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瑕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音樂課程標準》(試驗稿)在第四部分實施建議的教學建議中第一條明確要求:“音樂教學要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音樂課程標準·試驗稿》(第22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 1年版)。這一要求體現了聽覺作為音樂感知的獨特性與音樂教育“以音樂為本”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說,音樂教育必須以聽覺體驗作為全部教學的基礎。
我們知道,美術以“畫面”為感知對象而訴諸人的視覺器官(眼睛),用視覺通道眼睛并以“看”的方式來感知畫面。與美術不同,音樂以“聲音”為感知對象而訴諸人的聽覺器官(耳朵),是通過我們的聽覺通道耳朵并以“聽”的方式來感知聲音體驗音樂的。聽覺感知體驗是音樂區別于美術和其他藝術形式的獨特的接受方式。盡管“通感與聯覺為不同的感覺、知覺的溝通、挪移、他涉提供了可能”(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57、160),但那是建立在每門藝術各自獨特的感知方式的基礎之上的。我們對音樂最初、最經常、最基本的接受方式則是“聽”。聽,是音樂最基本的特征,聽覺體驗是音樂學習的基礎。
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無論是感受與鑒賞還是演唱、演奏與綜合藝術表演,也無論是視讀樂譜還是音樂創造活動,以及音樂與相關文化都必須以音樂聽覺體驗為基礎,并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體現這個基礎。當然,音樂教學各個領域均有自己的側重點,如表現活動側重于“音樂的表達”,創造活動側重于對音樂的創作,音樂與相關文化側重于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等,但它們都是建立在音樂聽覺體驗的基礎之上的。只有對音高、音準、節奏、情緒、情感等有良好的感知與聽覺體驗,表現活動才不至于出現“跑調”、“節奏不穩”等情形,更高要求的表現表演才有可能。只有在對音樂作品充分的聽覺體驗基礎上,才能很好的理解音樂與相關文化。同樣,音樂創作也離不開“內心聽覺體驗”的參與。音樂是用來給人聽給人欣賞給人感受的,離開了“內心聽覺體驗”的音樂創作,只能是純粹的“數字游戲”和“音響堆砌,那不是真正的音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聽覺體驗對于音樂的根本性和重要性,并確實把它貫徹到音樂教學的各個領域、各個環節中去。只有這樣,才能體現音樂的感知規律,體現音樂教育教學“以音樂為本”的指導思想。
然而,在現實的音樂教學中,存在諸多偏離這個基礎的現象:一堂課把大部分的時間放在多媒體的“視覺考察”上,而鮮有對音樂的“聽覺考察”;“要求學生用詩歌、文字、圖畫、形體、動作等來‘表達音樂”的情形大量的充塞著課堂,鮮有對音樂深入、真切的聽覺體驗;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討論、合作、交流、探究,缺少對音樂本身應有而充分的聽賞等等,不一而足。不可否認,視覺考察、詩歌、文學、圖畫、形體、動作、討論、合作、探究等都是音樂學習與教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但如果把它們過于突出與強調,淡化對音樂本身的聽覺體驗,那么,這樣的音樂學習與音樂教育顯然是一種“魂不附體”的音樂學習與音樂教育,這樣的音樂教育方法對于真正培養學生的音樂才能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恐怕是難有作為的。
在教育教學中,還客觀存在著另一種情況是“聽而不聞”的音樂教育教學現象。這種“聽而不聞”的音樂教育教學,雖然并沒有否認“聽”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基礎地位,但學生卻并沒有把注意力放在音樂的音響上,學生“聽音樂”并不是把音樂作為審美對象,而是作為“音樂背景”,故而學生也就鮮有對音樂的想象、聯想和情感的體驗。還有一種情形是:學生“聽音樂”僅僅是“聽音樂”,他們感覺到的僅僅只是“聲音”——音響的堆砌而已。以上種種情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學生的不良欣賞習慣造成的,但深究下去則不難發現,這一原因往往是由于教師缺乏對音樂聽覺體驗的深入認識,因而在音樂教學中缺乏對學生正確和一貫的引導、要求所導致的。作為音樂教師,應加強對音樂聽覺體驗的認識,并在音樂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聽覺體驗的要求與引導。
首先,音樂的聽覺體驗是一個欣賞者對音樂音響進行積極的探究、考察的過程。欣賞者在欣賞過程中應“充分驅動自身潛在的創造性和想象力,專心致志地去尋覓、探索、預測、期待欣賞對象的變化與發展”(郭聲健、藝術教育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17)。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引導學生仔細地聆聽音樂。
其次,音樂聽覺體驗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情感體驗是進行音樂欣賞必不可少的心里因素。“準確、深刻而細致地體驗音樂作品中的情感內涵是音樂聽覺體驗的基本要求”(張前等、音樂美學基礎[M]、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237)。如欣賞一首樂曲,對其所表現的或快樂、或悲哀、或憤怒、或甜美的感情,我們須深刻的感受并體驗。為了充分深入地體驗樂曲的情感內涵,就離不開欣賞者對音樂本身的仔細傾聽。
再次,音樂聽覺體驗是一個發揮聽賞者自身聯想、想象的過程。由于音樂自身表現手段的局限性,使得它在表現情感的同時,卻不能把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和作者的思想觀念同時表達出來,這就要求音樂欣賞者通過豐富的聯想、想象等心里活動,來補充和豐富音樂所不能直接表達的內容。同時,音樂對客觀世界的描繪無論怎樣形象生動、獨具匠心,它直接呈現出來的畢竟還只是一種聲音形象,只有通過欣賞者獨具個性化的想象和聯想,才能在欣賞者的頭腦中把這種聲像轉化為客觀世界的形象和意境。這就是說,真正意義上的聽覺體驗的獲得是需要有想象和聯想這一心里因素來發揮作用的。
因此,聽覺體驗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的聆聽、傾聽提出要求并引導學生對音樂本身進行探究、考察、聯想、想象和體驗。如果放棄或鮮有這些要求和引導而在聽賞中又聽任學生“聽而不聞”的話,那么,我們的音樂教育教學是很難培養出“音樂的耳朵”來的,我們的音樂教育也就很難真正達到審美育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