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俊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計算機教學地位也隨之提升。計算機教學效果的好壞,與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密切相關。同樣的教學內容、教學設備和教學對象,可以有不同的教學模式。所謂“教無定法”就是此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采用怎樣的教學模式,才能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是我們每個計算機教師值得研究的課題。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提出了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學模式。
一、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產生動機的內部因素。學習者對計算機產生了興趣,自然就會產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意向,這種意向使學習者感知清晰、思維活躍,有利于學習的成功。
如我在講授Windows2003桌面的基本內容后,讓學生在上機練習時,從玩撲克、掃雷游戲中學會鼠標的左右單擊、雙擊、拖曳等操作。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在娛樂中培養對計算機課的學習興趣,進而學會一般軟件的使用,學會安裝軟件、打印和復制文件及常用計算機命令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使學生了解游戲是由程序控制的,讓學生從中體驗程序設計的思想和方法,領悟邏輯判斷和演繹推理,在程序設計中的運用,進一步激發學生對計算機課的認知興趣。
教學中還可以通過豐富的史料使學生了解計算機發展的歷史,了解計算機對科學技術和現代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影響,進一步提高學生自覺學習的興趣。
二、嘗試任務驅動
“任務驅動”是指將所要學習的新知識隱含在一個或幾個任務之中,使學生通過對所提的任務的分析,明確它大體涉及哪些知識,最后通過任務的完成而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當教師在講授文字處理系統Word與表格處理系統Excel時,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方式引導學生掌握Office軟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比如,為某個班級創建一份精美的板報的任務,由教師做指導,師生共同對任務的完成結果進行互評,學生自評自改。又如在Excel學習中由教師定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設計每月零花錢收支表、各科成績統計,并得到最后統計圖表等,此任務由學生自己摸索,單獨完成或與他人合作完成。
三、開展課題研討
課題呈現在學生面前后,教師不要急于去講解應該怎么做,而是要引導學生自己獲得知識,如計算機基礎知識,學生覺得很抽象,可嘗試把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去圖書館、閱覽室查詢資料,了解計算機的發展、應用及其組成分類;或者讓他們通過網絡查詢自己感興趣的計算機知識。然后展開討論,通過分析、歸納、整理達到對知識意義的建構。教師在此過程中是作為指導者,引導學生網上暢游,或給學生提供相關參考書目的清單。
四、參與協作學習
協作學習是指將學生按座位或通過計算機網絡按興趣、能力等分成小組,共同完成任務。為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協作精神,可讓學生自己在計算機上進行操作,體驗成功與失敗。當然,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認真觀察屏幕,養成運用信息習慣,通過“幫助”菜單更好地掌握軟件的使用。多數軟件隨機自帶有Readme,Txt文件,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閱讀該文件,使他們能更多地了解其操作方法及有關信息。另一方面,要提醒學生留意每個軟件在操作過程和命令執行中屏幕的提示信息,它能警示其操作步驟和操作過程,起到防止誤差操作的作用。協作學習主要是通過小組討論、意見交流、辯論等形式來解決學習中的問題。教師運用協作學習的模式,不僅可以促進學生間的溝通,還可使他們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學會聆聽他人的意見,理解他人的想法,學會評判、接納和反思。
五、歸納分析總結
在講授完一節課或一個單元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分析總結,并建立起與已學的舊知識間的聯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理解,完成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建構。
如軟件的使用,有許多操作方法是基本一致的(如先選擇、后操作、超級鏈接、復制、粘貼等),學生在學習完一些軟件的使用方法后,教師要引導他們進行歸納總結,找出其共同性及其區別,再嘗試讓學生使用一些新的軟件,讓他們自己去探尋使用方法,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以上所述,僅僅是筆者教學的一些經驗之談。當然,計算機課堂的教學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應以學生為主體,根據知識、學生、教師等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并需要不斷的探索,努力創設計算機教學的新模式。
作者單位:浙江省長興縣教師進修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