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巴西特派記者 吳志華
本報特約記者 李 欣
國際人權觀察組織周二發表的一份報告稱,在過去6年里,巴西里約熱內盧和圣保羅地區的警察以法庭外執行的名義殺死近1100名嫌疑犯,而這些警察中卻鮮見有人因此受到責罰。如此驚人的數字,引起人們對巴西暴力執法的質疑。
美聯社9日援引這份報道稱,警察經常以“嫌疑人拒捕”和自己“正當防衛”的名義隨意殺死疑犯,而美國人權觀察組織經過2年的調查,發現這只是警方掩蓋嫌疑人非正常死亡的借口而已。《紐約時報》9日報道說,在這份長達122頁的報告中,列舉了51個案例,例如,在2007年的一次行動中,警方在貧民窟中射殺了19名嫌疑人,警方的檔案中記錄著當時至少有9人被送往醫院進行搶救,但現場照片和驗尸官的報告中卻顯示這些人早在送往醫院之前就已經死亡。報告中指出,這種假搶救只為了真掩飾,毀掉現場證據,為警察的誠信披上了一層虛偽的外衣,警方反而成了置人于死地的暴力組織。美國人權觀察組織的負責人說,這種執法方式不能作為對暴力犯罪的懲罰,里約熱內盧的人民需要的是規范執法行為,而不是以暴制暴。報告中還指出,在2007年,有1330名嫌疑人被射殺,在2008年,平均每逮捕23人中,就有一人被殺死,很多嫌犯都是近距離射擊致死。巴西的司法審判體系完全依賴警方去解決這些案子,但可惜的是,警方并沒有盡到應盡的責任。
巴西人權組織負責人伊麗莎白也承認,在巴西暴力執法非常普遍,而這和聯邦政府對這種執法形式的默認不無關系。她說,政府現在已經出臺了諸多法案來解決這個問題,例如,要求警察在執法的時候尊重人權,不能隨便動用暴力手段,警局要購買一些殺傷力輕的武器作為警察的配槍。巴西安全部已經明白以暴制暴只能是兩敗俱傷。里約熱內盧公共安全局的負責人貝瑞姆卻認為,批評家只會紙上談兵,他們并沒有看到巴西警察和什么樣的罪犯打交道。巴西毒品走私猖獗,而這些毒販以各大貧民窟為據點并配有手榴彈、來復槍等武器設備。他告訴美聯社,那些毒販都配備從國外走私來的重型武器,要抓捕這些人,警方只能全副武裝。▲
環球時報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