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勝蘭
豐碩金秋,翹首以待的2009年湖南藝術節已于9月10日在長沙盛大開幕,三湘人民同慶新中國六十華誕,演藝湘軍一展湖南演藝風采。一臺臺劇目,一次次悸動,一年年努力,一支演藝湘軍的艦隊正揚帆啟航,演藝湘軍的春天悄悄來臨……
湖南最大的演藝平臺
湖南舉辦全省性文藝匯演,由來已久。從1951年以來近三十屆次的演藝平臺已生產出數百臺專業劇目、數千個優秀群眾文化節目和數萬幅美術書法攝影作品。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全省先后有舞劇《邊城》、湘劇《馬陵道》、小戲《補票》等十六臺劇(節)目獲文化部頒發的國家舞臺藝術最高政府獎“文華獎”和“群星獎”,有七臺劇目獲中宣部頒發的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有花鼓戲《秋天的花鼓》、《老表軼事》兩臺劇目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提名劇目,有十七部劇本獲中國曹禺戲劇文學獎,有十二位中青年表演藝術家獲全國戲劇表演“梅花獎”,為湖南爭得了文化大省的影響與地位,湖南的藝術家因此也在國內外久負盛名,和廣電湘軍、動漫湘軍、出版湘軍等一道被人們盛贊為“文化湘軍”。2003年以來,湖南藝術節規范為每三年一屆,官方舉辦、多方承辦、社會協辦,藝術節不斷走向多元和開放。2009年湖南藝術節由湖南省文化廳、省文聯、株洲市政府等多方主辦,社會多方承辦、協辦,她是對全省文藝工作者和文化藝術發展進行大檢閱的最高平臺,是對人民群眾提供文化服務與消費的最大平臺,也是對社會參與文化事業建設的積極性進行大檢閱的最好平臺。2009年湖南藝術節共有110個參演團隊、24臺優秀劇目、86個精品組成的7臺群眾文化專場節目、785件獲勝美術書法攝影作品、3000多名演藝湘軍,將在長沙、株洲等17個展演展覽場所,角逐12項文化藝術大獎,誰將贏取藝術節大獎?誰將收獲觀眾和票房?誰將博取可持續經營演出的國內外市場份額?誰將贏得旅游勝地歡迎走向文化旅游實景演出?誰將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由衷認同成為文化下鄉、文化進校、文化入企的寵兒和常態演出項目?繽紛的藝術舞臺,我們燃情期待!偌大的演藝平臺,我們盡情憧憬!
不可限量的湖南演藝
湖南省文化廳周祥輝副廳長說:“我們辦藝術節,不是為了出幾個作品,頒幾個獎,而是為了推動湖南演藝事業的更好發展”。從2009年湖南藝術節劇(節)目的準備和各項工作的籌備來看,更深刻感悟到了湖南舉辦藝術節所追求的目的和意義。
優勢資源高度集中,彰顯了藝術節的凝聚力。從參演的藝術形式看,本屆藝術節參演的劇(節)目有話劇、歌劇、歌舞劇、昆曲、京劇、皮影戲,有整體構思的歌舞、樂舞、雜技,有我省地方劇種湘劇、祁劇、漢劇、巴陵戲、長沙花鼓戲、衡州花鼓戲、邵陽花鼓戲、零陵花鼓戲等十四個藝術門類。從參演的藝術題材看,有反映湖湘歷史文化題材的劇(節)目,如岳陽市巴陵戲劇團的《今上岳陽樓》,省湘劇院的湘劇《李貞回鄉》,長沙歌舞劇院的歌劇《夢圓馬王堆》等;有反映湖湘紅色文化題材的劇(節)目,如省話劇團推出的音舞詩畫《韶山升起紅太陽》等;有反映湖湘民族文化的劇(節)目,如懷化麻陽花燈劇團創作的舞蹈詩《苗山飛歌》、湘西州花垣縣創作的苗族風情歌舞《瑪汝沃黛雄》等;有反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題材的花鼓戲《作田漢子也風流》《三家鋪》等。群眾文化活動今年特別增設了反映湖湘生態文化的原生態節目專場。從演出陣容來看,各市州和省直院(團)都是傾力出動,都派出了精銳團隊和陣容,他們中既有為湖南演藝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的老一輩藝術家,又有一大批省內外藝術精英,還有一批頗具潛力、嶄露頭角的中青年藝術新秀等等。
劇(節)目生產全面創新,彰顯了湖南演藝的活力。從本屆藝術節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參演作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和劇情需要,有了很多創新和突破。主要表現在:劇(節)目的創作與編導在創新、舞美、燈光等技術手段在創新,劇(節)目的生產經營模式也在創新。本屆藝術節參演作品90%以上屬原創作品,很多作品演繹時用了多媒體技術。省木偶皮影劇院推出的《狼孩》采用動漫的表現形式,使劇目更加精彩、生動,同時,采用舞蹈的形式,把皮影框擴大為整個舞臺,在國內是一個大膽嘗試,使演員從后臺走到了前臺,更富于表現力;省歌舞劇院推出的《天山芙蓉》從結構樣式上走出了一條新路;省雜技團推出的《芙蓉國里》運用了多媒體手段,融入了民族舞、芭營舞等,使雜技表演更具觀賞性;省話劇團推出的《韶山升起紅太陽》,通過一清大師等名博和網絡征集毛澤東特型演員等一系列策劃活動及劇目生產項目制、股份制嘗試,其產生的社會反響已遠遠超出了劇目預期值,等等。這些可喜的變化都給湖南演藝業帶來了無限生機。
常態演出,彰顯了藝術精品的市場魅力。本屆藝術節的最大亮點是:參演劇(節)目中,將產生出一批較以往更具市場意義的常態演出劇(節)目,如:湖南省雜技團兩年磨一劍,全力打造的大型雜技主題晚會《芙蓉國里》,雖為雜技,編導卻賦予了其美麗的湖湘文化主題思想,讓夢幻舞美、精彩民舞、芭蕾舞和精湛雜技融合在一起,看點迭起,亮點紛呈;湖南省話劇團精心打造的音舞詩畫《韶山升起紅太陽》,未待藝術節開演,在韶山毛澤東遺物館和各大網絡媒體已是風生水起,游客一致反映:“一堂很感動、很享受的紅色教育課”,“我的孩子沒看《韶山升起紅太陽》,等于沒有真懂韶山”;衡陽市花鼓戲劇團精心排演的花鼓戲《喜盈門》,是一部反映普通百姓愛情婚姻生活的通俗喜劇,地方色彩濃郁、風趣、幽默,民間市場反映頗好,藝術節前已在當地上演了200多場,真可謂是“民間小戲,觀眾大戲”;邵陽和衡陽聯手打造的祁劇《夢蝶》,其編導、唱功等也都是美哉妙哉,成為民間市場和送戲下鄉搶手的好戲。還有一大批作品,如省歌舞劇院創作演出的《天山芙蓉》、省花鼓戲劇院演出的《作田漢子也風流》、省湘劇院演出的《李貞回鄉》、懷化麻陽演出的舞蹈詩《苗山飛歌》、婁底花鼓戲劇院演出的花鼓戲《花落花開》等等都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一大批優秀劇(節)目在藝術節后都有望打磨成面向觀眾和市場的常態演出劇(節)目,湖南演藝集團還將組織藝術節優秀劇(節)目到全省巡演。
送票鑒賞,彰顯了藝術節的親和力。本屆藝術節為了和廣大觀眾展開全方位深層次的交流、溝通和互動,專門開通了湖南紅網和湖南文化網兩個藝術節宣傳網站,專門制訂了藝術節統一頁面,并開展了“我最喜愛的劇(節)目”觀眾網絡投票評選、點評活動和專業劇目大眾評委征集活動。尤其是藝術節欣逄教師節和國慶節兩個重要節日,專門通過兩個網站為廣大愛好文藝的教師開辦了“盛大藝術節,濃濃園丁情”送票鑒賞活動,為廣大愛好文藝的進城務工人員和國慶節前一個月即9月1日至10月1日出生的廣大幸運兒開辦了“我與祖國同慶”送票鑒賞活動,這些活動的開展,無疑增強了藝術節的感染力和親和力。
演藝湘軍激活舞臺
藝術節的舞臺有多大,湖南演藝業的舞臺就會有多大。為激活這千年難變的舞臺,省文化廳正在抓緊做三件事。其一,辦好藝術節,加強演藝平臺建設,多出常態演出劇(節)目,向舞臺要湖南演藝的活力和效益:其二,激活國字號,改革、創新國辦文藝院團現有體制、機制,為其提供政策保障,增添核心競爭力;其三,正在加大演藝資源整合力度和社會資源參與演藝的力度。以更加開闊的胸懷,更加多元的思維,讓更多的社會資源參與到演藝業發展中來,激活湖南演藝舞臺。
2009年湖南藝術節,那一個個絢麗的舞臺,那一段段萬眾矚目的精彩,讓人倍受鼓舞,令人倍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