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博
“詩言志、歌詠言”,講的是歌唱和語言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使用著各自的語言體系,即使在同一個民族,地方的差異也形成了語言的多樣化。但是,作為歌唱藝術,則應以漢民族的規范語音——普通話為主,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聲樂體系不是建立在本國的語言基礎上的。因此,我們要研究湖南方言的一些主要特點,分析其語音特征的具體體現,以及由此給歌唱帶來的不良影響,進而提出克服不良影響的一些方法和途徑。
一、湖南方言特點
1聲母特點分析
(1)平舌音與翹舌音
普通話有翹舌zh、ch、sh和平舌z、c、s兩套聲母,但是湖南方言中大多無翹舌音,一般將“zh、ch、sh”聲母也讀成“z、c、s”。如春(chun)天讀作村(cun)天;知(zhi)道讀作姿(zi)到;老師(shi)讀作老絲(si)。
(2)鼻音與邊音
在普通話里鼻音“n”與邊音“1”是兩個不同的聲母,湖南方言是將鼻音“n”發成邊音“1”。如你(ni)們讀作里(li)們:那(na)邊讀作蠟(la)邊。
(3)齒音和舌根音
普通話中唇齒音“f”與舌根音“h”兩個聲母區分得很清楚,但湖南方言中存在的一個普遍問題是“h”發成“f”。常常將開花(hua)讀作開發(fa):灰(hui)塵讀作飛(fei)塵。
2韻母特點分析
(1)e,o,與uo
普通話中的韻母e,o是單韻母,uo是復韻母。o的發音與“喔”的叫聲差不多,發音時口型是圓的;e的發音與“鵝”的發音相同,發音時口型扁扁的;uo的發音與“窩”的發音相同,發音時由u向o滑動,口型由小變大。湖南方言中沒有uo,e韻的字,常把uo,e統統讀作o韻,如:哥哥(gege)讀作(gogo);火(huo)讀作(ho)。
(2)前鼻韻和后鼻韻
普通話中有前后鼻韻母音之分,前鼻韻母是由前元音與舌尖阻鼻輔音“n”復合而成,發音時舌頭活動的區域在舌面前部,后鼻韻母是由元音與舌根阻鼻輔音“ng”復合而成,發音時舌頭活動的區域在舌面后步,因此“n”和“ng”是兩套不同的鼻韻尾,湖南方言習慣發前鼻音如上(shang)面,讀成善(shan)或散(san)面;把明(ming)天讀作民(min)天。
3聲調方面:
歌唱語言是由四種調值形成的四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另外。湖南方言區人陽平發言落點偏低;上聲發音有陰去陽去之分,因此,造成了語調方面的一些錯誤。
二、湖南方言對歌唱影響
1湖南方言對歌唱中詞意表達的影響
湖南方言因為語音習慣,相對普通話語音而言,發展得不是很完善。湖南方言的那些語言特征首先就造成了字音錯誤,歸韻錯誤或讀音不準,直接影響到歌唱語言的傳情達意功能。例如:《牧羊歌》第一句歌詞“草兒(喲)青青溪水長,風吹(喲)草低現牛羊,”中“青青”唱成“親親”;“長”唱成“纏”;“風”唱成“分”;“吹”唱成“催”;“牛”唱成“流”;歌詞則變成“草兒(喲)親親溪水纏,分催(喲)草低現流羊,”這樣的歌詞表達,必定不被人理解。
2湖南方言對歌唱中共鳴的影響
歌唱中,共鳴決定并調節音量和音高。歌唱中的共鳴與音色主要是元音的作用。發元音時,不同的元音其口腔位置都有所不同,軟腭和小舌舌頭的動作提起,口腔適當打開,加上元音的延長而形成每個音的共鳴。元音共鳴腔適度打開,可使共鳴增強、泛音增多、音色響亮、圓潤飽滿。湖南方言的發音習慣使得聲音共鳴減弱,元音本身音色變暗,嗓音成分增多,同時影響到聲帶閉合不好,造成漏氣現象,從而也使得音色沙啞,暗淡。
3湖南方言對歌唱中音準的影響
普通話中元音都具有音色、音長、音強、音高等屬性。元音也被稱為樂音,是因為他具有單一性和有一定的高音,但這種高音只是相對的,不固定的,其高低并不影響字音。歌唱中的音高則是確定的,有固定音高的,并且在音樂表現中與音色、音強相比更為重要,一旦音高改變或不準確就會改變整個音樂。因此要求歌唱者在保證清晰吐字的同時重視音準。受湖南方言發音習慣影響,歌唱者在表演過程中會因為字的發音位置不穩,偏低或偏高,極容易出現音高不準的問題。湖南方言中因為調值和變調不合乎普通話的規律,對歌唱的音準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三、克服湖南方言的不良影響
1宇頭要唱得短、輕、準
漢字的發音,大多是以輔音開頭的,歌唱中字頭就是指聲母發音的開頭部分,在我國傳統民族聲樂中將聲母分為五個發音部位即:“唇、舌、齒、牙、喉”,又稱五音。這五大類的發音時,用力部位要分明,出口不能含糊。唇音字用力部位在唇上,上下嘴唇噴口應有力清晰。舌音著力在舌尖,牙音字用力部位在牙,齒音字用力部位在上下齒間,喉音字用力部位在喉。我們應充分運用“咬”字的技巧,來加強歌曲的感染力。湖南方言中常見的字音不清,很多都是由于聲母發音不對造成的。如歌曲《我愛你塞北的雪》中的“你”宇,《那就是我》中的“那”,湖南方言常唱成“我愛里塞被的雪”“蠟就是我”等。
2字腹、字尾要到位
歌唱中吐字是指宇腹和字尾(韻母)而言,即把字腹的韻母,按照不同的口形予以引長吐準,并收清字尾。
字腹(韻母)是宇在歌唱發音中的引長部分,它占時值較長,歌唱時響度最大,是字的主體部分,與發聲的關系最密切。字腹在演唱中要求音值延伸而不變形,除發揮主要共鳴作用外,還要求口形在延伸中保持穩定,加強口腔開、合、圓、扁的控制力,避免由于口形變化而影響音質不純,引長部分按照字腹中不同的韻母的口形要求,分為“齊,開,撮,合”四類,我們稱“四呼”。“四呼”在引長字腹時運用,口形決不能隨曲調的變化而變化,應始終保持不變。
字尾是指一個字的結尾部分,也是韻母的收尾,因此也叫韻尾,一般是指母音i、u、o與子音n、ngo要使一個字有頭有尾完整準確,就必須收好字尾,字尾收音不分明,同樣影響詞義的表達。宇尾收音時,要收得自然,要收得短、準、輕,且收尾的部位要準確,響度要適中,時值要做到收音即停。如:歌曲《鼓浪嶼之波》中“波浪”的“浪”字,先咬準字頭“1”再發韻腹“a”緊接著收韻尾“ng”,韻尾歸韻時需將舌根微微后縮,并且自然上升,小舌稍下降使氣流穿鼻而出,即完成“ang”音。
3解決聲音偏前的問題
湖南方言的發音中一個重要習慣,就是在牙齒和舌尖上的聲音顯得特別單薄不圓。發音偏前是因為口腔開度小,口腔內部扁平,這樣的共鳴腔發出的聲音就偏前,聲音不圓潤,通常人稱其為“白聲”。如:普通話的“e”發音時喉頭寬敞,口腔張開,舌頭后部略微提起,上顎微微興奮的抬起,這就是“e”的狀態。而湖南方言發“e”時通常是舌頭中央提起,舌位過于靠前,以至減小了口腔開度,影響了共鳴效果。要改變這一現象,歌唱時就必須使舌前部稍壓低,舌根后撤,使口腔立起,同時口腔開度也擴大了。
4加強歌唱練習,掌握科學發聲方法
聲樂是一門音樂與語言相結合的綜合藝術,是一門技術性和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歌曲的旋律都是在語言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產生,因此歌唱語言的準確掌握運用,是歌唱技術的重要訓練課程。它僅憑理論知識和文字資料去進行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切實糾正湖南方言帶來的不利影響,必須要通過正確的發聲訓練和不斷的歌曲演唱來逐步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