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昭通文學縱橫談

2009-12-10 08:53:08劉廉昌
昭通文學 2009年3期

劉廉昌

昭通文學的初春季節

——從《新花》《芳草》到《千頃池》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邁出了改革開放的步伐,與此同時,科學的春天到來了,文學藝術的春天也到來了。昭通文學也是伴隨著這個季節開始復蘇的。但這的確還是初春,是個乍暖還寒的季節。

1979年春,昭通創辦了自己的第一份文藝刊物《新花》。《新花》是以昭通地區群藝館的名義創辦的,得到了昭通文化界的老領導老作家朱君和同志的支持。他是當時文教局的領導。《新花》的編委自然有一個名單,但執行編輯是王顯親與合仿。《新花》的辦刊方針是普及和繁榮文藝創作,培養人才。這是改革開放的初期,思想還在受著很大的束縛。《新花》發表的作品仍以表現工農兵,歌頌社會主義時代,塑造英雄人物為主,但這畢竟是在“文革”結束以后,所以作品的內容也有了一些新的東西,如歌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表現師生情,戰友情、乃至于描寫愛情。刊物發表的作品體裁廣泛,詩歌、散文、小說和演唱材料都有。這一時期,在全國范圍內,已經出現了傷痕文學的潮流,但在《新花》上還難以見到這樣的作品,據說夏天敏有一篇類似的作品,但經過編委討論,顧慮頗多而未予發表。這一時期的小說作者當中,鹽津縣的賈書偉是比較突出的一位,他善于敘述故事,并刻畫人物描寫環境。他不僅在《新花》上發表小說,也是在省級刊物《邊疆文藝》上發表作品最早的昭通作家。王顯親也是一位小說作家,他也在刊物上發表過小說。《新花》還刊登過唐家義改編創作的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這也可算是昭通的第一。《新花》的主要作者還有吳探林、周天忠、蔣仲文,他們發表的文章主要是評論和雜感。《新花》是改革開放以后,云南省地州一級出版的第一個文藝刊物,在合仿參加的一次省級會議上,省內一些知名的作家詩人都表示了對它的熱情關注,并給予稿件。

《新花》是在初春季節昭通文藝界的一塊苗圃,雖然它的思想還不解放,但它給全地區廣大的文藝愛好者提供了一塊創作園地,激發了他們的創作熱情和欲望,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普及創作培養人才的目的。后來成名的作家蔣仲文、夏天敏,那時都還是文學青年,《新花》對他們的創作起步是有很大影響的。《新花》是季刊,只辦了五期,到1980年就因各方面的原因停刊了。

《芳草》是繼《新花》之后在昭通地區內出現的第二本文藝刊物,它是由鹽津縣文化館主辦的,當然也得到了縣委宣傳部和文教科的首肯。《芳草》創辦于1979年10月,它的實際主編是賈書偉。《芳草》的辦刊方針在它的稿約中作了說明:“把《芳草》辦成業余文藝創作隊伍成長壯大的練兵園地……為繁榮社會主義文藝創作貢獻力量。其精神與《新花》是一致的。《芳草》的辦刊思想還比較解放一些,它在創刊號上即發表了舒衛(即賈書偉)的諷刺劇《笑逐逆浪》,批判跟隨“四人幫”的幫派人物只“抓革命”不抓生產,甚至破壞生產破壞文物的倒行逆施。《芳草》1980年第一期還發表了我的短篇小說《蓓蕾遇霜摧》,小說敘述一個健康活潑的女中學生彩霞因為父親寫了幾首詠物詩被打成右派,在“文革”中受到牽連和迫害。這已經是明顯的傷痕文學題材了。《芳草》也只辦了兩期就停刊了。

1984年昭通地區召開了第一次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文代會后,昭通文聯成立,又辦了一個文藝刊物《千頃池》。八十年代中期,“傷痕文學”的大潮已在全國席卷而過,進入了反思文學時期,但昭通的作者們仍試圖跟上和彌補這兩個文學思潮。因此《千頃池》發表的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的作品大為增加。周天忠在他的評論《亂花漸欲迷人眼》一文中對《千頃池》創刊—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作了一個頗有深度的綜合評述。他說:“人的價值觀念的變革意識是《千頃池》短篇小說中最為眩目的當代意識之花。”而“價值觀念的變革包括人的思維方式、情感方式、地位尊嚴、審美情趣及其評價等方面的變革。”在這一年中,《千頃池》發表了一些既有思想深度又有藝術表現力的短篇小說。王顯親的《怪病》批判了陳腐的價值觀念及奴性心理。女作家鐘文慧的《遲暮的心》通過一位中年女性愛情心理的覺醒表現人對自身價值的意識。蔣仲文的《林七哥啊!》表現社會對小人物的生存價值的漠視,從而表現出“老友由于物傷其類而發出的深沉悲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夏天敏的《白雞》。他描寫了一個“被舊時代遺棄而又不被新時代所收容的知識份子的悲劇命運,”頗能發人深思。這些小說的創作和發表對昭通文學創作的思想變革與深化產生了深遠的轉折性的影響。

然而僅僅過了一年《千頃池》又因“某些外在的原因”而停刊了。昭通文學的乍暖還寒的氣候特點再一次表現出來。

八十年中期昭通地區的文學刊物又恢復并增加起來了。停刊一年后的《千頃池》改名為《昭通作品》復刊了,昭通縣創辦了《煙柳》,水富縣創辦了《滋蘭》,彝良縣創辦了《彝良文藝》。1986年秋天昭通文聯主持召開了首屆昭通小說筆會,請來了《大西南文學》(即《邊疆文學》)的兩位編輯審稿。昭通文壇上一個春暖花開的季節似乎真的到來了。

敲門磚確實敲開了門

——昭通文學社團及文學的小報掃描

昭通文學現象形成的過程中,有一道獨特的風景,這就是昭通文學社團的踴躍興起和文學小報的廣泛發行。這個過程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持續時間長達二十多年,小報的編輯出版多達數十份。這些社團和他們編輯出版的小報不僅營造了濃厚的文學氛圍,吸引了成百上千文學愛好者,營造了昭通文學生存發展的土壤,而且的確造就了昭通作家群當中的多位作家詩人。文學青年是文學社團的主體,他們把社團看作探討創作的家園,把小報作為發表習作鍛煉才能的園地。因此參加文學社團的活動令他們熱情澎湃,興奮不已。如果說,文學小報是一塊敲門磚,那么他們的確用它敲開了文學之門文壇之門。

在我的記憶中改革開放以后,昭通最早的文學社團是《荒原》文學社和《野草》文學社。1986年成立的《荒原》文學社是由昭通師專、昭通教院的一些教師和其它單位的一些文學愛好者共同組成的。《荒原》文學社從一成立就確立“為人生為社會”的創作思想。那時這一群文友們在一起談論著文學憧憬著文學,熱情洋溢,滿懷信心,卻沒有誰預言二十年后自己就是云南省的著名作家,只是堅定自己要走文學這條路的信心。二十多年過去了,當今云南省文壇上頗有名氣的評論家宋家宏、李騫,著名作家夏天敏、蔣仲文、黃玲、詩人付澤剛都是昔日《荒原》文學社的社員。我也算沾了一小點靈氣,寫了一些文學評論,出版了一本評論集《走進昭通文學》。《荒原》文學社出版的小報當然就叫《荒原》,我在其第一期上發表了一篇小評論,評夏天敏的小說《秦月樓》。《荒原》報還出過一個詩歌專號,當今云南省著名作家潘靈還在這期上發表過詩作。《野草》文學社是由昭通師專的學生創辦的,刊物也叫《野草》,它的成立時間大約比《荒原》文學社還要早一點。它是堅持活動時間最久的一個社團和刊物,它有一茬一茬的學生加入,前面的畢業走了,后面的又接著活動,接著辦刊。從《野草》文學社走出一茬一茬的詩人和其它文學愛好者。此外,昭通教育學院學生會在八十年代還創辦過文學刊物《紅燭》,昭通師專也還有學生辦過文學刊物《守望者》。

進入九十年代,昭通文學社團的興起似雨后春筍,小報的出版發行如山花爛漫。辦報的形式也發生了一些變化,由原來的單一的以社團名義創辦發展為多元,有的仍以社團名義創辦,有的依托鄉政府或鄉教辦辦報。后一種形式創辦的小報,第一二版刊登與部門工作相關的文章,第三四版仍是文學作品。這段時間的小報比較有影響的是:王昭榮等人創辦的《方寸天地》和《靖安》,呂翼、劉平勇、劉邦坤等人創辦的《灑漁河》,王昭榮、沈洋創辦的《山風》。昭通師專學生中又出現了《紅潮》文學社及小報《紅潮》,昭通教院的學生陸開宏、趙應彪、陳大禮等先后接班創辦《拓荒》文學社和《拓荒》小報。此外還有昭通煙廠青年艾焱等創辦的《南星》文學社及小報《南星》,由沈洋和楊帆負責編輯工作的《守望民族報》。其后,中國昭通黑頸鶴保護志愿者協會成立,創辦了《黑頸鶴》會刊及其文學副刊《綠色風》。以這份小報作信使,昭通黑頸鶴保護協會蜚聲海內外了。還有威信的黎風,丁火創辦的《大烏蒙》后改《新扎西》,也一直在辦下去,他們常給我寄來小報,起初我還以為這也是幾位年輕人辦的,后來才得知他們已是中老年人了,這更令我感動不已。

說起文學社團的活動,我們會立刻想“沙龍”這個詞,但是“沙龍”對于昭通的文學社團來說,太高雅了,太優越了,處在貧瘠的滇東北高原上、古老的昭通城里的文學社團沒有那么悠閑而雅致的享受。他們的活動或在某位同仁的斗室里,或在校園里的石桌子邊,或在小河邊的草地上,或在山坡上的小樹林里,喝杯白開水,嚼幾顆炒碗豆,固然也有詩情畫意,但卻也艱苦得可以。他們辦的報紙,剛起步時有的不僅是手繪手寫復印發行,而且還是社員湊錢付諸印刷,漸漸發展成鉛印有的還是得自己湊錢。王昭榮的《方寸天地》就是這樣,開頭那幾期手抄報,現在可作藝術品收藏了。小報的發行更為費勁,他們常常是背著一摞報紙,想好發行對象,走上門去送給人家,還要笑容可掬地說:“XX老師,請你給予指導!”實在謙恭得可以。誰能想到昭通作家就是這么走出來的。現在昭通文壇上成長起來的第二代作家呂翼,劉平勇、王昭榮、沈洋、劉邦坤等,都有了自己的小說集或散文集出版,他們都在一些大型刊物上發表了作品。回顧起他們辦小報的歷程,真是甘苦備嘗,但卻可以對得起自己的初衷了。

隨著時間的流逝,環境的變化,條件的改善,昭通的文學社團和文學小報已經退潮了,只有為數不多的幾份還在繼續發行。但那一段歷史卻是令人難以忘懷的。

昭通作家詩人的趣味閑話

中國近代思想家大學者梁啟超主張人的生活是要有趣味的,做事情也是要講究趣味的。他說:“凡人必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么生命便成沙漠,要來何用?”不過,他對趣味作了界定。他認為,如果做一件事,起初有趣,而結果會引來無趣,那就不是他主張的趣味。他還舉例說:賭錢有趣嗎?輸了便無趣了;抽鴉片煙有趣嗎?身體拖垮便無趣了;做官有趣嗎?丟了官便無趣了。因此,必須要自始自終都令人感到有趣的事,那才是他主張的趣味。他認為藝術活動和做學問都是符合他所主張的趣味原則的。文學創作是藝術活動的一種,自然也就符合梁啟超主張的趣味了。

細觀昭通作家的某些言行,頗能符合梁啟超主張的趣味。試舉昭通作家的幾例閑話為證,看看他們對文學的趣味濃度何如?

曾令云曾多次在文學界的會上提到他對文學創作的癡迷,打趣說:“我就像那些吸煙的人一樣,上癮了,丟不掉了,就好這一口了。”正因為有了對文學創作的這種癡迷,才激勵他辛勤創作,夜以繼日,甚至通宵達旦的寫作。僅只十多年的時間,他完成并出版了十多部長篇小說和報告文學,長達數百萬字。詩人麥芒說:“詩人=瘋子+傻子”其入迷的程度也是和小說家差不多的。樊忠慰干脆就把他的第二本詩集命名為《精神病日記》,為麥芒的話作了實證。

夏天敏獲魯迅文學獎以后,連連在國內大型雜志上發表作品,有不少人認為他本來就是有寫作天賦的。其實不然,夏天敏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自己早年在某單位工作時,常向外投稿,然而累試累敗。收發室的同志一收到他的信函,摸一摸,厚厚的一迭,便知是退稿,于是放大聲音喊:“夏天敏!你的稿費來了!”如此的奚落,夏天敏遭遇的可不止一次,然而他并不氣餒,還是堅持寫下去,最后終于成功了。當然,堅持需要毅力,但如沒有興趣的支撐,恐怕毅力也早磨損光了。怪不得古人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又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郭沫若說:“天才在于勤奮,知識在于積累。”我想,天賦也許就是趣味加上思考與堅持。

談到堅持,我記得鄒長銘說過一句話。他說是在一次全國性的會議上聽那位十五歲就出名的天才作家劉紹棠說的。他說:“搞創作就是要守著你那一畝二分自留地不斷挖下去。”我反復琢磨,這話的意思是否包括兩層:第一層意思是說,你要很留意自己身邊的生活,不斷地觀察研究分析,就可能發現有價值的題材;第二層意思是說,要對你的題材進行深入的分析開掘,才能寫出思想深刻的有社會意義的作品。鄒長銘的創作大體是遵循著這句話去進行的。他的系列小說《墨寶》、《水鬼》、《驛道》之類都寫臨江鎮及其周邊農村的故事,說白了也就是以金沙江邊的巧家縣的生活環境和人物為原型來進行藝術加工創作的。

談到對創作的追求,蔣仲文不止一次地說過:在創作中要善于“找到自我”。起初,我對“找到自我”四個字很不理解。反復閱讀他的作品,結合我自己講授的文藝理論,我才理解了。所謂“找到自我”,即在創作中面對和別人寫過的同樣的題材,既要有自己獨特的發現,更要有獨特的表現。這就是他的文學追求。細讀蔣仲文的小說和散文,你會發現他的小說結構嚴謹,不枝不蔓,在敘述故事中總是找到一個支點、一個襯托物,用以展開故事刻劃人物抒發感情。他的散文語言典雅,富有詩意,很注意構筑意境,讓你得到一種美的享受。他的創作風格是不同于昭通作家中的其它人的。

濃厚的趣味,不懈的堅持,獨特的追求構成了昭通作家共同的創作體會和審美情趣,并獲得了成功。看來這些趣味閑話,也還不僅只是閑話。

我們中學時的文學夢

——憶童話歌舞劇《兩只小蜜蜂》的

創作演出

大凡青年人總是有夢的,只不過各人的夢不盡相同。在物資非常豐富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我想青年人的夢一定是五彩繽紛美不勝收。有夢才會充滿活力,有夢生活才會有憧憬和希望,有夢才會鼓舞人為園夢而奮斗拼搏。我們的中學時代也有自己的夢,但我們那時的夢,在物質的追求方面其想像力是貧乏的,或者說不敢有所奢望,但卻并不缺乏精神上的想象與追求。我們幾個對文學有濃厚興趣的同學在讀高中時就夢想著將來要成為作家或詩人,夢想著自己的小說集或詩集展開美麗的翅膀飛到讀者中去。不過我們將自己的夢想藏在心里,而在行動上開始了扎扎實實的努力。

只要你有心,機會總是有的。上個世紀的五十年代中期,昭一中學生會宣傳部下面有個校刊編輯部。編輯部集中了高中學生當中的幾個語文尖子,其中有秦仲權、彭先和和我。編輯部每兩周給學校編排出幾大塊黑板報,每逢節日還要編排出一大版用毛筆繕寫的墻報。學校分配了一間小屋給校刊編輯部作辦公室。那一間設備簡陋的斗室便是我們談天說地寫詩作文抒發感情馳騁想像的天地。1955年暑假,學校領導下發了一個通知,要在1956年新年到來之際舉行一次全校性的文藝會演,提倡學生自編自演節目,同時希望校刊編輯部的同學能寫出幾個劇本來供同學們排練演出。于是我們便自告奮勇地分頭下去寫作,寫出初稿來大家共同討論修改。結果彭先和寫出了話劇《田家貴的病》,我寫出了童話歌舞劇《兩只小蜜蜂》。

我平常除閱讀小說外,也讀一些劇本,并且注意觀看戲劇演出,從中受到一些啟發。于是,我想寫一個童話歌舞劇,載歌載舞,生動活潑,人格化的小動物和植物,很適合青少年的欣賞興趣。于是我就開始寫作,沒多長時間,我的劇本初稿便形成了,并且定名為《兩只小蜜蜂》。歌舞劇寫了這樣一個故事:在春天的花園里一群勤勞的蜜蜂正忙碌著采花釀蜜,他們歌唱著勞動著。然而其中有兩只小蜜蜂(小七妹和小八妹)貪玩好耍不愛勞動。在他們逃避勞動的過程中受到了象征壞人的大黃蜂的引誘,教唆他們不要勞動離開集體到處去玩,結果他倆險些被大黃蜂殺死吃掉。經過小蜜蜂群體的奮勇戰斗和其它動植物朋友的幫助,他們終于打敗了大黃蜂消滅了大黃蜂,救出了自己的小七妹和小八妹。這兩只小蜜蜂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從此以后不再貪玩好耍離開集體,和大家一起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的生活。劇中的角色除了八只小蜜蜂和大黃蜂之外,還有紅青蜓、藍青蜓、花蝴蝶、白蝴蝶、樹公公、小燕子,還有玫瑰花、薔薇花、獅子花、喇叭花等,通稱花姐妹們。劇本初稿完成后,經過我和秦仲權、彭先和三個人集體討論后作了一些修改便定稿了。于是便以我們三個人集體創作的名義發表在校刊上。秦仲權為其中的歌詞譜寫了曲子,便帶領一群初中的女同學排練起來。其后從1955-1956年,這個童話歌舞劇在昭通的舞臺演出過多場,在魯甸也演出過一場。舞臺演出的效果真是豐富有趣生動活潑多姿多彩,頗受歡迎。1956年夏天,云南人民出版社兩位編輯來昭通組稿召開座談會,伍正之校長在會上把我們這個童話歌舞劇推薦給了出版社的同志。出版社的同志看后就人物性格和劇末戰斗的處理等方面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但因我們學習任務緊,藝術功力也還不夠,故未能繼續修改送審。

童話歌舞劇《兩只小蜜蜂》的創作和演出,大大激發了我的文學興趣,激發了我的想象力,給我帶來了成功的喜悅,奠定了我要走文學之路的思想基礎。這個劇的主題:熱愛勞動,熱愛集體,遠離壞人,既符合當時的思想教育,在今天也未必就沒有現實意義。如今,飾演《兩只小蜜蜂》劇中角色的那些小姑娘們都已經是老太婆了,但她們一定記得當年演出那精彩而熱烈的場面。

歲月滄桑,《兩只小蜜蜂》的作者們各有自己的坎坷經歷。從昆明師院(即云師大)中文系畢業的秦仲權曾在60年代初因宣講小說《紅巖》而走紅昆明市,可是“文革”期間卻又被投入牢房達一年之久。彭先和畢業于四川大學歷史系,在文革期間也受到了隔離審查。據彭先和講,他們倆在“文革”中被關押和審查,其罪名之一都是因為寫作了大毒草《兩只小蜜蜂》。而我這個執筆寫作者因為沒有他倆名氣大又生活工作在小縣城倒還沒有人知道把這株“大毒草”掛在我的頭上。

青年時期埋藏在心底的夢就像一顆種子,春天到來時,它就會發芽生長。秦仲權、彭先和在“文革”以后又在昆明合作主編昭通校友聯誼會在大型雜志《友聲》。鑒于上面那些原因從1957年算起到1979年我在文學創作方面擱筆20多年。從1979年起我才又開始文學寫作,寫作發表了一些文學評論和文學作品,不惑之年又開始了自己的園夢之旅。

被冷落了的一種藝術形式

——談談昭通的話劇歌劇演出

兼評廖天云的話劇《風水寶地》

當人們談論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學現象時,常常忘記了當代文學四大體裁詩歌、散文、小說、戲劇中的戲劇創作,忘記了昭通還有幾位頗有成就的戲劇作家和他們那曾經搬上舞臺演出的作品。

在舞臺上演出的戲劇,它屬于綜合藝術,因為它是文學劇本和表演藝術的結合。但就劇本而言,它仍是文學。而且人們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它是戲劇演出能否獲得成功的基礎。從觀眾的角度來看,觀看和欣賞戲劇演出是接受思想教育和藝術薰陶的最為直觀的一種形式。現在電影和電視藝術沖談甚至取代了舞臺劇的演出。但是,從過去曾經多次觀賞過舞臺戲劇演出的一個觀眾的感受來說,直接觀看舞臺上的戲劇演出,那種近距離的直觀的親切的感受又不完全是電影電視藝術所能取代的。而且如果你能以一個業余愛好者的身份參與戲劇演出活動,親身體驗一把,那你就會覺得這種藝術創造活動是十分有意義的,很能滿足當代人重在參與的意識。

話劇和歌劇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以后傳入中國的藝術形式。與傳統的中國戲曲相比,話劇沒有唱腔只有對白,歌劇雖有歌唱但也不是中國戲曲那種定型的成套的唱腔,而是音樂家根據劇情和歌詞創作的歌曲。現代話劇歌劇的劇情多直接取材于現實生活,舞臺布景也更為逼真,因此它們更能為不熟悉戲曲表演的觀眾所接受。因此在二十世紀話劇歌劇藝術在中國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出現了象郭沫若、老舍、曹禺、田漢、歐陽予倩、陳白塵、賀敬之等著名的劇作家,出現了由他們創作的一大批經典的劇本。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昭一中,那時升學和就業的壓力沒有現在這樣大,當然也還沒有英特網,學生們有較多的時間從事社會活動和藝術活動。我剛上初中時就觀看過高中同學演出的歌劇《白毛女》、《劉胡蘭》、《王貴與李香香》等。在抗美援朝時期,昭一中學生排演的《劉胡蘭》向社會賣票公演,一個星期的演出,場場滿座,將賣票的收入用于捐獻給抗美援朝購買飛機大炮(這是當時的說法,代指武器)。我們上高中時,一個年級兩個班的學生就能排練演出一臺話劇。我還記得我們這個年級排練演出過反特故事話劇《海濱激戰》,而另一個年級兩個班的同學則排練演出過曹禺的話劇《曹雨》。我能寫出童話歌舞劇《兩只小蜜蜂》與觀看這些戲劇演出所受的影響是有關系的。直到現在我仍然愿意觀看舞臺劇的演出,也喜歡讀一些文學劇本。“文革”結束以后我饒有興味地讀過上海劇作家宗福先創作的話劇劇本《千無聲處》,觀看過昭通地區文工團演出的諷刺喜劇《楓葉紅了的時候》。我更希望能夠看到昭通劇作家自己創作并演出的劇本。

昭通戲劇作家當中,有兩位是我比較熟悉的,一位是蔣仲文先生,另一位是永善的廖天云先生。對于蔣仲文先生的作品,我讀得較多的是他的小說和散文。我知道他的一些話劇作品,如《墻倒》、《補天》,揭示現代人在商品經濟中的一些心理變化,但我沒讀過劇本。對于廖天云先生的作品,我有幸觀看過他的大型話劇《風水寶地》搬上昭通舞臺演出,那是1996年的事。

《風水寶地》取材于昭通本地農村的生活,寫的是余、黃兩家人為爭奪一塊墳地而展開的爭斗。這塊墳地被陰陽先生判定為“風水寶地”,認為哪家得到這塊寶地把去世的老人葬在這里,兒孫將會升官發財,因此斗爭愈演愈烈。這是戲劇沖突之一,本劇戲劇沖突的第二條線索是:鄉長兄弟拉起的建筑隊偷工減料毀了希望工程。兩條線索相交織,就使得本劇的矛盾沖突比較復雜,而現實的針對性也增強了。本劇批判的著力點在于:農村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以權謀私的權力欲望結合在一起成了產生社會矛盾的重要原因和社會發展前進的絆腳石。這也就是本劇的主題。本劇的成功之處在于它表現了根深蒂固的封建迷信意識和現實利益的斗爭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占有權力的欲望成了許多人的精神毒瘤。除了題材的現實性、主題的深刻性以外,作者還引入了昭通當地的儺文化,通過儺戲的歌舞表演,通過它的唱詞,把人生的無奈與荒唐作了一番幽默諷刺。這就使本劇的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十分鮮明了。

在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加劇,人們的浮躁情緒上升的現代社會,能夠安靜地坐下來讀讀中長篇小說的人,在文學圈子之外已經不多了。如果能將昭通的戲劇家的劇作搬上舞臺讓觀眾在輕松的休閑中感受生活,接受教育,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責任編輯 楊恩智】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黄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无码|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国产成本人片免费a∨短片| 久久永久免费人妻精品| 亚洲国产系列|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免费看京| 四虎影视无码永久免费观看| 高潮爽到爆的喷水女主播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嚕嚕亚洲av|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色综合久久久久8天国| 中国国产一级毛片| 婷婷99视频精品全部在线观看| 国产微拍一区|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99re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午夜不卡视频| 国产素人在线| 尤物在线观看乱码| 人妻中文久热无码丝袜| 国产欧美亚洲精品第3页在线| 天堂岛国av无码免费无禁网站| 亚洲人成成无码网WWW| 爽爽影院十八禁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高潮流白浆免费观看| 国产黄色爱视频| 被公侵犯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亚洲人成高清| 国产精品免费电影|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高清色本在线www| 国产91在线|中文| 国产麻豆永久视频| 亚洲AV人人澡人人双人| 久草视频中文|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亚洲一区第一页| 在线免费不卡视频| 国产成人欧美| 播五月综合|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精品| 高清国产在线| 成人免费午间影院在线观看| 国产一在线观看|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不国产大片| 精品国产香蕉在线播出|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亚洲免费福利视频| 喷潮白浆直流在线播放|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看| 激情亚洲天堂| 71pao成人国产永久免费视频| 2018日日摸夜夜添狠狠躁| 欧美国产在线看| 99精品这里只有精品高清视频| 色综合五月婷婷| 久久黄色一级片| h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色77777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无码免费视频| 日韩在线中文| 在线不卡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天堂| 国产黄色爱视频| 亚洲午夜综合网| 美女免费精品高清毛片在线视| 99视频在线免费| 亚洲综合久久一本伊一区| 国产成人无码综合亚洲日韩不卡|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 国产农村妇女精品一二区| 国产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激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