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王家大院,又名山海關民俗博物館,它坐落在雄偉的“天下第一關”西側東三條,是一個民俗類專題博物館,占地十余畝,建筑面積2000多平方米,共分三個套院,18個展廳,是一個典型明清四合庭院。人院始建于明木清初,建筑布局嚴謹,風格典雅別致。“青磚鋪地疊瓦房,花格窗戶映回廊,翠竹搖曳青草綠,燕語蝶舞花凝香”。王家興盛于清咸豐年間,到光緒年間已成為富商巨賈,占據了山海關的“半壁江山”。王家大院的建筑風格與山海關民俗博物館的展品,真實再現了古域文化發展的美麗畫卷,是滔滔歷史長河形成的寶貴財富。
置身其中,仿佛時光倒流幾百年,回到了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大到床鋪家具小到針頭線脯,從金銀首飾到衣裳布匹、燭臺燈火、床櫥柜桌、枕箱被帳、冠中鞋襪、銅盆器皿、瓷漆杯盤梳洗用具到珠寶珍玩、文房四寶……方春凳、八仙桌、呷老灑、品新茗、啖名吃、聆絲竹,人生悠戰盡在百年王家大院。
肩負歷史重任延續古城文脈
自1962年搶修天下第一關箭樓開始在黨和政府文物部門的領導下,山海關區依托歷史文化名城優勢,深挖古城文化遺產內涵,將保護和搶救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當作頭等大事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通過健全領導組織體系加大文物保護投人,編制古城保護規劃,有效實施文物保護,狠抓文保日常管理宣傳落實文物法規,扎實做好文物普查
全方位開展文保科研,切實加強文物保護全力打造世界歷史名城等工作的開展使山海關古城的保護開發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從2003年8月始到2009年8月。

完成了修繕古城6000延長米城墻工程修復完成了望洋樓迎恩樓鐘鼓樓等標志性建筑,改陳了長城博物館,長城博物館二期的擴建工程也于2009年6月竣工四條大街街景整治工程已基本完工……如今的山海關已初現長城軍事重鎮的雄姿!
山海:關天開海岳鑄神奇
山海關區地處山海之間,集山、海、關、河湖于一體,青山秀水,絢麗多姿。優越的地理形勢,構成了古代嚴密的海防要塞。山海關城山與海之間的距離僅8公里,長城猶如條巨龍,逶迤群山,蜿蜒東來、將大漠、高山、雄關、大海連為一體,構成了山海關獨特的地理環境。從地理上看,山海關確是名副其實的軍事要塞。過去的京奉驛道(或稱御道)和現在的京哈鐵路,京沈公路橫貫東西,成為華北通往東北的交通要沖。古人稱之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山海關在歷史上的戰略地位,早在秦代就已顯示出來。后北齊,隋唐直至明清,山海關作為中原通往東北的咽喉要沖,位居要津。明代初年,為加強北方的防務,明朝統治者在山海關修長城,建衛筑關,使山海關成為一座雄關險隘,聲名遠播。
歷史節點上的山海關之戰
明末內憂外患,風雨飄搖中的山海關成為各方勢力角逐的戰場,在此展開了一場撼人心魄的李自成與吳三桂“甲申”石河大戰。這是農民起義軍由勝利走向失敗的重要轉折點,也是滿清入主中原最關鍵的一仗。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月,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對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山海關發起進攻,給山海關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從此,列強軍隊在山海關南部沿海帶先后建立“六國營盤”,以圖長期霸占山海關。“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東北后,逐漸開始向榆關(即山海關)增兵,不斷進行挑釁和刺探軍事情報。1933年,日軍的侵略澈起了山海關人民和當時駐守榆關的中國東北軍第57軍第59旅全體將士的抗日怒火在山海關打響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槍聲。抗日戰爭勝利后,為搶占進入東北的“踏板”,山海關再次成為國共雙方爭奪的焦點。山海關保衛戰成為我黨我軍“進軍東北,爭取東北”的關鍵之戰,也是控制奪取全中國的戰略樞紐之戰。
山海關的城市記憶
山海關古城獨特的地理位置,不僅使它成為歷史上的軍事重鎮也曾是臨榆縣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物資集散地。胡同,小巷是市民居住區連接著北方的典型四合院、青磚灰瓦、紅柱綠窗、親切宜人。東西大街和南大街鋪面建筑林立,形成為山海關古老的步行商業街開放式的柴禾市農貿集市使城內的繁榮景色更添光彩。關城歷史上重要的公共建筑有兵部分司署,山海鎮總兵府等。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倫理道德和宗教禮制的影響,城內曾建有先師廟(孔廟),三清觀清真寺等十余座寺祠廟,建有“維藩首善坊”“節制四鎮坊”“進士坊”等40余座牌坊。這些從個側面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組成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情況,是研究歷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長城重鎮軍事與建筑的雙料明珠
山海關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 381年)。建關設衛以來,歷經洪武成化嘉靖萬歷、天啟、崇禎六朝263年的修筑形成了境內長城南起渤海之濱的老龍頭,北至與撫寧交界的九門口,全長26公里,由10大關隘、7座城堡、43座敵臺51座城臺、1 4座烽火臺構成的建筑規模,完成了關城、東西羅城、南北翼城、威遠城寧海城七城連環,“主體兩翼,左輔右弼,前哨后衛,一線逶迤”的防御布局;齊備了濱海長城、平原長城、山地長城三種建筑形式。山海關長城關隘、敵臺串聯,烽堠星羅棋布;城、臺、墻、堠因地制宜,用險制塞:系列防御設施彼此呼應,前拱后衛,守望相助,互為犄角;城防體系建筑宏偉、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功能明確:進可攻退可守堪稱古代軍事防御結構佳作,萬里長城建筑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