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興水
我國的學校教育長期以來所從事的都是應試教育,特別是中學階段的教育更是如此,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學,不僅學校教師觀點是這樣,而且家長的觀點更是如此,學校間的評比都是以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學校的升學率為標準的。這種狀況不利于我國學校教育的發展。新課改后,初中思想品德課也面臨著從傳統的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那么我們該如何轉變?本文根據筆者從事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經驗和對新的課程標準的理解,提出了自己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自從我國實施了新課改之后,為了扭轉傳統教育教學的局面,使初中思想品德課真正實現道德素質教育,本人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學中采取了以下幾種方法:
1.品德教學與行為習慣教學相結合
思想品德課教學要把思想道德知識的教學與道德情感和意志的培養結合起來,把道德認識的培養和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結合起來。如教育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國家,同時也可以教育學生熱愛班級,班級雖小,但是它是一個集體,所以,我們要熱愛它,從而培養出學生的集體意識。我們還可以教育學生關心、幫助他人,培養學生的樂于助人的意識等。
2.以理論為基礎,拓展實際教學
初中思想品德課以往過分強調理論教學,但是,新課改后,則在重視理論的基礎上,突出了實際教學。因此,我們在具體教學中,也要突出這一點。要密切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社會生活實際,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
二、重視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傳統的應試教育把教學過程單純地理解為對現有知識的傳授和積累,在統一的考試內容、形式和評價標準驅動下,形成了以模仿、重復訓練和機械背誦為特征的學習模式,割裂知識內在的本質聯系,忽視應用和社會實踐的教學模式。在應試教育的桎梏下,根本談不上什么創新。
新課改實施以后,針對這樣的情況,提出了對學生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讓學生積極參與老師組織的課堂教育教學,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中的主體,而不是成為教師講授知識的被動授受者。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不是盲目接受和被動記憶課本內容或教師傳授的知識,而是主動地進行自我探索,把學習過程變成一種再次發現人類以往積累知識的參與式活動。
通過激發學生的潛力,提高學生能力,增強學生信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實現素質教育的要求。
2.不放棄書本知識,更要把握時事政治。初中思想品德課不同于其他的課程,它與現實結合得很緊密,特別是與當今時政。因此,新課改后,老師在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增加對學生的時事政治的要求。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絕大多數創新都是現有知識按照新的方式的組合,即知識的重新組合,也就是把原來幾種知識聯系起來合成為一種綜合知識,或者把一種知識拆分成幾個部分,然后重新聯系起來,成為具有新特征、新功能、新內容的知識。
3.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
新課改后,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要摒棄傳統的完全靠講授為主的教育教學方法,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使用新的教學方法。如采用“發現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這些都有利于激發學生創造性動機,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師課堂語言要豐富、幽默。課堂氣氛要活躍有趣。教學活動不必拘泥于常規,多嘗試上開放式的課。布置作業要精選、適量。題目要新型,多訓練不定項選擇、圖表題、分析說明題。善于引導學生從多角度觀察、解答思路亦不要因循琮舊、墨守成規。
三、重視關注每一位學生
素質教育是對全體學生的教育,如果班級里有一個學生教育不好,那就不是素質教育,因此,新課改,每一位初中思想品德課的教師都要認識到這一點。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進步,都能提高。也就是說要大面積豐收。要做到這一點,在教學具體實施上要做到:面向大多數,照顧后進生,推動先進生。尤其對差生要多給點溫暖。在教學的要求上要減小坡度,增加臺階,循序漸進地進行教育。
同時,在后進生身上多下點功夫,使他們進步和提高,他們的進步所產生的效應,從某種意義上講,要比只抓少數先進生所起的作用要大得多。這好比集體長跑,有二、三人遙遙領先于大家,又有部分人落后于大家,這時如果僅僅鼓勵領先者,那就會出現大多數人會與前面領先者越拉越遠,甚至會出現部分人喪失信心,而跑不到終點。如果給落后者以鼓勵,鼓起他們的勇氣和信心追上前面的人,那就會推動中間的大多數,促使領先者以更快的速度創出新紀錄。
總之,新課改之后,初中思想品德課也要適應新課改的要求,進行適時地改革,如果不改革,就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一步開展,對我國的人才需要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因此,新時期對初中思想品德課的要求要符合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需要。努力培養出具有高尚品德,創新能力強的人才,是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重新思考的問題。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林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