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薈
西漢杰出的政論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賈誼,為后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作品和思想源泉。除了部分疏、賦外,其它作品均存于《新書》之中。由于年代久遠,《新書》較難釋讀,雖各家均有注釋,但普及極為不易。唯《過秦論》一篇,作為賈誼的代表作,又被錄入中學高中教材,這就為我們今天解讀賈誼作品及思想提供了方便之門。長沙賈誼故居每逢《過秦論》教學階段,都需要接待眾多中學參觀團隊,語文老師也希望借此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賈誼及其作品。本文擬分析《過秦論》的教學意義、賈誼的教育思想以及賈誼故居怎樣更好地配合中學教學做初步論述。
一、賈誼經典作品的永恒魅力值得我們今天更加充分地發掘其在教學中的價值
在賈誼代表作中,《過秦論》之所以被選為中學高中一年級教材,源于其在兩千多年歷史中被學子們視為經典,代代傳承與頌讀。經典作品的形成是經受了歷史的檢驗的,直到今天,由于其蘊含的現實意義和藝術特色,仍受到教育界和文學界的高度重視。賈誼故居作為保護和宣傳賈誼的機構,就更有理由來做好這方面的研究工作。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過秦論》的思想價值在今天的借鑒意義。《過秦論》,其創作源于漢初統治集團對秦亡歷史教訓的總結,分上、中、下三篇。春秋以來,戰爭頻繁,加上秦王朝統一后的暴政、秦末的農民起義及楚漢相爭,社會經濟受到極大破壞。新建立的西漢政權,國庫空虛,財政困難。老百姓迫切需要休養生息。“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過秦論》就是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寫出來的。通過總結秦不施仁義而亡的教訓,來奉勸漢朝統治者,施行仁政,“與民休息”。目前,內地高中一年級教材選錄的是其中的上篇,而臺灣地區的教材則全篇選入。教材在兩岸雖不斷修改,但《過秦論》的地位絲毫沒有動搖,其包含的思想價值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過秦論》肯定了商鞅變法為秦奠定了富強的基礎。賈誼認為是商鞅“內立法度,務耕織,修守戰之具,外連衡而斗諸侯”才使秦國強大起來。這一改革思想和法制思想也正是我們需要在學生中進行廣泛教育的內容。
在《過秦論》中,賈誼對秦始皇統一中國作出了肯定。他認為秦統一天下是順應人心,符合歷史潮流的。賈誼認為,秦的失敗是因為用暴力手段對待百姓,治理國家應該“取與守不同術也”。賈誼的思想謀略也是我們向學生灌輸以德治國思想的淵源。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過秦論》經典地位的形成是歷代名流共同認可的結果。司馬遷最先表達了對《過秦論》的認可,他在《秦始皇本紀》和《陳涉世家》兩文中均引用了《過秦論》,班固撰《漢書》,更是全文錄入。兩漢之際,賈誼的《過秦論》的經典地位由于史家的推崇而確立起來。到三國時代,僅《三國志》中所載,就有十余位魏、蜀、吳三國大臣在論及國事之時,均以賈誼的《過秦論》為依據。曹丕還稱頌“余觀賈誼《過秦論》發周秦之得失,通古今之制義,洽以三代之風,潤以圣人之化,斯可謂作者矣”。可見《過秦論》在上層統治集團中的地位之重要。
魏晉時期,賈誼由于土族身份及名士地位,受到士族集團及文人的鼎力推崇,當時盛行模仿前人經典作品進行創作,《過秦論》被學子們當成模仿之首選。名士陸機《辨亡論》的篇章結構及思路就屬于此類文章。其模仿并非單單是文學層面上的簡單效法,同時也包含了對其政治思想和歷史見解方面的學習。左恩在《詠史詩》中指出“著論準《過秦》,作賦擬《子虛》”,可見晉代學者已將《過秦論》奉為經典。
六朝時期《過秦論》甚至成了兒童早期教育的重要內容。南朝劉顯“幼而聰敏,六歲能誦呂相《絕秦》賈誼《過秦》。”由此看來,《過秦論》已成為當時文人倡導的基本讀物。
真正確定《過秦論》文學經典地位的是蕭統的《文選》。《文選》首次在集部中選入《過秦論》,作為“論”體的首篇,這是《過秦論》從史學經典轉為文學經典的關鍵標志,具有里程碑意義。《文選》后來成為唐代科舉考試的必讀書,《過秦論》對唐代學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寫作必不可少的參考文獻。宋人同樣把《過秦論》作為論體文的代表之作。到了明代,《過秦論》對科舉考試的文章幫助就更大了。明代楊慎曾說“爾既好古文,何不擬賈誼《過秦論》乎?”
到了近代,賈誼作品得到了眾多學子的高度評價。曾國藩對賈誼的文章就十分推崇。魯迅評價賈誼之文是“西漢鴻文,沾溉后人,其澤甚遠”。毛澤東年輕時期在長沙活動期間,亦深受賈誼和賈誼故居影響,后來在眾多場合多次論及賈誼,并親撰三首專詠賈誼之作。他在讀《舊唐書·朱敬則傳》時評價“朱敬則能從《過秦論》中了解歷史的經驗并上書武則天,并批注“賈誼云: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以此足見毛澤東對賈誼作品的重視。
正是因為兩千多年的歷史中,歷代名流均給予賈誼及其著作高度評價,今天我們則更應該重視前賢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并使之發揚光大。而積極配合學校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就是弘揚文化遺產的最好手段之一。
二、賈誼故居與學校教育的歷史淵源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
首先,賈誼本人就是中國古代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體系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啟蒙,對當代教育仍有借鑒意義。
賈誼先后擔任兩位諸侯王太傅,從事對諸侯王的輔導、教育,其教育思想本身就是自身實踐經驗的總結。
賈誼將教育的重要性上升到一個極高的程度。在《大政》中,他從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出發,系統闡述了教育、教化在治國、治吏、治民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是第一個提出“教育,政之本也”的思想家,將教育上升到國家之根本的高度。他指出“道者,政之本也。有道,然后有教也,然后有政治也;政治,然后民勸之,然后國豐富也”。賈誼希望用教育手段達到治民、勸民,最終國富民強的目的。今天,我們同樣應吸取賈誼思想的精華,大力發展教育,使之成為富國強兵、民族崛起的基本手段。
在賈誼的教育理論中,“勸學”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他在《勸學》中指出,一個人要有好的名聲和機警的智慧,才有可能成為堯、舜一樣的賢人,而積極進取和不斷學習是成為堯、舜的條件。相反,一個人天賦再好,如果不學習,也會被淘汰,平凡的人就更要學習,只有這樣才不會被人鄙夷。“學者勉之乎!天祿不重。”求學的人一定要努力!上天所賜福祿并不再來。賈誼的主張,對于鼓勵學生努力,是有現實意義的。
賈誼的教育思想包括胎教、學前教育、學校教育、成人教育及師生之道等各個方面。《胎教》是賈誼教育理論的一個重要部分,主要涉及兩方面內容:一方面,父母的遺傳對未來兒女的優劣有重大影響“素成,謹為子孫婚妻嫁女,必擇孝悌世世有仁義者,如是則其子孫慈孝,不敢淫暴,黨無不善,三族輔之”;另一方面,胎兒在母體時就要開始調教,王后須作到“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獨處不倨,雖怒不罵”。雖然賈誼胎教理論針對的是統治階級繼承者的教育,但對今天的早期兒童教育也有直接的借鑒意義。
賈誼對學齡期兒童的教育也十分重視,甚至在《保傅》中提到了早期教育要“德、智、體”全面發展。“保,保其身體;傅,傅之德義:師,道之教訓”。
對于學校教育,賈誼在《傅職》中提出,“左右前后,莫非賢人以輔相之,摁威儀以先后之,攝體貌以左右之,制義行以宣翼之,章恭敬以監行之,勤勞以勸之,孝順以內之,敦篤以固之,忠信以發之,德言以揚之。”不同的學習階段要有不同的學習內容,要有多樣性。不僅要有正規教育,還要有日常的教育和指點,這與學校對學生教育,既注重校內又注重校外環境和家庭的影響是一致的。
對于成人教育,《保傅》強調要從消極方面進行監督,“有司直之史,有虧膳之宰。太子有過,史必書之,史之義,不得書過則死:而宰收其膳,宰之義,不得收膳則死。于是有進善之旌,有誹謗之木,有敢諫之鼓”,再從積極方面加以引導,“瞽史誦詩,工誦箴諫,大夫進謀,士傳民語”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合格人才。
《容經》篇中提出關于為師之道的一些見解。“既美其施,又慎其齊。適疾徐,任多少。造而勿趣,稍而勿苦。省其所省,而堪其所堪。”也就是說,教師應注意施教內容的美好,同時又要考慮學生所能夠達到的程度。掌握進度快慢、分量多少方面要適當。要激勵、督促學生不斷深造,又不要逼迫學生使其感到困苦。做學生的,對待老師則應采取最隆重的禮節“取師之禮,黜位而朝之”(見《官人》篇)
正是賈誼豐富的教育理論,使得賈誼故居有了直接發揮學校教育作用的思想源泉。如何利用賈誼故居這一獨特的資源,也就成為管理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賈誼的教育思想是我們這個時代教育的寶貴財富。賈誼故居歷史上也與教育結下不解之緣。
乾隆二十四年(1817年),賈誼故居就利用擁有的田產開辦免費學校,收錄聰慧學童,以期培養國家有用之才。黃本驥在《重修賈太傅祠并建小學記》中記載如下“除春秋祭及祠田額稅、守役工食外,建立小學二所,每所課童子十人,置修脯、聘館師,余存藩庫為葺補之需。”可見賈誼故居對教育的重視。
嘉慶二十六年(1821年),湖南巡撫左輔在重修賈誼故居后,在故居內辦義學兩所“每所課童子十八人”,支出一應由賈誼故居供給。
光緒二年,湖南巡撫王文韶、糧道夏獻云共同倡修賈誼故居,特建“懷忠書屋”,書屋內所有書籍供長沙學子借閱之用,是長沙圖書館的前身。
戊戌變法前后,湖南巡撫和長沙知府多以賈誼故居作為選拔官員、才俊的考點,除正常科舉之外,一些被推薦的士子都要在賈誼故居再行考試,以備國家擇賢。晚清時,毛澤東的老師章士釗及護國元勛蔡鍔都是在此經歷了嚴格的考試后才開始步入仕途的。
辛亥革命時期,吳作霖、易宗羲、焦達峰等人在賈誼故居創辦湖南體育學校,亦稱湖南體育會,訓練軍事干部。
民國后,湖南財政廳將賈誼故居上千畝田產,四千多兩白銀基金收歸國有,沖為教育經費。賈誼故居把自己的全部財產貢獻給了湖南的教育事業。
1970年,當地居委會在賈誼故居內辦了幼兒園和講書場,也算賈誼故居數百年義學的延續。
兩千多年過去了,賈誼故居作為教學的場所已成為歷史,但故居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下去。
三、充分發揮賈誼故居教育作用的基本思路和實踐
如何充分發揮賈誼故居的教育作用,值得我們認真探討并付諸于實踐。除了進一步發揮賈誼故居的影響力,做好教育基地日常宣傳之外,利用賈誼經典名作推進教育工作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現代教育將文學和歷史分成兩個學科,兩者在凸顯人文教育方面卻有著相似的價值取向,如果能不局限于課本,合二為一,將會起到更好的效果。賈誼故居在這方面就能對常規的學校教育起到很好的輔佐作用。在文學中感悟歷史,從歷史中感受文字。文學作品有了歷史知識的襯托,既可以發思幽古之情,也可以增加作品的知識性和持久性;歷史論文有了文學的點綴,會顯得妙趣橫生,不再那么陌生遙遠,更具人性化。這樣,既擴大了學生的歷史知識,又再現了文學世界的魅力,還體現了高考學科綜合的特征。
以《過秦論》為例,是目前海峽兩岸三地高中共同采用的教材,這就使得每個學生在其成長過程中必須接受一次以上的賈誼文化和作品的熏陶,也就為發揮賈誼故居的教育作用提供了一個優質平臺。為此,賈誼故居正在規劃和實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開展一年一度的“我讀《過秦論》征文”活動。這是配合學校教學的有效方法。目前,這一活動已處于策劃階段,計劃于2009年下學期正式展開,征文活動將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在長沙市高中學生中進行,組成國內專家為主的評審委員會評審;第二階段,面向全國包括海峽兩岸三地高中學生,組成由三地學者參加的評審委員會。該活動計劃每年舉辦一次,每年下學期配合《過秦論》教學,布置作文題目,由學校負責選送參評作文,交組委會評審,再于每年四月中旬在長沙舉行頒獎儀式。這一儀式及評審結果將逐步形成為每年華人學生關注的焦點,并由此產生一個新的文化產業品牌。為了使這一活動更持久,更有激勵作用,將設特等獎二名,一等獎十名,二等獎五十名,三等獎一百名,特等獎和一等獎作品將刊登于《學生家長社會》雜志。
舉辦巡回展覽是擴大教育面的重要方法。賈誼故居歷史上占地面積曾達22畝,1938年“文夕大火”后,原有的大部分被蠶食,目前占地面積僅為1.77畝。由于面積有限,每天最佳接待量為300人左右,實際接待量600人以上,人數太多,嚴重影響參觀效果,對此許多游客都提出了改善意見,我們也采取了相應的分流方案。即便如此,我們仍無法滿足學生團隊參觀的要求。學生團隊通常在200人至1000人左右,一次性接待根本做不到。學校又因為有既定的教學計劃,無法分批組織參觀,這樣就可能迫使學校取消組織參觀賈誼故居的計劃。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制作了2×1.2米流動展板8塊,定期在各個中學巡回展出。這一舉措,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參觀愿望,又有效地配合了學校教學,深得師生好評。
舉辦講座。為搞好學校教育,賈誼故居長期舉辦了“湖湘文化與賈誼”等內容的學術講座,知識性與趣味性并存,效果非常好。湖南省圖書館還將其中的一部分內容通過網絡向全國推介。
為了更好地服務學校,賈誼故居義務培訓合格學生講解員一百余人。這些小小導游進入社會后,不僅成為賈誼故居的義務宣傳員,同時對自身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
搞好名人故居與學校教學的配合工作,是一個值得長期重視的課題,它不僅關系到故居本身的教育功能,關系到學校的教學效果,也關系到后來者對故居這一類文化遺產的認同感。我們現在的工作越扎實,故居與學校雙贏的后續發展就會更美好。希望賈誼故居現在的摸索與探討,能在實踐中得到廣大學校和學生們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