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欣
摘要:俄羅斯畫家莫伊謝延科的作品中具有無畏的英雄主義、質樸的浪漫主義、凝練的表現主義、深刻的象征主義意味和內涵,畫面整體到局部的協調,注重構圖的形式感,暗含了對立統一的藝術規律和法則。從戰爭到和平,經歷了死亡與重生、血與火的洗禮,他用手中的武器保衛他的家園,他用畫筆下一幅幅飽含深情的畫面來贊美英雄和正義,無愧于時代所賦予的神圣使命。
關鍵詞:莫伊謝延科 畫家 英雄
一、歷史背景
在俄羅斯列賓美院陳列館里陳列著一幅氣勢恢弘、極具英雄主義色彩的巨幅畫作——莫伊謝延科的油畫作品《多瓦托爾將軍》。莫伊謝延科以奔放的筆觸和充滿張力的色彩歌頌建功立業的時代英雄,畫面上塑造的中心人物是衛國戰爭中傳奇式的英雄多瓦托爾,他在抗擊法西斯的戰爭中是一位驍勇善戰的將軍,戰術靈活多變,往往使用旋風一樣的速度迅猛插入敵后智擒其首,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莫伊謝延科以浪漫主義手法,激昂的愛國主義熱情,寓示了以多瓦托爾將軍為代表的正義必將戰勝法西斯反動勢力的邪惡,反映出正義戰爭必勝的信念和磅礴大氣的精神力量。
所謂英雄是指具有偉大的抱負,不畏艱難險阻,為國家和民族做出重大貢獻的人。蘇聯衛國戰爭期間,2千萬優秀兒女的生命換來戰爭的勝利,不可勝數的無名英雄為捍衛國家的尊嚴而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戰爭給人們的心靈帶來極為深刻的影響,同時也給莫伊謝延科這位年輕人以驚心動魄的震撼,莫伊謝延科親身參加過衛國戰爭,他深切感受到勝利的來之不易。他的人生經歷直接影響到其繪畫藝術,在他的畫面中傳達出獨特的精神意境——戰爭帶給人們深刻的內心感受及揮之不去的痛楚。
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莫伊謝延科正在就讀的列賓美院從事畢業創作,他立即放下學業奔赴戰場,打擊法西斯,保家衛國。他先被編入民兵隊伍參加列寧格勒保衛戰,1945年5月轉入第三騎兵團,成為一名真正的紅軍戰士。在衛國戰爭的年月里,他親眼看到了法西斯的暴行,體驗到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疾苦,自己也親身經歷了炮火的考驗與洗禮。為正義而戰的騎兵生活,不僅對莫伊謝延科人生觀的確立起了重要作用,同時也給他日后的藝術創作打下了深厚的生活積淀。
1945年5月初,柏林國會大廈附近的巷戰愈演愈烈,反法西斯戰爭進入到最后的關鍵時刻。《勝利》這幅作品是莫伊謝延科對戰爭最痛苦的日子和最后時刻的回憶,他把勝利和犧牲壓縮在同一個瞬間,仿佛是一座紀念碑,同時也是戰爭的真實寫照。畫家在處理這個主題時,將勝利和犧牲交融在一起,讓悲劇和喜劇并存,令人產生深刻的聯想。畫中的兩個戰士的形象,概括出千言萬語難以傳達的勝利與死亡相互交織的場面,人物一高一低、一上一下,兩個形象幾乎占滿了整個畫面,顯得格外壯觀、雄偉。畫面上所表現的情節——一個戰士突然中彈,另一個戰士立刻將他攙扶,而遠方最后勝利的呼聲正傳過來,這是作者對自己的親身經歷所做的藝術性概括,具有強烈的激情和濃郁的時代氣息。獨具匠心的構圖,富有節奏的線條,飽滿的色調,瀟灑的筆觸,使作品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達到新的高度,畫面構成簡單而充實,沉穩的深褐色基調對比強烈,由此襯托出嚴峻、緊張的氣氛,充分展示出生與死這一主題的內涵,以及勝利給人們帶來的思索。
莫伊謝延科1957年創作的《第一騎兵隊》,和1962年完成的《紅軍來了》表現出的紅軍戰士勇敢、剛毅以及豪邁的英雄主義精神,是作者慣常表達的主題。《第一騎兵隊》以宏大的畫面和奔放有力的筆觸敘述著對英雄的贊美和歌頌,也深刻體現了莫伊謝延科的那句話:“革命賦予藝術以氣魄,并以規模宏大的題材和公民責任感給藝術以鼓舞。”
二、藝術風格
意大利著名畫家古圖索參觀了莫伊謝延科的畫室后深有感觸地說:“這是一位大師,他始終知道如何來表達他想要表現的東西。”
藝術家風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由藝術家生活時代、生活經歷、個人品格、師承關系、藝術素養等多種因素形成的。莫伊謝延科的藝術風格可以概括為“簡練明快、大氣磅礴,雄奇險峻,寓意深遠。”
六十年代,莫伊謝延科創作了《戰爭年代》組畫。其中有以戰爭為題材的《紅軍來了》《甜櫻桃》《同志們》和以衛國戰爭為題材的《勝利》,這套組畫使莫伊謝延科獲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了最高的列寧文藝獎。這套組畫不以情節取勝,而側重表現戰斗群體的精神世界。他不描寫戰斗的高潮,而是描寫戰斗前后的情景,用畫面的氣氛引導觀眾對殘酷的戰斗場面和戰士英雄行為的想象。他在六十年代的另一類作品,如《土地》《母親們,姊妹們》《葉賽寧和他的爺爺》等,所運用的藝術語言是苦澀的,嚴肅的,悲涼的,隱喻戰爭給人們留下的創傷和痛楚。
七十年代是莫伊謝延科創作的多產階段。他的名作《五月九日》《演講》《童年的回憶》《母愛》仍然貫穿了他對戰時和戰后年代人們生活的嚴峻思考。這一階段他創作的肖像畫,簡練明快,節奏感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打破了以前肖像畫在色彩和布局上的模式,對人物“神”的刻畫多于“形”的寫真,《穿白色高領毛線衫的姑娘》《手拿扇子的婦女》《窗邊的男孩》等,就是這類畫風的例證。莫伊謝延科此時的插圖在表現技法上或透明或濃重,別具風采。
從他畫面的構成、畫面的形式感及畫面的色彩處理上,那些看似隨意的構圖處理,隱含了他對畫面的獨特理解和高度的凝練和概括。就拿他1970年創作的《櫻桃花》這幅靜物畫為例:如果從縱向和橫向作等比畫面分割,把畫面劃分成九等分,就會驚奇地發現每一部分都獨具畫面感,無論是色度的對比,還是色彩的組合,都散發著獨特的視覺表現力,而九個部分組合為一體的畫面又是那么協調一致,渾然一體,主次分明。從畫面的主體形象,即兩個玻璃花瓶的造型和色彩處理上,讓我們隱約感受到畢加索立體派的表現手法,簡潔而明快,灑脫而凝重,表現出深厚的藝術功力和前瞻性。
莫伊謝延科在1980年創作了《歌聲》《八月》和《回憶》等幾幅在表現手法上又有新突破的作品。例如《回憶》這幅作品:山坡上的兩個青年占據畫面的中心,一個青年蹲在地上,雙目凝視前方,陷入對往事的回憶,另一個青年躺在山坡上,眼睛呆呆地望著蒼茫的天空,好似在思索又好像在回憶,畫面上方依然是戰爭的場面。這種安排使不同時空的情節和事件并置在同一個空間,讓觀者自然而然地把過去、現在與未來聯系在一起,前面的兩個青年可以說是作者本人的化身,戰爭成為他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記憶。構圖上的大膽和精心制造的“隨意”使畫面更具活力,極易激發人們的聯想,他的繪畫表現手法也由紀實逐漸轉向聯想和象征。
莫伊謝延科的作品中具有無畏的英雄主義、質樸的浪漫主義、凝練的表現主義、深刻的象征主義意味和內涵。畫面整體到局部的協調,注重畫面的形式感,暗含了對立統一的藝術規律和法則。與眾不同而有深厚的生活體驗、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的精神使他的作品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望。這一切都表明他是一位極具探索精神和勇于創新的“英雄”畫家。從戰爭到和平,經歷了死亡與重生、血與火的洗禮,他用手中的武器保衛他的家園,他用畫筆下一幅幅飽含深情的畫面來贊美英雄和正義,他無愧于時代所賦予的神圣使命,他被稱為“英雄中的畫家,畫家中的英雄”。
三、時代精神
莫伊謝延科像一座巍峨聳立的歷史豐碑,為我們做出了榜樣。他親身經歷了戰爭,又用手中的畫筆贊美了英雄、歌頌了生命,創作出感人至深的優秀作品,由此也啟迪我們重新思考“藝術來源于生活”這一準則。
莫伊謝延科的繪畫被評論家歸為聯想型藝術思維下的產物,他的作品使用了以暗示、對比、比擬、借喻等手法來創造形象的“聯想型”思維。所以,盡管他的畫作距今已半個世紀,但仍能與當代觀眾對話,引領觀眾走進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走進他的精神世界。
從作品中的直覺、判斷力、表現手法上自然地流露出對生命的贊美,用筆和色彩上給人沉重和苦澀的感覺。他的畫面沒有華麗的色彩,沒有精美的線條,但苦澀滄桑的色彩運用及筆觸感,如悲壯的交響樂撞擊著讀者的心靈,蕩滌著人們的心智,呼喚著人們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他的畫哪怕是描繪一簇樸實無華的蒲公英,展現出的傲然的生機和無窮的生命力量,都能使你直接與畫家做情感的交流而忘卻了畫面的存在。
他提倡藝術是藝術家自我表現的手段,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家應始終能體察時代的痛苦和歡樂,以這種態度對待時代,對待自己的民族和同時代人,才是表現了畫家自我。
從五十年代末期開始,在將近30年的歲月中,莫伊謝延科一直在列賓美術學院領導一個創作室,他的畫風至今影響著列賓美院,學生們每每看到他的作品都會生發出由衷地贊嘆,并感受到對生命的珍重與對美好生活的滿足感。作為和平時期的藝術家應從他身上吸取什么精神?在創作上又可以借鑒什么呢?
身為當代的藝術家,我們應該為我們的時代作畫,應該積極地反映時代風貌并力求改變時代,在精神上給人們以鼓舞和振奮,而不是牢騷滿腹地面對生活中的事物。在當今歷史時期,我們經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時代精神,然而時代精神通常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社會文化心態的總和和具體體現。心態是現實的產物,當下我們有太多的困惑,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當中,我們更加期待陽剛大氣、氣壯山河、振奮人心的作品和意蘊磅礴的藝術精神。繪畫流派和技藝可以逐步提高和歷練,但缺失了中國民族藝術精神才是苦苦求索而難以釋然的謎題。作為藝術家,可以提供給人們多種人生經驗,但其作品是藝術創作者在矛盾中提煉出來的產物,至于人生答案還需觀者自己去尋找和品味。因此,藝術作品中應該更多地體現閃光的人格、可貴的精神、積極的人生和非凡的智慧,和對人及人生的肯定。
莫伊謝延科的人生經歷及藝術生命給我們以啟迪和教益,他為后人留下如交響樂史詩般的巨幅繪畫,如春光晨曲般的詩意畫面,如咖啡、濃茶般濃香四溢的靜物小品,它們都體現出畫家對時代脈搏的把握以及對現實生活的深刻體悟,并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對故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他的坦蕩、摯誠和在藝術上的不斷探索和創新由此放射出睿智的光芒。
(作者單位:中國戲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