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青娜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這樣做能更好地突破農村語文教學長期處于封閉的狀態,給我們農村的語文教育帶來了一次新的革命。但農村的語文教學有其自身固有的特點和規律,應在突出綜合性的同時因地制宜、有的放矢、注重實效、靈活開放,讓語文綜合性學習帶點“野”味。
一、選題“野”
在農村,有一些潛在的、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充分開發與利用。如優厚的自然、文化資源,富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豐富多彩的鄉土教材等。我常常憑借農村的優勢,因勢利導,因地制宜,利用我們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結合語文學習的實際,引領學生關注自然,體悟生活,在帶有“野”味的主題活動中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知識,砥礪能力。
如:早春時節,我帶領孩子到田間綠野去觀察新綠,觀察泥土下的蚯蚓,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從而感受發現的喜悅,感受春天的生機,明白只有用心才能發現別人發現不了的東西。引導孩子說說如何發現,發現什么,什么心情?可以用什么兒歌,用什么歌曲來表達你的心情嗎?并且布置了個任務,看誰最早聽到青蛙的叫聲,并能說給大家聽聽。又如,每到農忙時節,我利用學生農忙時參加農事勞動或家務勞動這一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讓學生說說對農事過程的認識和感受,如喂豬、種菜、割稻等經歷,讓學生體會農家的溫馨與快樂,體會勞動的辛苦,從而懂得體貼父母,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
二、形式“野”
農村小學教學資源本來就較為匱乏,在實施綜合性學習中不能浪費我們寶貴的人力、財力資源,應注重實效,開放靈活,根據活動內容、學生特點、教學資源等因素,引導學生扎根在農村生活這個天然教室,以多樣的形式讓學生運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到生活中去實際應用。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地點不限于課堂,不限于校內;時間不限于40分鐘;內容不限于書本知識和單項技能。形式越多樣,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就越寬廣,受到的語文教育就越全面,學習的興奮點就越多,學習動機也就越強。在平時的活動中,我根據不同的活動目的組織學生辦報紙,演課本劇,舉辦詩歌朗誦會,進行書法比賽,讓學生寫廣播稿、倡議書、借條、招領啟事等;還帶學生走出校門,進行參觀訪問,學做導游寫一寫解說詞,鼓勵學生在節假日與家長外出旅游,做社會調查,寫調查報告等。有了貼近生活的活動主題和活潑多樣的活動形式,學生
的表現生龍活虎,我驚喜地發現,原來語文綜合性學習課堂就是小學生語文學習的一潭活水。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語文綜合性學習就是那一片海,那一方天。
三、過程“野”
生活就是一本教科書,里面有許多的學問值得學生去研究、閱讀。我們要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鼓勵他們大膽地走出學習圈、生活圈去獲取知識并鍛煉能力。這就要求語文綜合性學習的過程要大膽、開放。教師要盡量放手,讓學生自己確定學習內容,選擇學習伙伴,選擇學習方式,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來,讓學生在過程中有強烈的成功意識,追求自我超越,獲得發展和提高。而教師,則應在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擔任好引導者、評價者、合作者的角色,把握好指導的切入點,從各個環節中給予學生適當的點撥和引導,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
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讓位”給學生,讓過程自主、開放,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掌握搜集資料、篩選分類、整理交流等學習方法,才能更好地鍛煉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實施的能力。
四、評價“野”
綜合性學習富有課程的開放性和豐富性。它的教學效果不僅體現在學習成果方面,更多體現在整個活動過程中。因此,對綜合性學習的評價不要只看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一個評價,而應把評價貫穿于活動的過程中,強調過程性的評價。因此,對學生的評價應是多維、全面的。
評價的主體應該是多方的,它除了教師的評價外還應倡導學生本人、其他學生、學校其他成員、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來,以便形成客觀、全面的評價;評價的內容應該是多樣的,它應包括學生參與活動的準備、組織、合作、展示、創新等;評價的形式應該是立體的,可以是成長袋中的一項內容,可以是評語、等級或分數,可以是口頭評價,也可以是書面評價,可以是家長的評價、學生之間的評價、教師的評價,也可以是學生對自己的評價。
對學生進行語文綜合性學習的評價時要關注學生個體的起點基礎、學習條件、努力程度,要考慮學生的變化與進步,以鼓勵為出發點,以興趣和能力的培養為出發點。這樣,每一個學生才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績與不足,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真正在綜合性學習過程中不斷發揮自己的個性特長,鍛煉自己的能力。
以上是我通過平時實踐、觀察、學習得出的一點淺見。總而言之,農村孩子占盡著“野”的天時地利,只要我們善于發現和引導,在明確的目標指導下綜合,在靈活生動的綜合中提高,他們定能在廣闊的時間、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愛語文。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蘇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