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 琴
我們的語文教學旨在使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和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語文課程標準》也強調了“豐富語文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這是一個人進行言語交際的基本前提。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當前語文教學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感的培養和訓練,是小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學生對語言文字積累、理解、感悟、運用能力的高低,直接體現著學生的語文學習效果和語文素養。
什么是語感呢?“語感是一種文學修養,是長期的規范的語言感受和語言運用中養成的一種帶有濃厚經驗色彩的比較直接迅速地感悟領會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感的表現形式是感性的、直覺的,它依靠直覺思維而不依賴分析思維。其實質是感性中暗含著理性,直覺中沉淀著思考。
本人結合語文教學實際,談談語感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一、多讀多背,感悟語感
訓練語感能力,關鍵是大量閱讀,過好誦讀關。首先,要大量閱讀。只有通過大量閱讀,才能自覺不自覺地培養語感,提高語文學習水平。大量閱讀自然會增加對語言材料的理解和領悟的機會,這種理解和領悟僅靠閱讀課本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在課內外選取各種文本、各種內容的文章,進行大量廣泛閱讀,引導學生從文章中揣摩、品味語言文字的特點,感悟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奧妙。其次是背誦。背誦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名篇,背誦是熟練的結果,也是閱讀的積累。隨著閱讀的遍數增加達到背誦,學生的理解與感悟也會逐漸加深,從而達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境地。誦讀和背誦是感悟語言的重要方式。通過反復朗讀與背誦,通過口、耳、眼、心并用,逐步培養學生感悟語言內涵和文章氣勢,領會其布局謀篇、遣詞造句之精妙。
二、多寫多練,體會語感
語感是一種語言感受經驗,是在言語學習的實踐活動中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只有通過長期的系統的言語學習實踐,才能逐步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義感、語法感和語勢感。這種語感訓練可以結合課文的學習進行。其訓練的方法很多,比如辨析法(進行同義詞、反義詞及褒貶詞的辨析,并把這些詞運用到具體語境中,讓學生理解分析)、比較法(結合文章中的句子采用“換詞”等比較法,體會用詞準確的妙處)、評析法(評析一句、一段話乃至一篇文章的語言特色,藝術情味)等等。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這類練習時,重在訓練學生的直覺思維、直覺判斷,使之對言語有切實的體會,從而加深領悟,形成語感能力。
三、多思多想,體驗語感
想象力是一個人智力活動的重要因素,想象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想象,把抽象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生動情景和形象,通過大腦加工改造,“轉換”成生動的“圖像”材料,以加深學生的感悟與領悟。通過語言文字想象“畫面”,通過想象中的“畫面”感悟語言,這是培養學生語感能力的重要環節。如學習李白《望廬山瀑布》一詩,僅靠抽象的分析、綜合或教師的具體生動的講解,學生往往難以體驗詩中所蘊含的感情,只有當教師引導學生對“日照”下的香爐峰、“掛前川”的瀑布、“直下”的“飛流”、“落九天”的“銀河”展開豐富的想象,學生才能領悟廬山瀑布的壯麗氣勢和作者氣貫長虹的胸襟以及對祖國壯麗山川的熱愛之情,才能體驗詩的內涵與意蘊。李吉林老師倡導的情景教學法是一種能夠充分發揮想象能力、培養語感能力的教學模式,它可創設一定的課堂教學氣氛,讓學生仿佛有一種身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真切體驗與感受,從而陶冶情感,感悟語言文字。
四、直覺思維,捕捉語感點
語感是一種比較復雜的心理現象,屬于心理學所定義的直覺思維(直覺性感知)。它是指不需要經過分析程序而直接作出某種判斷的心理直覺過程。人們經過長期語言文字的訓練,形成一定語言感悟能力時,便可在閱讀中準確、迅速、敏銳地感悟語言文字。不僅能解讀語言文字表面的信息,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達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的境界。培養直覺思維,關鍵是要引導學生學會捕捉語感點。語感點是文章中最能表情達意、具有積累和借鑒價值的佳詞、佳句、佳段。如《泊船瓜洲》一詩的語感點就是“綠”字,這“綠”字用得極為傳神,化不十分容易傳達的聽覺、感覺而為視覺,既表現出春風的到來,又表現出春風到后江南水鄉的變化,一派生機,欣欣向榮,給人以強烈的美的感受,值得反復品味。在進行語感訓練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捕捉語感點,充分調動學生的感知、想象和情感,運用直覺思維去感受、捕捉語言文字中閃現的語感火花。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語感途徑是多方面的,進行必要的語感分析,組織學生聽配樂朗誦、觀看精彩的影視短片、進行詩歌朗誦、相聲比賽等,這對培養學生的語感都是有益的。總而言之,要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有聲、無聲的語言環境,長期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必將培養學生準確、敏銳的語感,學生的語言文字素質、聽說讀寫能力也將得到迅速、有效的提高。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系05雙語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