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萍
【摘 要】當代大學生是全面建設幸福社會的生力軍,是未來我國迎接科技挑戰(zhàn)的中堅力量,是國家和民族的希望。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決定著和諧社會發(fā)展的質量。因此,分析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缺失問題無疑對和諧社會的構建以及幸福社會的建設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我國教育研究者長期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關鍵詞】德育 誠信 團結與協(xié)作
當代大學生是全面建設幸福社會的生力軍,是未來我國迎接科技挑戰(zhàn)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思想道德狀況關系到構建幸福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xiàn)。中共中央國務院在下發(fā)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大學生中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心理素質欠佳等問題。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缺失問題亟待解決。
一、高校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問題
1.貪圖安逸生活,追求物質享受的傾向十分明顯
雖然很多學生在理論上否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樣的價值觀,但在具體行為上,比吃比穿,怕苦怕累。不愿到條件差、待遇低的地區(qū)或單位工作。往往把物質利益和金錢多少作為價值判斷的標準,過分看重待遇高低,甚至不肯參與學校組織的假期農村支教這樣的活動,對農村生活嗤之以鼻。
2.缺乏責任感
當代大學生一部分人有著“重學習、輕道德”的不良思想”。學習成績優(yōu)秀道德水平差。一部分大學生不重視自我修養(yǎng),思想上松弛懈怠,不求上進。有的喪失理想,甚至有些人沉迷在網(wǎng)絡游戲中,自毀前程。一部分學生進了大一就開始談戀愛,甚至同居,并在畢業(yè)時分手,這似乎成為了大學生戀愛的潛規(guī)則,很少有學生會認為自己應該為戀人負責。而對于父母,部分學生也還沒有責任意識,從來不顧及父母現(xiàn)在的身體狀況和和經(jīng)濟能力,很多學生常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父母和對戀人缺乏應有的高度責任感和道德情操。
3.團結與合作精神較差
一些學生個人英雄主義較為嚴重,喜歡獨立的完成某項任務,對他人的意見往往不予采納,一意孤行,不善于團結和協(xié)作,同時對他人缺乏必要的關心和尊重。在學術探討中,往往過分自信,過分堅持自己的觀點,不吸取他人的思考成果,在生活中,也往往過于自我,不考慮他人的感受。
4.誠信缺失較為嚴重
(1)助學貸款的尷尬
國家助學貸款在實際操作中出現(xiàn)了一些大學生捏造理由申請貸款、已貸款大學生在畢業(yè)后違約,不按時或不肯償還學費貸款的現(xiàn)象。紛至沓來的這些還貸矛盾讓銀行、學校、學生都處于尷尬的境地,曬出了部分大學生的誠信危機。
(2)大學生在就業(yè)時存在隨意毀約、捏造簡歷的現(xiàn)象。
部分學生在求職登記表中夸大其詞,弄虛作假;在就業(yè)問題上不講擇業(yè)道德,隨意毀約已給用人單位造成很大的經(jīng)濟損失,令社會對這部分大學生不得不“刮目相看”。
(3)作弊現(xiàn)象屢禁不止
①考試作弊。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能夠避免補考,順利畢業(yè)等,很多學生在各種考試中采用各種手段作弊,甚至研究生入學考試都存在雇人代考的現(xiàn)象。
②學術欺騙。“不勞而獲”成為理所當然。當代大學生,由其是研究生在寫論文時常常大篇幅抄襲他人文章,論文相似度很高的文章比比皆是,網(wǎng)上熱炒的“論文抄襲門”可見一斑。
二、高校學生思想道德問題的成因
1.家庭影響
隨著物質生活的提高,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程度進一步加深,再加上獨生子女的增多,學生在家庭環(huán)境中受到了獨一無二的關注,學生在家里長期處于被關心被保護的地位,是自然造成學生等道德問題的先天來源。
2.社會大環(huán)境影響
社會大環(huán)境的影響是造成學生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淡薄、社會責任感缺失、艱苦奮斗精神淡化、團結協(xié)作觀念較差,沒有責任感道德問題的溫床。對于我的這個觀點的佐證就不在這里浪費筆墨了。
3.大學生自身原因
從現(xiàn)代大學生的成長歷程來看普遍缺少磨難,堅毅的性格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在過去我國中小應試教育的負面影響下,當代大學生有著“重學習、輕道德”的不良思想己成為習慣。不重視自我修養(yǎng),思想上松弛懈怠,不求上進。一些自制能力差的大學生還易受到外界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隨波逐流、不思進取,先天的不足是造成道德缺的關鍵之所在。
三、高校學生的德育建設
1.充分發(fā)揮學校的主渠道作用,構建以“尊重”為核心的學校文化
首先,加強學生的社會實踐教育。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重要社會活動,利用重大紀念日和重要節(jié)日向學生宣傳道德理念,把大學的校園文化牢固地建立在以尊重為核心的道德取向之上,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使學生對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有進一步深層次的提升。。
2.建立有效的符合教育現(xiàn)代化特征的高校德育的評價體系
(1)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抓手,建立有效的符合教育現(xiàn)代化特征的高校德育的評價體系,突出強調大學生的主體價值觀教育這一中心。以科學發(fā)展觀為主線,培植大學生的主體價值觀念,強化道德意識、公德意識,積極響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而建設的評價體系,將為現(xiàn)代大學生找回道德缺失指明方向。
(2)符合現(xiàn)代化特征的德育評價體系要從發(fā)展的眼光去評價學生,可以使用類似檔案袋評價方法,或者建立長期有效的信用檔案系統(tǒng),這種考察系統(tǒng)不是隨著畢業(yè)的到來而結束而是要在學生進入社會后仍然跟蹤評價的。
(3)同時我們在德育評價途徑上要走多元化,既要從日常生活中積累評價要素,又要延伸到校外學生行為,如學生社會實踐、學生創(chuàng)業(yè)活動、學生志愿者活動等,從評價空間上得到拓展。在德育評價內容上也要加入誠信、社會主義榮辱觀等。評價后的懲罰措施也應更加嚴厲和嚴密。
3.注重發(fā)揮高校教師人格魅力的積極影響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高校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道德的完善有著不容怱視的作用,是影響學生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方面。作為學生的楷模,教師對學生必須具有吸引力,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生的心靈留下不可磨滅的烙印,進而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教師人格魅力是塑造學生健康人格的前提和保證。
4.呼吁社會擔負起高校德育的部分責任
學校外部的社會環(huán)境對高校學生影響非常大。高校學生的價值觀常常會受到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襲,所以社會文明良好的秩序的塑造是有助于高校學生更好遵守社會道德規(guī)范的。隨著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等現(xiàn)代傳媒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文化和意識的傳播速度加快、傳播量劇增,影響更加深刻而廣泛。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微觀層面的德育環(huán)境。家長是高校學生在少年階段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領路人。家長在子女進入大學以后應該更加尊重他們的權利,了解他們的內心想法,給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注意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同時也要嚴格要求子女,重視子女的行為養(yǎng)成,既要重視抓子女的學習,更要重視培養(yǎng)子女的意志品質、健全人格和良好心理素質。家長還要重視與學校老師的溝通聯(lián)系,要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子女在學校的學習、生活情況,配合學校做好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彭壽清.德育的理想與高校學生德育[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4,(4).
[2]馬長世.高校德育社會環(huán)境分析與整體性建構[J].探索,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