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敬環
一、教學理念的轉變
《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了英語教育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求“面向全體學生,注重素質教育”,特別強調“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感”。傳統的英語教學大綱把“掌握語言基本知識與技能”放在首位,過分強調認知性目標,知識與技能成為課堂教學關注的中心。老師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通過課本向學生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而《新課標》把非智力因素寫在前面,學生只有對英語學習有積極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語學習的動力并取得成績。消極的情感不僅會影響英語學習的效果,而且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才能幫助他們建立學習的成就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增強實踐能力,培養創新精神。英語教學要“突出學生主體,尊重個性差異”,以“學生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尊重每個學生,積極鼓勵他們在學習中的嘗試,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把英語教學與情感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各種合作學習的活動,促使學生互相學習、互相幫助,體驗集體榮譽感和成就感,發展合作精神;特別關注性格內向或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的機會,這體現了以人的發展為本而不是以知識為本的精神。
二、教學活動由重結論向重過程轉變,樹立發展意識
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是英語新課程標準的重要任務之一。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教”就是通過一切辦法把自己所懂得的,而教學大綱又要求教師把學會的東西灌輸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裝知識的容器,教師的任務是把知識堆到學生面前,學生的任務是把面前的知識收納和消化。教師們在傳授知識時總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力陳來龍去脈,詳析前因后果,把推理及結果詮釋得透徹淋漓。本該由學生積極參與去發現、推理、論證的,卻被教師搶先代勞了。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遭到扼制甚至抹殺。新理念要求我們的教學應該是重結果更重過程的教學?,F代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認知是一個過程,而不是一個結果。”他強調,教一個人某門學科,不是要他把一些結果記錄下來,而是使他參與知識建構的過程。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是教師“講”得少,學生“想”得多,從追求教科書的結論到注重學生知識的建構。
在英語教學中,嘗試設計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活動中認知,在活動中鞏固,在活動中熟練。提供機會讓學生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為學生創設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時間和空間。如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語境,采用推測、查閱或詢問等方法進行學習;可以設計探究式的學習活動,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等等。
三、教學評價的轉變
傳統的評價方式大多是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學生英語成績的好壞完全靠幾張試卷來評定,分數高則好,分數低則差。結果一個班只有很少一部分學生在學英語,而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失去了信心。這一切主要是評價形式的單一性所造成的。而《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英語課程的評價體系要體現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評價應關注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過程以及學習效果,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既關注結果,又關注過程,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和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這樣的評價旨在促進學生的發展,使他們的潛能、個性與創造性得到充分的發揮,使每一個學生都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們學校英語組的一個教師采取為每一個學生建立一份檔案的方法來評定學生,收到了較好的效果。這樣可以對學生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興趣、態度、參與活動程度、語言發展狀態做出判斷,同時有利于英語教學目標的全面落實,有利于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和健全、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時代在發展,知識在更新,理念在改變,這就要求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斷的推陳出新,自我反思,在今后的教學崗位上才能更有所作為。
作者單位:河北省樂亭縣汀流河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