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茜
歷數網球史上的超級大國,美國、澳大利亞和英國的地位無可比及。它們不僅有著大滿貫的至尊榮耀,還有盛極一時的戴維斯杯冠軍年代。然而2009年,這些曾經的超級大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它們的“沉沒”究竟是時代的偶然還是歷史的必然?
今年七月,在溫網與費德勒麈戰4個多小日或的羅迪克因為臀部髖屈肌損傷缺席了與克羅地亞的戴維斯杯四分之一決賽。沒有了安迪的美國隊舉步維艱,即使布萊恩兄弟力保雙打不失,但單打方面,無論布雷克還是費什都無力回天。
毫無疑問,美國絕對是網球超級大國。32次贏得戴維斯杯的記錄前無古人,恐怕也后無來者。上世紀20年代,比爾·泰爾頓(Bill Tilden)橫空出世,帶領另一個比爾(Bill Johnsion)橫掃賽場。“大小比爾”所向披靡戰無不勝,用雙手開辟了美國在網壇的絕對統治年代。
歷史沒有斷層,光榮一直繼續,從阿瑟·阿什到康納斯、麥肯羅,再到桑普拉斯、阿加西,美國歷代王者在書寫個人傳奇的同時,也打造了屬于美國的輝煌。接著便是羅迪克和布萊恩兄弟扛起大旗,風華正茂的他們于2007年帶領美國力克俄羅斯摘得闊別11年的戴維斯杯桂冠,那一刻美國網球百年的榮耀淹沒了每個人的笑臉。
然而,喜悅總是短暫,輝煌總要經受時間的侵蝕。一年之后的戴維斯杯。美國輸給了西班牙。“斗牛士們”雖然沒有美國那般厚重的網球歷史,但近年來新生力量不斷涌現,成為了當之無愧的“無敵艦隊”。例如今年戴維斯杯,和羅迪克一樣飽受傷病困擾的納達爾缺席了四分之一決賽,然而費雷羅、費雷爾、洛佩茲以及羅布雷多組成的西班牙隊還是一路高歌,并和捷克會師決賽。
2009年對于美國網球來說是一個分水嶺。這一年,布萊恩兄弟31歲了,布雷克30歲了,羅迪克也27歲了。而下一個希望之星身在何處,我們無處可尋。美國網球已經風雨飄搖,未來已經薄如蟬翼,那厚重而輝煌的歷史無比沉重。球迷能做的也許只有等待。
澳大利亞——榮耀轉眼蹉跎
2009年對于澳大利亞網球來說真是五味雜陳。年初在亞大區保組戰中。休伊特宣布回歸,幫助澳大利亞力克泰國。但短短一個多月后,澳大利亞卻以安全問題為由拒絕前往印度參賽,并最終遭到了禁賽一年的處罰。
很難想象,澳大利亞這支曾在戴維斯杯中28次捧杯的傳奇隊伍竟也會面臨重罰的尷尬。在最新的戴維斯杯國家排名中,澳大利亞已經降至第15位,而在一年禁賽期滿之后,澳大利亞必將跌入歷史新低谷。
今年重返戴維斯杯的休伊特已經28歲了,這個不知疲倦不停奔跑的男人在拉夫特退役后撐起了澳大利亞榮耀的大旗。1999年,這個身形瘦弱的小子頂替受傷的菲利普西斯怯怯地登上了戴維斯杯的賽場。那年的雷頓18歲,剛轉入職業賽場一年。還沒來得及領悟職業比賽的殘酷和激烈,就要先感受為國征戰的榮譽和責任。最終他兩戰全勝,成為澳大利亞奪得1999年戴維斯杯的功臣。2001年是休伊特最為輝煌的一年,他所向披靡拿下了六項冠軍,包括美網。2003年,休伊特在巡回賽中表現平平,但值得驕傲的是。他和菲利普西斯合力擊敗了剛剛崛起的西班牙軍團,從而贏得了職業生涯第二座戴維斯杯。接著。情變、傷病接踵而至,這個曾動若驚雷的“澳洲野兔”的步伐顯得越來越沉重。
2009年,休伊特似乎找回了當年的感覺。在溫網和美網的上佳表現讓他重回前30名。但時光飛逝,休伊特已經不再年輕,更多的時候他是靠經驗取勝。無法承載澳大利亞那過往的輝煌。
英國——帝國余溫散盡
“這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唉!倒霉的我卻要擔負起扭轉乾坤的重任。”這句是《哈姆雷特》中的經典臺詞,想必也是穆雷最想對英國網壇說的話。
今年九月,剛在美網被爆冷的穆雷來不及沮喪。就要匆忙收拾心情趕回英國完成戴維斯杯的救贖。面對實力不強的波蘭隊,穆雷雖然攻城拔寨獨得兩分,但最終還是獨木難支。壯烈倒下,英國也繼1996年以來首次降入歐非區二組。這意味在新的一年。這個昔日網壇的“日不落”帝國將要和波黑、愛沙尼亞、保加利亞和塞浦路斯一起纏斗搏殺。
遙想當年,英國網球也曾輝煌無比。翻看英國在戴維斯杯中的歷史戰績,首先搶奪眼球的是“曾九次奪冠”,但讓英國球迷感到郁悶的是“上一次奪冠發生在1936年”。
從1936年到2009年。73年間英國網球歷經了幾世劫難。雖然其間也曾涌現過如魯塞德斯基、亨曼這樣的英雄,但他們都不是英國網球的救世主。英國人積累了太多的期望,吞食了太多的失望,所以才會給予新生力量穆雷太多的希望。近百年熾熱的目光投射在這個年輕人身上顯然過于沉重。
都說戴維斯杯不是一個人的戰斗,但事實上,穆雷可以說是孤軍奮戰。在面對波蘭一役時,和穆雷并肩作戰的是單打排名250位開外的埃文斯(Daniel Evans)。這個在ATP巡回賽中單打記錄為0勝4負的小子怎么能和穆雷一起扛起復興的大旗?
截止11月1日,英國在戴維斯杯的排名跌倒了第36名,緊隨其后的是泰國和中國,不由地讓人唏噓。英國,這個網球運動的發源國,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網球帝國,如今只能依稀存在人們日漸彌散的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