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日月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緊扣教學大綱,依據教材精心備課;另一方面要時刻關注國際、國內的地理新信息、新動向,有計劃、有目的地補充有關地理的時事、事實材料和信息,使地理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
地理時事材料主要來源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看電視、讀報紙雜志、聽廣播等方面。
一、地理教學中補充一些時事材料是時代的要求
當今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地理教材面臨著新的挑戰,而我們的課本內容卻常常是數年不變,這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完善。就我國工農業產品的各種數據而言,每年國家統計局都要頒發新的統計結果,如果能在課堂上用這些數據材料補充完善教材內容,不但可使學生獲取新的知識、信息,還能使學生感悟到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愛祖國,愛社會主義的熱情。
二、應用時事材料,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時事材料的應用則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講述天氣與氣候一節前,先給學生布置任務;注意收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課堂上結合天氣預報的內容進行講述、分析,讓學生在生活、娛樂中去感知地理信息;用地理知識去解釋生活中的有關現象,使他們產生濃厚的興趣。
三、恰當的插入時事材料,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我國的教育目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人才,所以從培養人才來說,更應該對課本知識做必要的時事材料補充。
我國在哈爾濱第一個垃圾供熱站報道的插入,使學生在學習工業三廢處理上,開闊了眼界,并使學生學習的地理知識更接近于現代生活。我國南方發生的水災、冰雪災害、北方沙塵暴、四川汶川大地震這些時事材料的引入使學生懂得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
四、及時補充時事材料,使德育更生動
如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災害的原因分析的補充講解,除了自然原因——厄爾尼諾現象,而人為原因:亂砍濫伐森林造成長江85%的原始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加劇(水土流失面積由50年代的30萬平方公里上升到56萬平方公里)圍湖造田、填湖遭陸、使湖泊面積數量銳減(如湖北的湖泊由50年代的1066個,減少到309個;湖泊面積也相應由8300平方公里減少到2556平方公里),大大降低了分洪能力。這些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更加生動、形象的理解了掌握好水量平衡原理和水循環規律的重要作用,是學生由衷地感到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重要性。
實踐證明:在地理教學中適當地引用時事材料,讓地理教學充滿時代氣息和活力。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能通過日常生活、娛樂過程的事例,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鹿泉市山尹村鄉龍鳳湖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