廠,后來又分別到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開辦了兩個工廠。還不到一年,歐盟就分別對上述國家的彩電進行了反傾銷調查。后來又到南非辦廠,卻遭遇歐盟60%的組裝比例要求,最終廈華集團決定生產高清晰數字彩電以繞開歐盟壁壘。
2案例分析。反規避作為反傾銷的一種延伸,往往采用的也就是原產地規則這一工具來判斷是否為規避行為。此例中,歐盟對廈華彩電采取的是“針對第三地組裝生產的反規避措施”,這一措施中實施的就是“原產地規則”。即根據60%的組裝比例判定廈華為避開反傾銷稅而采取的規避行為。此例中,應該注意的有幾點:首先,我國廠商應該注意掌控進行海外投資的時間。其次,可以通過改變產品規格進行有效的規避。如歐盟具體規定了進口零部件的百分比及增值百分比,安全的做法就是在其規定的范圍內進行合理規避。再者,我國廠商也可以通過加強技術創新,擴大服務范圍等增加產品的差異進行規避。
三、對我國的幾點啟示
第一,加快反規避立法步伐,有效利用原產地原則進行正當的反規避。面對中國的大量反傾銷案件,雖然我國企業已經開始積極應對傾銷申訴,但我國尚未制定相關的反規避條款。如果這些傾銷產品采取一定的規避手段,我國將面臨一個無法可依的尷尬局面。與歐美等發達國家或地區相比,我國在反規避領域的研究才剛剛起步。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第五十條規定:國家對規避本法規定的對外貿易救濟措施的行為,可以采取必要的反規避措施。但這些都只是屬于對反規避做的原則性規定,簡單和原則地提出可以采取的防止規避反傾銷措施的行為,而沒有具體的操作規定和反規避措施,不便于指導實踐,無法與當前突飛猛進的國際經濟全球化趨勢相適應。既然當前原產地規則與國家貿易救濟措施都已經在國際范圍內、在事實上成為國家實施貿易保護的壁壘措施,我國也應該加強對這些措施保障我國經濟發展的運用和有效性研究。
第二,提高加工貿易中的原產地標準。加工貿易在我國出口貿易中占據半壁江山,我國對外貿易中有55%屬于加工貿易。香港、臺灣、日本、韓國等在我國境內大量從事來料加工返銷美國的業務,即其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和包裝物件基本上是從這些國家和地區進口的。這樣,他們原先通過對其他國家直接出口取得的貿易順差現在轉嫁到了中國頭上,并使我國背上了沉重的“順差包袱”。因此,我國應該對加工貿易這一行業制定較高的原產地標準,提高出口貨物中的中國成分,這樣可以減輕與其他國家之間關于貿易不平衡的摩擦,同時可以帶動我國相關產業的發展。
第三,利用原產地規則引導外資投向。外國投資者通常是利用我國較廉價的勞動力在中國進行投資,然而卻把核心技術仍然保留在國內或跨國公司內部,因此我國市場換技術的成效不大。我國可以通過制定原產地規則,如規定對高科技產品而言,其原產地應為運用高新技術的所在地。這樣,可以迫使在中國進行投資開拓市場的外國投資者將高新技術帶入中國。例如,為發展大規模集成電路生產,我國可以試規定“國產”電子計算機和移動通訊設備的標準是:計算機中央處理芯片和移動通訊設備芯片中所用的集成電路必須在我國進行“擴散”這一高科技工序。這樣,我們就能“誘導”外資流向我國集成電路行業。
第四,利用原產地規則保護本國的產業。在政府采購中可以通過原產地規則制定較高的國產化標準,可以擴大內需,創造更多的就業。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國產貨”標準可以高于進出口貨物原產地標準。這就是說,一項取得中國原產地資格的出口產品并不一定能成為“中國國產貨”。按照國際慣例,“中國國產貨”標準應由我國自行制訂。為此,我們應結合當前《國家重點鼓勵發展的產業、產品和技術目錄》,制訂電子計算機、移動通信設備、汽車等產品嚴格的“國產貨”標準,將政府采購作為吸引高水平外資的“磁石”,來“誘導”外商為進入我國巨大的政府采購市場,投資我國相關領域,達到“以市場換技術”的目的。
第五,認真研究各國的原產地規則,培養相關專業人才。為了更有效的引導國內企業出口,并有效的防止反傾銷,行業協會應該充分發揮其作用,積極推動對我國的原產地規則的改進。通過行業協會認真研究各國的原產地標準,了解相關國家反傾銷的行政及司法程序,為我國企業提供及時有效的咨詢信息,可以有效應對反傾銷,同時進一步給企業的順利發展加強保護,避免受到各種不公平競爭的危害。同時,國家和高校應重視這方面相關人才的培養,為企業積極應對國外的申訴及提出合理的申訴提供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