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申
教學不僅是一門科學,而且是一種藝術。成功的教學,本身就是一種藝術的創造,如果掌握了這種藝術,就可以使物理課滿堂生輝,給學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從而激起他們高漲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是教學過程的重要環節,而教師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教學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學手段和教學藝術,那么,如何
進行課堂教學呢?
一、教師先活起來
要想使學生的大腦積極主動的思維起來,我們在教學中要善于設計一些讓學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問題,可以設計實驗情景、故事情景、漫畫情景,把學生帶入情景中,激發學生思維。如:學習“壓強運用”時,出示一張漫畫,題目是“三毛應該怎么辦?”畫的是三毛陷入沼澤地里,正在下沉,情況萬分危急,周圍又無人幫助,請你為三毛出主意。設計這樣扣人心弦的情景問題,利用學生善良的天性,調動其思維的積極性,主動為三毛出主意。課堂氣氛熱烈、和諧、民主,學生敢問、敢說、敢討論,形成一種積極主動,緊張活潑的學習環境。教師由“注入式”向“發動式”轉變,課堂教學由“一言堂”變成“百家爭鳴”,學生由精英式學習變成全員式參與,課堂內容由“純知識型”向“能力、情感、價值觀”轉變。由講到動,使課堂成為“快樂享受的地方”,打造成“藝術課堂”。
二、讓學生“動”起來,課堂“活”起來
“把課堂還給學生,把時間留給老師”,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如何從“抓緊統死”到“活而不亂”,這要求教師處于主導地位,精心備課,設計好合理的教學程序,引導學生去探索知識,使學生處在探索知識的主體地位上,教師應讓學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積極主動、生動活潑地學習,克服講的過多、統的過死,對教材也可作創造性處理,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據教材展開進行。
教學中,讓學生先充分地預習,只有這樣,才能有豐富多彩的課堂展示,預習時幫助學生明確目標任務,引導學生掌握方式方法,一題多解,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分析問題。如進行“密度”教學時,教師拿出兩塊大小不同涂上顏色的金屬塊,問:同學們有沒有把握地判定它們是否屬于同種物質?當學生感到困難時,適時引導:鑒別物質可以根據物質的特性來鑒別,只憑氣味、顏色、軟硬等特性來鑒別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探索物質的一種更隱蔽的特性,可以從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關系中發現。讓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誘導啟發:每一種物質的質量、體積能夠改變,如:幾杯體積不同的水、大小不同的鐵塊,分別測出每一種物質的質量與體積,再來研究質量和體積的關系。全班討論,設計出最佳方案,自選器材,分組實驗,得出數據,再分析數據,得出對于同種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質量與體積成正比。當學生發現同種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恒量,不同的物質其比值不同,便找到了物質隱蔽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由物質的種類決定,反映了物質種類的一種特性。物理學上把物質的這種特性叫“密度”。這樣讓學生動手實驗,主動探究,發現物理規律,學生將會充滿樂趣,將會產生強大的學習動力。
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是簡單的領地轉讓,也不意味著老師無所作為,而是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的要求,學生畢竟是學生,他們各方面還很“稚嫩”,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絕對離不開老師的主導作用。一節成功的課堂教學是各種藝術因素綜合作用的體現,真正的課堂教學應該是師生雙方配合協調,共同努力,達到一種和諧、完美的教學境界,從而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對學生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培養。
作者單位:河北省正定縣三里屯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