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澍
摘要:購買力平價理論作為最有影響力的匯率理論之一,自創立以來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運用。與此同時,由于理論本身缺陷以及應用國家的客觀條件,致使購買力平價經常偏離市場匯率,以致對一國匯率的升貶值給出錯誤信號,尤其在發展中國家較為普遍。本文通過收集數據并計算我國自1994年到2006年購買力平價與市場匯率對比來實證分析該理論對于解釋人民幣匯率走勢的適用性問題,并對實際存在的偏離現象給出原因分析和觀點啟示。
關鍵詞:匯率理論 人民幣匯率 匯率走勢 購買力平價
一、引言
隨著近年來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外匯儲備不斷增加,尤其在06年突破萬億大關,成為世界上外匯儲備最多的國家,而使隨之相應的匯率問題正成為各國學者和政府的關注焦點。追尋本質,爭論的原因是由于通過購買力平價模型分析得出的我國人民幣匯率被大大的低估,從而損害了貿易國的經濟利益。
筆者認為,綜合分析我國歷年來購買力平價與匯率的關系,并通過比較自1994年以來的匯率走勢,包括外匯儲備緊張時期,兩者不但存在著很大的差距,甚至在趨勢上也并不完全一樣,而這種現象在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尤為普遍。
二、理論綜述
購買力平價說是由瑞典經濟學家卡塞爾在1922年系統的提出,是關于長期均衡匯率決定的最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根據他的觀點,貨幣的價格取決于它對商品的購買力,購買力的比率就是購買力平價;匯率的變動最終取決于兩國物價水平比率的變動。但卡塞爾在提出觀點的同時也指出了理論成立必須滿足的苛刻條件:①單位貨幣的購買力是由貨幣的供應量決定的。在商品供應量一定的情況下,貨幣供應量越多,單位活動的購買能力就越低。②滿足“一價定律”,即表示在自由貿易條件下,世界市場上的每一件商品不論在什么地方出售(扣除運輸費用),其價格都是相同的。
總之,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在一個充分開放,充分貿易和市場充分有效的世界經濟中,匯率是購買力平價的無偏估計量,即匯率的變動收斂于購買力平價。因此,購買平價作為均衡匯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評價匯率波動正常與否的依據。
購買力平價有兩種表現形式:即絕對購買力平價和相對購買力平價;
絕對購買力平價=
其中:PA表示A國的一般物價水平;PB表示B國的一般物價水平;R表示絕對購買力平價形式下的匯率。物價水平通常以物價指數表示。
相對購買力平價=
其中:PA(t)/ PA(0)為本國的物價指數的變動率,PA(0)代表本國的基期物價指數,PA(t)代表本國的比較期的物價指數;PB(t)/ PB(0)為外國的物價指數;R0代表基期的雙邊匯率(直接標價法);Rt代表比較期或計算期的相對購買力平價。
三、實證分析
為了論述購買力平價對我國人民幣匯率走勢的解釋能力問題,本文首先對歷年市場匯率和依據購買力平價計算的匯率進行對比,通過圖形和數表的方式進行直觀分析。為了比較精確地說明問題,以下選取近年來人民幣匯率的數據繪制走勢圖,并以1994年為起始年(1994年初,官方牌價匯率與外匯調劑匯率雙重匯率并軌,開始實行單一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
圖一分別描述了我國自1994年到2006年的名字匯率和實際匯率以及近13年兩者的走勢圖;圖二分別描述了自1994年到2006年依據購買力平價理論計算的絕對和相對購買力平價,特別是本文在圖二中給出了可貿易商品歷年的相對購買力平價(參照其他相關學術論文,認為這一指標可以由中美兩國的“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計算的購買力平價來近似代替);圖三描述了比較價格水平的數量和走勢,以此來分析購買力平價與市場匯率之間的差異程度。由于所查找的數據中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是以1984年為基期來衡量的,所以在本文中所使用的數據(我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是經過換算調整,最終以2000年為基期,從而可以與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直接進行計算比較。
從以上四個圖表所反映的信息,我們可以得出:依據購買力平價理論計算的匯率并不能很好的吻合我國自1994年以來的市場匯率走勢,在有些年份甚至出現相反的情況,這說明購買力平價理論對我國的匯率走勢并不具備較強的解釋能力,并不具有對中國匯率確定的適用性。以下我們通過對這13年分階段分析來更加具體地說明購買力平價與人民幣匯率的關系:
第一階段:1994-1997年,由圖一和圖四可以看出我國當時的情況:高通貨膨脹率,高中美通貨膨脹率正差,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有所上升。1994年我國通貨膨脹率一度超過20%,四年中平均通貨膨脹率比美國高出11.3%。而與此同時人民幣價值的上升顯然與購買力平價不符,并且在變動幅度上也嚴重背離了購買力平價理論。
第二階段:1998年-2002年上半年,我國的情況:人民幣匯率比較穩定,同時出現了通貨緊縮,產生了嚴重的貶值預期。我們從圖三的比較價格水平可以看出,購買力平價和匯率在這段時間并未偏差太大。
第三階段:2002年下半年至今,我國的情況:通貨膨脹再度出現,2004年甚至沖破了5%的警戒線,但同時人民幣匯率繼續保持穩定,升值幅度較小,這與購買力平價有所出入,但相差不大,事實上這與國家將匯率制度當作調節經濟的有效手段有關。
四、偏差原因分析
從第三部分對購買力平價和匯率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購買力平價理論在解釋人民幣匯率形成及走動趨勢上缺乏可信的支持,存在著比較大的偏離程度;但同時購買力平價理論作為最重要的一個匯率決定理論,排除其本身的一些缺陷,比如充分自由競爭的貿易條件在現實中無法滿足等等之外,其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中都得到了很好的應用,并證明是一個很好的參照指標。從這點來看,我們分析兩者在中國發生偏離的原因可以為今后人民幣匯率的決定提供重要的參考意義。以下本文將分別從購買力平價理論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和我國現實經濟體制下存在導致匯率決定偏差的因素進行分析。
(一)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缺陷和局限性
1. 價格指數的選擇是購買力平價理論的中心內容,因為該理論是以物價水平作為確定匯率的基礎,價格指數的選擇不同,可以導致不同的購買力平價,因而采用何種指數最為恰當是個很難決定的問題。事實上,目前經常采用的一國消費者物價指數來代表通貨膨脹率在一定程度上違背了“一價定律”以“可貿易品”為比較內容的理論前提,因此也就必然會產生一些偏差。
2. 在計算相對購買力平價時,基期匯率的選擇十分重要,一般是以國際收支相對平衡的年份的匯率作為基期匯率。但由于受到現實條件和數據收集困難或其他原因的限制,往往很難保證基期年的準確選擇。同樣本文中選擇2000年作為基期只是在相對有效的基礎上確定的,但并不十分準確。
3. 理論模型中所選取產品的代表性難以保證。運用購買力平價來計算匯率時,要求兩個比較的國家在商品的分類上做到一致和可對比性,但由于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消費水平和習慣存在較大的差別,不同國家的產品質量差異也很大,因此在不同國家之間選取相同的貨物和服務的可能性不高。
4. 購買力平價理論事實上是作為確定長期匯率的理論,在短期,由于受價格粘性等原因,購買力平價不能迅速調整,而匯率則會因為各種原因而經常變動,如隨著本國國際收支狀況、經濟增長甚至是投機操作的變動而波動,因此導致了匯率時常暫時性的偏離購買力平價。
(二)我國現實經濟體制和條件導致購買力平價理論應用的局限性
1. 經濟體制和價格機制的不完善導致我國貨幣購買力的高估。雖然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經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并且在入世后也逐步的深化開放國內市場,但經濟基礎薄弱和現實的經濟條件是我國市場經濟發展水平還較低,因此政府對公共部門的項目和服務還在給予不同程度的補貼,這樣就會造成嚴重的價格扭曲,使得相當一部分的商品和服務價格偏低。
2. 經濟發展水平不夠和對外開放程度相對低使得我國存在著大量的非貿易品,這種非貿易品的存在和所占比重龐大同樣會高估人民幣的購買力。特別是經濟轉型時期,以生產建設用品和服務項目為主的非貿易品占了相當大的比重,甚至一度高于可貿易商品的比重。非貿易品的價格雖然通過可貿易商品的價格相互有一定的聯系,但其價格形成的基礎仍是在本國國內市場,由于其質量相對較差,因此價格也就相應低于國際價格。
3. 由于我國經濟實力相比于美國這樣的經濟大國還存在一定的距離,因此價格指數權數的確定必然會受這些發達國家的影響。在整個世界的經濟中,發達國家擁有全部經濟總量中的絕大部分,處于主導地位,只要在比較中將價值指標作為計算權數的基礎,發達國家的影響就不可避免。
4. 購買力平價理論成立的前提條件是充分自由的貿易條件,但在實際情況下,我國還存在著各種貿易壁壘、壟斷以及政府管制等等。另外,其他的一些經濟因素如貨幣政策、匯率政策的實施以及政治因素等都將使名義匯率的變動不僅僅只與價格水平的變動有關。例如我國近些年來實行的利率調整,依據利率平價理論可能已經導致對我國匯率的影響。
五、啟示
(一)現實啟示
由于購買力平價理論本身固有的缺陷和局限性,再加上我國現階段的客觀經濟條件并不符合理論的前提假設條件,使得購買力平價的局限性不但得不到減弱反而更加深化嚴重,因此一些學者通過購買力平價理論而得出我國人民幣價值被過度貶低的說法似乎過于武斷,缺乏充分的依據。
筆者通過查閱資料和以上的分析,認為我國確實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人民幣價值低估現象,但并未達到過度的程度。而匯率政策作為我國重要的一項經濟調節手段,出現暫時的偏差和低估是正常的現象。在購買力平價理論還未做進一步修正的情況下,我國對于購買力平價的態度應該是作為一個參照指標,而不能作為一個實行指標。
(二)理論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使得對于一些權威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購買力平價理論自卡塞爾被提出之后一直受世界各國政府的關注和青睞,事實上我國至今也已經三次運用該模型進行計算。卡塞爾自身的名氣也使得該理論一度被奉為權威,而對于學習這個理論的學生來說,我們若不去收集相關信息進行確切的分析,恐怕只能知道的是“它是諸多匯率決定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理論之一”。
通過收集現實的數據,并用實際的數表圖形進行比較分析,使我們認識到購買力平價這個權威理論在類似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并不完全適用,存在著較大的偏差,甚至可能會得出相反錯誤的結論。由此可見,理論的提出和適用需要一定的時代條件和應用對象的客觀條件,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研究對象的不同,理論的解釋能力可能會有所降低,需要進一步的修善和改進。
注釋:
①摘自:鄭甘澍,《國際金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
②摘自:于靜,《購買力平價對我國匯率決定的適用性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3.7.12.
③摘自:朱文珍.《對應用購買力平價法的思考》[J].北京統計.2003.7.
參考文獻:
[1]姜波克等,《匯率理論和政策研究》[M].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1.
[2]陳岱孫等,《國際金融學說史》[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3]趙登峰,《人民幣匯率與中美購買力平價的計量分析》[J].財經論叢.2004.9.
[4]張曉樸,《購買力平價思想的最新演變及其在人民幣匯率中的應用》[J].世界經濟.2000.9.
[5]李平等,《人民幣匯率——理論、歷史、現狀及其發展趨勢》[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1.
[6]于靜,《購買力平價對我國匯率決定的適用性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3.7.12.
[7]朱文珍,《對應用購買力平價法的思考》[J].北京統計.20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