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輝 曲麗紅
在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學校積極探索推進產學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轉化工作的新思路,通過將調研活動與征求意見、召開座談會和實地走訪等,將科學發展觀與當前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積極推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服務地方醫藥事業。
一、樹立科研強校意識,強化科研規范管理“新理念”
學校一直以來非常重視科研工作,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積極分析、整改,并以科研為先導,加大力度,快速提升學校的整體科研水平。因為科研工作的好壞,國家和省級科研課題的多少,省級以上科研獎勵的多少,科研成果的數量和層次,直接決定學校的學科建設水平,決定學校的社會地位和社會知名度。因此,加強科研是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大力推進科研管理創新,樹立新的管理觀念。加強科研是提高高校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大力推進科研管理創新,樹立“新理念”。
二、建立科研人才梯隊,制定人才引進培養“新措施”
高水平的科研隊伍是產出高質量科研成果的根本保證。有一流的學科帶頭人,才有一流的學科。培養造就一批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良好思想品德、有組織能力的優秀學術帶頭人,形成合理的學術梯隊,既是學校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更是為科研人才梯隊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學習科學發展的分析、整改兩個階段,學校針對目前人才現狀以及發展需求,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引進的力度,科學制定對外人才引進、對內穩定培養“新措施”。第一,切實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力度,爭取在近期實現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到位1-2名,招聘和培養國內外知名度較高、在相關領域取得重要成果的專家學者、國家杰出青年2-3名。第二,制定青年教師全面培養計劃,加大青年教師科研工作扶持力度,制定青年教師開展科研工作支持措施,確保科研隊伍承上啟下,后繼有人。
三、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拓展科研創新工程“新突破”
科研工作以貫徹落實學校科技發展戰略為主旨,以推進新藥品種的創制和關鍵技術的突破為重點,努力提高科研水平,加大成果轉化力度,推動科研工作良好發展。
目前,學校以國家新藥研究綜合性大平臺建設為契機,加強對科研基礎條件的投入,努力形成完整的藥物創新與管理體系,促進集成創新能力的提高,努力實現至2011年,新建新藥研發關鍵技術30-50項,建立與完善各子平臺標準操作規程100-200項,形成在創新藥物臨床前研究各主要環節實現國際互認的創新藥物研發體系,開發1-2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并獲準上市,開發10-15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新藥,獲得臨床研究批件,開發30-50個創新性強的候選藥物,為科技創新和“十二五”再上一個臺階奠定良好的基礎。加大重點實驗室的建設力度,集中優勢投入建設條件好的實驗室,實現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突破目標。建立激勵機制,培養、遴選有重大影響力的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爭取獲得國家級重大獎項。
四、加強與政府企業合作,探索服務地方經濟 “新途徑”
經過多年來與企業的合作,通過不斷創新、不斷完善,學校已有許多成功做法:1、與企業共建合作實驗室;2、為企業建立博士后工作站;3、與企業合作,開發新藥品種;4、與企業合作,共同申報各級各類政府項目;5、為企業舉辦研究生班;6、在企業建立學生實習基地;7、企業在學校設立企業獎學金。
結合前期合作的成功經驗,使學校與企業建立了密切的關系,在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學校為加強與政府企業合作,服務地方經濟鋪設“新途徑”。
一是積極借助各級政府的力量,服務地方經濟。2008年至今,沈陽藥科大學借助山東省威海市政府力量,在與威海市政府建立了產學研戰略聯盟關系的基礎上,分別與威高集團有限公司、山東達因海洋生物藥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了全面合作協議。威海市科技局已決定每年補助我校10萬元,用于補充學校與威海企業產學研合作的資金缺口。學校計劃于2009年7月組織知名專家帶學術、品種走訪醫藥企業,實現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通過走訪醫藥企業,一方面推廣科研成果,另一方面了解了企業的需求,使學校科研工作緊緊圍繞醫藥行業的經濟建設,加速了我校科研成果的轉化,同時,促進了地方醫藥經濟的發展。目前,遵照省委、省政府關于“打造遼寧醫藥大省,大力推進本溪市醫藥產業發展”的戰略部署,在省科技廳大力支持與指導下,沈陽藥科大學本溪藥物研究院的籌建工作進展順利,研究院作為首批入駐本溪醫藥新城的重點項目,其建設與發展的基點和目標就是緊跟并跨越國內外醫藥科技前沿,將支撐并引領本溪乃至全省醫藥產業發展,其研究成果將直接或間接服務于本溪乃至遼寧醫藥產業。
二是通過學校與企業的互訪,建立長期合作關系。目前,學校已與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建立了全面的產學研合作關系,內容包括:①雙方共建中藥新劑型合作實驗室;②在企業建立學生實習基地;③學校派遣博士到企業的博士后工作站工作;④進行各類項目的合作(已有一個項目簽訂了技術開發合同,該項目正在順利進行中);⑤發揮各自優勢與對方進行合作。
學校營造了良好的科研環境,科研立項科研成果數量連年攀升,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通過共同建立科技合作基金、合作實驗室,在實踐中與大中型制藥企業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形成產學研聯盟,同時爭取在新校區內規劃大學科技園區,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
五、推動國際專利的轉化,積極尋求合作“新渠道”
在學習科學發展觀過程中,學校統一認識,進一步明確學校辦學定位和發展目標,即:立足遼寧,面向全國,建設藥學教育領域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為國際專利的轉化,學校積極尋求“新渠道”,學校積極努力與上海滬亞國際有限公司簽訂和合作協議,希望通過同滬亞的合作,能進一步擴大國際合作范圍,為學校的創新藥物提供更多的國際合作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