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兒童生長發育水平明顯提高
2009年6月2日,國家衛生部發布《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此前,我國一直沒有自己的相關標準,而是使用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兒童生長發育標準。
據衛生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05年,衛生部在北京、哈爾濱、西安、上海、廣州等9個城市進行了第四次兒童體格發育調查,顯示城市兒童身高、體重等主要發育指標有明顯提高,其平均水平已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兒童生長發育標準。與30年前相比,我國兒童身高和體重的增長速度大大超過西方發達國家兒童,呈現出平均每10年身高增長1厘米、體重增加0.5公斤的生長趨勢。
據悉,此次發布的《中國7歲以下兒童生長發育參照標準》有兩個特點:一是參照標準來自健康、營養良好的兒童,測量數據精確,樣本量大,兼顧了中國兒童生長狀況的現實性和前瞻性;二是指標評價體系更全面,各指標評價方法既有百分位數值,也有標準差單位數值,并配有生長曲線圖,可滿足不同使用者的要求。
近2/3癲癇患者治療不正規
今年6月28日是第3個國際癲癇關愛日,主題是“關注癲癇、規范治療”。據中國抗癲癇協會會長李世綽教授介紹,我國現有癲癇患者900萬,但只有37%的患者接受了正規的藥物治療,癲癇治療缺口達63%;病人在求醫問藥中存在眾多誤區,亟待糾正。
李世綽教授建議,癲癇患者一定要到正規醫院的神經科就診;要根據臨床診療指南準確分型診斷,選用恰當的抗癲癇藥物進行個體化治療;要提高用藥的依從性,按醫囑服藥,不可自行隨意停藥、換藥;若遵醫囑服藥2年以上仍控制不了病情,可在專科醫生指導下考慮其他治療辦法。李世綽教授說:“經過正規治療,80%的癲癇病人的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其中至少一半病人最終可以停藥。”
原發性甲旁亢患者逐年增多
在最近召開的首屆協和臨床內分泌代謝論壇上,北京協和醫院報告,近20年來,我國原發性甲狀旁腺亢進患者日漸增多,近5年收治的病人總數較50年前增加了約20倍。
據論壇主席、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邢小平教授介紹,我國大多數人對原發性甲狀旁腺亢進知之甚少。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我國患者多為中青年;而且許多患者發現時已是疾病晚期,錯失了最佳治療時機。原發性甲狀旁腺亢進輕度患者出現骨痛、骨畸形、病理性骨折、身高縮短等癥狀,嚴重的會致殘致死。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可治愈絕大多數患者。
定期進行血鈣測定,是早期發現原發性甲狀旁腺亢進的有效措施。有關專家建議,應把血鈣測定作為常規體檢項目。
我國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將大增
最近在上海召開的第三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透露,今后10年間,我國中老年人群腦卒中的發病率,男性將增加42%,女性將增加13%;冠心病發病率男性將增加26%,女性將增加19%。與會專家認為,為遏制這一高峰的到來,避免重蹈西方發達國家的覆轍,開展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防治刻不容緩。
據悉,目前我國每年死于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數高達250萬~300萬,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30%~40%,在城市男女人群死因順位中列第一位。
(以上衛文供稿)
上海社區慢性腎病發生率高
上海市瑞金醫院不久前完成的慢性腎臟病社區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上海市社區18歲以上人群慢性腎臟病發病率為18%,已接近美國;而且3期病人比例最高。慢性腎臟病3期是最為關鍵的階段,一旦進入4期,治療效果將大打折扣,甚至面臨腎功能衰竭的危險。調查還發現,導致腎臟病發病率增高的主要因素是高血壓、糖尿病等現代病。腹部脂肪多的人腎功能要比其他人差。在腎臟病3期的病人中,有66.4%的人患有高血壓,35.7%的人有高尿酸血癥,26.4%的人存在貧血癥狀,25.7%的人屬于腹型肥胖,22.1%的人患有糖尿病。而且這些病人中有90%不知道自己的腎臟已患病,許多患者轉入腎病科治療時,病情已進入中、末期。
孕期常頭痛容易患中風
美國科研人員的一項研究表明,孕期發生過偏頭痛的婦女,在懷孕期間發生中風的風險是其他婦女的1.5倍,發生心臟病的風險是其他婦女的2倍,血液栓塞和其他血管疾病的風險為其他婦女的3倍。此項研究調查了33956名曾在孕期發生過偏頭痛的婦女。研究的首席調查員、神經科醫師謝麗爾博士說:“在孕期持續發作嚴重偏頭痛的婦女,應當被告知可能存在的風險。”研究還發現,35歲以上的婦女在孕期更容易發生偏頭痛,40歲以上的婦女發生孕期偏頭痛是20歲婦女的2.4倍,白人婦女比其他種族的婦女容易發生孕期偏頭痛。
盡管偏頭痛與中風或其他血管疾病的關系還不能最后下定論,但謝麗爾博士強調:“無論原因如何,孕期經常發生偏頭痛都應當被視為血管疾病的先兆,需要引起警惕。”
(以上李福章供稿)
紅茶漱口
有助防“流感”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科學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對流感病毒進行研究后發現,包裹在流感病毒表面的脂類物質在寒冷天氣條件下會變硬,從而對病毒起到保護作用。科學家認為,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冬天會成為流感多發的季節。
當流感開始流行時才接種疫苗,往往為時已晚。故應考慮其他日常預防措施(如多通風、勤洗手、服用板藍根等)。日本學者提出,紅茶漱口有助防流感,可以一試。
昭和大學醫學部教授島村等人做了一項實驗,將300名學生分成兩組:一組人每天用紅茶漱口2次,而另一組則不這樣做。5個月后,研究人員發現,漱口的那一組學生基本上沒有被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所擊倒。
分析表明,紅茶里含有的兒茶酚是一種抗氧化劑,能抑制人體內自由基的活動,幫助抵御外界病毒,防止其感染人體細胞。不僅是紅茶,綠茶也有類似效果,但以紅茶為佳。另外,越優質的茶葉,預防效果越好,劣質茶葉基本上起不到什么作用。
島村教授強調,漱口講究方式才能更有效。每天應分別在起床后和回家后各漱1次。具體做法是,將5%的紅茶水含在嘴里20秒,然后吐出,如此重復2~3次即可。除了漱口,養成冬天喝紅茶的習慣,可以增強預防效果。
快餐店與患中風風險存在某種關聯
美國密西根大學中風項目的研究人員日前宣布,如果社區內遍布快餐店,社區居民可能更容易患中風。他們分析了得克薩斯州Nueces縣2000年1月至2003年6月間的中風數據,發現與住在快餐店數量最少社區的居民相比,住在快餐店數量最多社區的居民患中風的概率要高13%。
雖然該研究并未證實居住在快餐店附近就會提高中風風險,但顯示兩者存在某種關聯。領導該研究的劉易斯·莫根斯特恩表示,不清楚住宅周圍遍布快餐店是否會意味著你會食用更多此類快餐,或僅說明這是一個不健康的社區訊息之一。莫根斯特恩認為,公共衛生專家應考慮社區快餐店密度問題,將密度高的社區作為中風防治項目的重點地區。
此前有研究發現快餐店與心臟病和肥胖風險間存在聯系,因此消費者團體推動立法,比如去年7月的立法就要求洛杉磯某些社區的新快餐店暫緩開業。而中風是美國第三號殺手,僅次于心臟病和癌癥。
腦外傷加大患癲癇風險
丹麥奧胡斯大學醫院的研究人員最近表示,患者如果腦部遭受嚴重損傷,在今后10年內患癲癇病的風險會很高。這一發現可能為今后預防癲癇揭示了新的研究方向。
研究小組發現,遭受輕度腦損傷或顱骨骨折的病人,未來10年內患癲癇的風險會增加1倍以上;而遭受嚴重腦損傷的病人患癲癇的可能性則是普通人的7倍。這一風險對15歲以上人群來說尤為明顯。
主持這一研究的雅格布·克里斯塍森(jakob Christensen)及其同僚在醫療期刊《柳葉刀》發表論文稱:“我們的數據表明,對于癲癇風險高的患者,需要長時間的干預治療。”
(以上蔣建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