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榮榮
低年級閱讀教材以童話、寓言故事為多,充滿了童心童趣,學生通過閱讀簡單的故事情節,來明白一些淺顯的道理。作為教師應該在課堂中創設場景,想方設法帶領兒童融入讀書的趣味性和情感性中,激發孩子們讀書的欲望,使其主動而熱切地去閱讀,享受讀書的樂趣,收獲愉悅,體驗成功。
一、分扮角色“活讀”
孩子們愛看戲也愛親自參與演一演。讓兒童扮演文中的角色是誘發其閱讀興趣的有效手段。兒童通過角色置換進入到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之中,設身處地去感受、去經歷、去觀察。這樣,語言文字在他們面前就不再是枯燥的語言符號,而是具體豐富的語言形象,他們就能從語言文字中看到迷人的景色,聽到美妙的聲響,一幅幅生動的畫面就會出現在他們面前。如教學《狼和小羊》時。我就在熟讀的基礎上指導學生讀好狼和小羊的對話。讀出狼那惡狠狠的樣子,讀出小羊那溫和的樣子。一開始我是一句一句指導學生讀,讀出不同的語氣和態度。而后我邀請了兩位讀得比較好的學生一起配合來讀,孩子們讀得津津有味。接著,我再讓學生分小組來讀一讀,演一演,兒童在角色扮演中與角色融為一體,自覺地感受到讀書的情趣,發自內心地喜歡上閱讀、喜歡上語文。
二、渲染情境“美味讀”
兒童的情感是粗線條的,他們不容易進入課文中的情感世界。他們主要還是以情感思維見長,喜歡生動、形象的感性事物。只有當兒童的情感與文本的情感融合在一起,他們對課文情感的感悟才是真切的,才能讀出形,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因此,在課堂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不應該簡單地引入所學內容,而應該采取一些迂回的方法,比如說:一個故事、一段音樂、一個問題等等。目的是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與學習動機,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欲,為接下來學生的自主學習作好鋪墊。
此外,教師的語言描述也可為學生提供生動的場景,引發兒童內心的共鳴。如《一株紫丁香》一課教學中,教師這樣描述“踮起腳尖兒走進濃綠的小院”這一情景:“請小朋友們踮起腳尖,咱們一起走進小院,噓,可不能驚動老師噢!同學們,感覺怎么樣?”孩子們紛紛長舒一口氣,道:“好緊張哪!”有了這一真切體驗,孩子們讀起書來,緊張的感覺溢于言表。因為再現了生活情境,強化兒童內心的體驗,因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形成興趣盎然的學習氛圍,使兒童享受到讀書的樂趣。
三、激勵評價“樂讀”
給兒童提供平等、愉悅、和諧、溫馨的人文環境,對其傾注更多的人文關懷,可引領兒童走進一個新的、美的閱讀空間。富有激勵性、指導性、針對性的評價,不僅能激發閱讀興趣,而且能夠教學生真正學會朗讀。當學生讀書聲音很大但缺乏感情時,教師會說:“你的聲音真洪亮,如果感情再投入些就更好了!”當學生讀書感情很投入,聲音很美,但是聲音太小時,教師就說:“你的聲音真好聽!如果聲音再大一些就更好了!”……老師的評價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增強了他的自信心,又給孩子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其他的孩子聽了老師的評價也明白了應該怎么做。平時只要學生讀得好,教師就真誠地甚至夸張地贊揚。贊許的話從不吝惜,即使讀得不夠好的,教師也會說“讀得有點感覺了,誰能比他讀得還好?”得到表揚和激勵,品嘗到了成功的快樂,學生讀書的熱情就更高了,因為讀書給他們帶來了被賞識和超越別人的心理滿足。
四、多種活動“愿讀”
得法于課內,用法于課外。課堂教學中通過各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教給學生讀書的方法。平時應用各種活動使學生保持閱讀興趣,提高閱讀能力。針對孩子喜歡朗朗上口的小韻文、古詩這一特點,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建立“背誦本”。千萬注意要從學生的興趣需要出發,不可強迫學生。平時學生把自己會背的韻文、古詩及時記錄在“背誦記錄本”里,通過各種激勵手段,不斷展示背誦成果,慢慢地學生就會養成自覺背誦、自覺記錄的習慣。
但要真正用好小本本,必須發揮展示平臺的功效。讓學生收獲更多的快樂。(1)引導學生有感情、表演著背誦。課堂上教給學生帶動作表演讀書的方法。在背古詩或名家名篇時教師引導學生有感情,表演著背誦。(2)激勵學生大量背誦。根據學生好勝、好表現的特點,每天老師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學生誰也不甘示弱,很快會形成比學趕幫超的熱潮。(3)利用展示活動,體驗成功的快樂!每周有一次古詩擂臺賽或者講故事比賽等,評出小詩人、故事大王。通過這些競賽活動激發、保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展示臺群星閃爍,讓學生體驗了成功的快樂!
總之,在低年級的閱讀教學中我們只有注意激發和保護學生的閱讀興趣,把聽、說、讀、寫、思、畫等有機結合,相互滲透,就會相得益彰。將課堂與生活“鏈接”,有心、有意、有機就會有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開發區寺巷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