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本芝 吳鳳平
在華外國直接投資正經歷著結構快速升級的過程,從制造業轉移向研發機構和地區運營總部擴展。跨國公司在華設立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機構,成為最為引人注目的現象之一,跨國公司來華設立研發機構始于20世紀90年代,1994年加拿大北方電訊公司在北京投資設立了合資研發中心,成為首家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跨國公司。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的現象近幾年表現尤為明顯,據商務部跨國公司研究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08年上半年,跨國公司以各種形式設立的研發中心1200多家,地區總部近500家。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研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跨國公司海外研發的首選地,有高達61.8%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其2005~2009年海外研發地點的首選,美國以41.2%排在第二位,印度以29.4%排在第三位。因此,研究近年來跨國公司在華R&D新趨勢,對我國優化引進外資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投資的理論分析
1內部化理論
英國的學者巴克萊(Peter J.Buckley)和卡森(Mark.Casson)(1976)及加拿大學者拉格曼(All-an.M.Ragman)(1981)提出了市場內部化理論。內部化理論認為市場具有不完全性,跨國公司為了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就必須使技術、知識等中間產品在公司內部進行流動,以減少較高的市場交易成本,當內部化的過程超越了國家,企業的R&D活動具有初期投入大、風險高而收益不確定的特點,且R&D產品和技術很難通過市場定價,跨國公司為了更好地利用技術優勢,采取通過內部化的方法向海外進行R&D投資,在當地設立R&D機構,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用于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因此R&D全球化實際上是跨國公司技術內部化的一種表現,通過將R&D活動的內部化,跨國公司能夠保持技術領先優勢,享受R&D的最大收益。
2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由英國學者鄧寧(John H.Dunning)(1977)提出,并于1981年在其專著《國際生產和跨國企業》中作了詳盡闡述,他認為跨國公司是否對外投資以及對外投資的方向是所有權優勢(Ownership Advantage)、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 Advan-tage)和區位優勢(Location Advan-tage)三項優勢的綜合作用的結果。折衷理論將跨國公司的對外投資動機歸納為三種類型:市場導向型動機、資源導向型動機和效率導向型動機。跨國公司在海外R&D投資也遵循這三種動機。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設立的以技術本地化為目標的R&D機構主要是市場導向型的,目的是占領東道國市場,并針對東道國市場開發新技術、新產品。資源導向型R&D投資則表現為跨國公司利用東道國的R&D資源或技術,例如低成本的研發人力資源等。效率導向型R&D投資主要表現為相互利用對方的R&D設施和科技基礎,從技術專業化中受益,形成國際性的技術創新中心。折衷理論對跨國公司R&D的全球化有較好的解釋作用。

3技術開發與技術增長理論
Kuemmerle(1999)是技術開發與技術增長理論的代表者,將跨國公司海外R&D直接投資分為兩類;以母國為基礎的技術開發型(HBE)和以母國為基礎的技術增長型(HBA)。HBE對外投資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現有的技術知識,開拓國際市場。在此情況下,影響跨國公司R&D直接投資的主要因素是東道國的市場規模和成長潛力,以母國為基礎的技術開發的海外R&D投資的主要職能是:產品的區位適應:產品多元化生產;工藝的區位適應。HBA是為了保證跨國公司的穩定和長期增長,旨在從海外為母國獲得新的技術與知識信息,增加母公司的技術存量,從而提高跨國公司的國際競爭力。東道國公共部門和私有機構的R&D投資存量、國內人力資源的質量及有關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等,成為影響跨國公司選擇建立R&D區位機構的關鍵因素。
二、跨國公司在華R&D的新趨勢
1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的規模和數量迅速擴張
隨著跨國公司生產經營本土化的加快,研發活動也日漸本土化,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的規模趨向大型化,SUN、松下、諾基亞、寶潔、愛立信、微軟、巴斯夫、西門子等世界大型跨國公司都在華設立了獨資R&D機構,這些項目的單個投資都在數億元以上。2008年底,微軟公司宣布,將在3年內投入10億美元,用于微軟中國在移動和嵌入式、互聯網平臺、娛樂及衛生健康等方面的研發。這是微軟公司繼2008年初在北京中關村投資近3億美元建立研發中心后的又一舉動。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跨國公司大規模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漸成趨勢。
2跨國公司在華以適用性、專用性研發活動為主,向基礎型研發發展
跨國公司海外研發機構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母國為基礎的技術開發,另一類是以母國為基礎的技術增長。目前,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大多從事的是以母國為基礎的技術開發工作,重點放在面向中國市場的技術應用和技術開發上。跨國公司非常看重中國市場,針對中國市場需求開展的應用開發和技術支持在跨國公司研發活動中占較大比重。如跨國石油巨頭埃克森美孚在中國上海建立研發中心,為中國和亞洲市場蓬勃發展的業務提供產品應用方面的支持,該中心的實驗室和產品展示設備將提供應用技術服務并具備一系列應用技術開發能力。
近年來,伴隨著外商研發活動對華轉移速度加快,在華設立的研發機構在跨國公司全球研發布局中的地位不斷提高,研發層次和技術水平逐步上升,已有不少研發機構在華從事紡織化學品、化合物、磁技術、信息技術等等基礎研究工作。如全球最大的信息管理及儲存廠商EMC公司的中國研發中心已正式落戶上海,EMC公司表示陸續對華投資5億美元,與其他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不同的是,EMC中國研發中心不僅針對中國本土化市場研究,還將承擔全球市場研發任務。EMC公司擬通過該研發中心實現其從“銷售在中國”、“制造在中國”之后,向“設計在中國”的過渡。
3跨國公司在華實施專利等知識產權戰略,強化技術壟斷
面對中國這個巨大的市場,很多大型跨國公司紛紛成立知識產權部,對其在華知識產權活動進行科學化管理。如摩托羅拉在北京成立了大中華知識產權部,主管其在中國內地、臺灣和香港的專利事務;IBM和西門子公司也相繼成立了知識產權管理部。這就使國內的企業在模仿和借鑒跨國公司技術時增加了困難。在華跨國公司在加
大研發活動的同時也限制了向我國企業的技術溢出,客觀上增強了技術壟斷。
2001-2008年在華授予的國內、國外發明專利占各自三種專利(發明、實用新型、外觀設計)授權總量的比重如下圖,可以看出每年在華的國外發明專利占其專利授權總量的比重維持在約71%~80%之間,而國內發明專利占其專利授權總量的比重一般約在5%~13.2%,從在華專利授權的結構來看,國內與跨國公司擁有的專利在質量上的差距十分明顯。這種狀況足以說明跨國公司在發明專利這一關鍵核心技術掌控上的主導地位非常突出。=某年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當年國內三種專利授權總量某年在華國外發明專利所占比重=某年在華國外發明專利授權量/當年在華國外三種專利授權總量。
筆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知識產權局顯示的主要國家及地區三種專利授權狀況計算統計得出,截至2008年8月在華獲得專利授權前五名國家依次是日本、美國、德國、韓國、法國。這些技術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以創新為基礎,研制盡可能多的先進技術,在我國進行專利申請,搶先完成專利布局。
4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的區位和產業集群性趨勢日趨加強
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科研力量比較集中的大城市,上海和北京兩地研發機構數量占全國總數的80%以上。這主要是由于北京、上海擁有豐富的科技人才,雄厚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基礎設施。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和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已建成內外資研發機構集聚的知識高地。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是一個與全球研發同步的“創新高地”,漕河涇已確立了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航天航空四大支柱產業,獨特的產業基礎為國際研發機構向漕河涇集聚產生了強大的“向心力”,目前已有如聯合利華中國研究所、3M中國研究中心、思科公司上海研發中心、愛立信亞太研發中心、力克國際先進科技中心、三星Teeh-win上海技術中心、泰科電子上海研發中心、安德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本田技研工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朗訊科技光網絡(中國)有限公司、飛利浦創新科技園以及愛立發、佛吉亞、汽巴精化的R&D機構等具有研發功能的外商投資企業。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研發轉移的首選地,京滬地區已經形成了研發外包服務的產業集群。
在華的跨國公司R&D機構涉及計算機、軟件、通訊、化工、汽車、醫藥等領域,其中IT行業的研發中心占總數的70%左右。跨國公司在京滬粵三地的投資行業各有特色,如北京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多以IT業為主,集中在計算機、軟件、通信、生物技術等領域。化工、汽車、醫藥行業是上海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主力,如世界500強中的許多化工巨頭:巴斯夫、拜耳、杜邦、GE、汽巴精化、道康寧、科達等世界著名跨國化工公司均已在上海建立了研發中心。廣州、深圳則以通信領域為主。
5跨國公司研發投資的獨資化趨勢
跨國公司研發機構也大多以獨立法人形式單獨注冊,出于技術保密和技術領先收益等方面的考慮,越是技術領先的企業,越是傾向于采用獨資形式,跨國公司在華的大部分研發項目均是以獨資形式存在的。如摩托羅拉中國研究院下設18個研發中心、朗迅貝爾實驗室、聯合利華上海研究中心、微軟中國研究院及IBM中國研究中心等均采取獨資形式。富士通、拜爾、英特爾、SUN、松下、諾基亞、寶潔、愛立信、巴斯夫、西門子等世界大型跨國公司都在華設立了獨資R&D機構。跨國公司R&D中心獨資化趨勢的出現主要因為:一方面跨國公司更好地保護自身的技術優勢,減少對東道國的技術溢出,另一方面,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已經熟悉,我國政策環境日趨寬松。盡管R&D中心獨資化趨勢增強,但其均在不同程度上與跨國公司在華建立的生產制造、銷售體系配套,成為跨國公司全球研發網絡的重要環節,分享全球供應鏈、知識創新等資源。
6在華R&D中心在跨國公司發展戰略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部分跨國公司在華研發機構與其全球創新體系緊密結合。如通用電氣公司上海R&D中心為公司總部及其他海外分公司提供創新成果。微軟亞洲研究院、上海貝爾阿爾卡R&D中心、松下研究開發(中國)有限公司等均是跨國公司全球研發中心。跨國公司在我國投資建設的R&D中心還是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希望通過R&D中心的建立,將在我國的生產制造、研發和運營銷售與其全球網絡接軌,最終實現一體化運營。
三、我國企業的應對之策
1加強自主創新,開發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
一個國家要想成為世界強國必須依靠自主創新,因為跨國公司不可能向我們轉讓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因此,我國企業必須加強對技術的吸收和創新能力。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要學習更多的跨國公司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模式,把握競爭的主動權。我國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水平,就必須提高研究R&D投入,在一些重要的技術領域中,應發揮國內企業的整體優勢,集中力量、協同攻關、重點突破,并實現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從而培育一批可以與外商競爭的企業。近年來,華為公司堅持以不少于銷售收入10%的費用和43%的員工投入研究開發,并將研發投入的10%用于前沿技術、核心技術及基礎技術的研究。我國企業只有具備了自主研發能力,掌控了核心技術,才能在國際市場上樹立獨特的產品形象和美譽度,創建OBM(Ownbrand manufacturing)的品牌。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海爾的生命,海爾自主創新的思路就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海爾自主創新的目標落實到創世界級自主品牌上。截至目前,海爾共參與了19項國際標準的制定,海爾“防電墻”熱水器,徹底解決了世界性的環境漏電問題,申請12項發明專利,涵蓋了防電墻技術的所有領域,這項技術被列入國際電工委員會的國際標準,永不停止的自主創新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是海爾競爭力最主要的源頭。
2增強實力,加強與跨國佘司的技術合作與競爭
我國企業、科研機構和大學應該在不斷增強自身實力的基礎上,與跨國公司開展深層次、多形式的合作,融入跨國公司全球研發網絡,以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加強我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前后向關聯,與大型跨國公司進行技術合作。我國企業可以通過與大型跨國公司建立研發聯盟,共同開發先進技術,縮短研發的周期、共同承擔開發的風險、享受開發的成果,并搶占行業內技術的制高點。積極利用研發網絡獲取技術資源,充分利用技術的溢出效應,最根本一點是要提高本土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否則將無法在一個合適的平臺上進行對接。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必須積
極主動地參與國際競爭,經驗表明,通過引入多方競爭,利用“寡占反應”是克制技術鎖定的有效方式。“寡占反應”是指在不完全競爭市場中,同一行業中居于壟斷地位的寡頭企業之間投資行為的相關性和互動性。我國可以通過培育具有實力的國內企業以及引入多家實力相當的外資研發機構強化競爭,通過競爭機制促進跨國公司技術外溢。
3完善人才激勵與培養機制
吸引和培養創新人才需要良好的機制和環境:一是完善國內企業的薪酬機制,研發工作是企業的核心活動,又是創造性勞動,應有完善的激勵機制進行配套。公司應設計多種價值分配形式,如職權、工資、獎金、醫療保障、股權、紅利及其它人事待遇等,對研發人員進行全方位的激勵,給員工創造廣闊的發展空間。二是鼓勵尖端人才自主創業,同時積極吸引海外人才歸國創業,這是技術產業化一個非常有效的渠道,對此政府應積極采取相關的鼓勵措施,如對創辦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對創業者在創業初期實行稅收減免措施、設立風險投資基金,以幫助解決其創業初期的資金問題,從而促進先進技術在國內的擴散。三是要立足自己培養,許多跨國公司都創辦了自己的大學,不僅對企業員工進行知識技能訓練,而且灌輸企業文化理念,使職工成為企業的創新源,目前,我國海爾也成立了自己的大學,為企業自主創新打下堅實的人才基礎。
4建立跨國研發機構
我國具備條件的企業應該在技術先進、創新環境優越的國家設立海外研發中心,進行技術搜索和技術監控,跟蹤世界前沿科技的發展,了解技術發展的動向,利用國外資源,積極開展技術積累,提高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效率。華為公司為了及時整合利用全球創新資源,在瑞典斯德哥爾摩、美國達拉斯及硅谷、歐洲、印度班加羅爾等地建立了多家海外研發中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全球研發體系,廣泛吸收國際技術人才,實現了全球同步技術開發。公司還與全球前50位運營商中的36家展開技術合作,建立了近20個聯合創新中心。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2008年華為公司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超過日本松下公司,躍居世界第一。至此,華為公司已連續6年奪得中國企業專利申請數量第一,連續3年占據中國發明專利申請數量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