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榮
情感是一種非常復雜的心理現象,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及其相應的行為反應。情感不僅僅是由遺傳和成就決定的,而主要是在教育過程中培養出來的。因此,培養和發展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對學生的成長和社會的發展都有著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而擔此重任,教師又起著一定的作用。情感不僅是教育的力量、教育的手段,而且它本身也應該成為教育的對象,對年輕一代的教育必須包括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古老而年輕的話題。面對社會的飛速發展,面對學生中不斷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時代已賦予其新的內涵。德高為師,身正為范。作為教師,“以德化人”、“以才服人”固然重要,但如果離開了"以情感人",教育是很難收到理想的效果的。因為教育是充滿感情、充滿愛的事業,沒有感情的教育是蒼白無力的教育。單純的知識傳授,不可能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健全的國民。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形成和諧的、民主的師生關系,是情感教育得以實現的因素。只要教師具有強烈的事業心、高度的責任感、持久的耐力和真摯的愛心,用理想去播種理想、去培養文明、去啟迪智慧、去塑造心靈,就一定能培養出時代召喚的人才。教育過程是師生之間心靈撞擊、情感交融和呼應的過程。情感交融和呼應離不開平等、真誠、相互尊重和關愛。只有借助于情感的能動和催化,受教育者才會愉快主動地接受教育。
“親其師,信其道。”要想師生心靈相通,教師就要做學生的朋友,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給他們以真誠的幫助和支持。對學生的表現,教師要給予實事求是的評價:對其缺點,要恰如其分地指出;對其積極因素,要善于發現并加以鼓勵。雖然你是老師,但在學生面前切不可自以為是,言過其實,以勢壓人,小題大做,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愛是一種情感教育。因此,不能在某些事情上苛刻地去追求,而是要通過師生的正確交往、傾心交談逐漸讓學生體會到情感,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把握時機,使教師的情感能錦上添花。總之,教師要適時把握愛的火候和情感教育的時機,以實際需要為依據,與學生的心理形成默契。教師的愛是一種特殊工具,借助它是為了一個更深層的目的——激發學生在思想感情上產生共鳴。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加強自己的情感修養,力求使情感教育技巧化、藝術化,為教學、育人創造一種良好的氛圍。這樣,就能用愛的雙手托起明天的太陽——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教師的情感
教師和學生是一個統一體的兩個方面,他們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生生的主體。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和調查中親眼看到和了解到學生和教師關系融洽,配合默契,學生學得有興趣,有積極性,教學效果就好,學生成績就佳;反之,師生關系不好,就會導致學生成績不佳,教學效果差。所以,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學生的情感培養,要不斷地在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培養學生學習的情感。如果教師在課堂上教態自然,親切和藹,對全班每個學生都一視同仁,抱著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在課間,盡量創造條件,與學生進行接觸,如與學生談心,與學生一起進行各種知識討論和體育運動等;當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耐心地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而不是批評指責,這樣,不管在課堂內外,還是在學習生活中,都讓學生從老師那里感受到真誠的關懷和熱愛、積極的期待和希望,他們就會有一種受到信賴、鼓舞與激勵的內心情感體驗,從而在內心產生對老師的信任和愛戴,由喜歡老師而喜歡他所任的學科,從而樂于接受教師的教誨,并努力將教誨轉化為行為,實現老師的期望。
教師不僅要將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有機地滲透到整個教學過程之中,還要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使情感的培養與評價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而具體的做法就是通過及時、多次、靈活的形成性評價,了解學生的情感狀態,診斷學生情感發展中存在的優勢和不足,并在此基礎上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有效改進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工作。由于情感因素和認知因素是緊密聯系和相互促進的,學習態度、自我效能感、學習熱情、合作態度等很多情感因素對學生的認知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情感領域的教學改進還會促進學生在認知領域的發展。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要求教師營造寬松、民主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教師如果具有親和力,那么就會更加有利于學科的情感教育,產生的教育合力也更加有利于班級的管理。
三、學生的情感
學生的情感影響著教育的成敗。情感因素主要是對學生的認知而產生的情感體驗,即班級工作中各種客體出現在學生面前時,主體出現的好或壞、尊重或藐視、接近或遠離、同情或冷漠等情感。如果某個學生對某一問題付諸了一定情感,而另一學生僅有理性認識,感情沒有介入,那么前者會比后者態度更為強烈。情感成分是學生態度結構中的穩定因素、核心成分。積極的情感會引起向上向好的行動,學生積極的情感往往會導致積極的行動。一個班級學生的行動積極了,可以說就沒有什么辦不成的事。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第33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