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小成
細細品讀了南京師大馮建軍老師寫的《生命與教育》一書,心胸頗有些痛快淋漓之感。該書洋洋灑灑,數十萬言。馮老師以敏銳的眼光,深刻地揭示了現實中教育與生命的分離、割裂的現象,論證了教育的生命本質,提出了生命是教育的原點、教育具有生命品性的思想,初步分析了生命化教育的4個特征,并力圖構建生命化教育的體系:全人的教育內容、自由的教育活動、個性化的教育形式。馮老師最后以哲學的意蘊、詩人般的情懷呼喚:將生命融于教育,將教育融于生活?!吧?在教育中詩意地棲居”,顯現出生命的靈動、自由和獨特,漸臻生命的完滿與幸福。這是一種多美好的教育境界!
用促進生命和諧發展的理念,去剖析現實的教育,特別是聚焦到德育這一塊,發現還是有一些值得斟酌之處。
曾經有父母前來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咨詢小孩的問題:孩子上了初中,不適應中學較為嚴格的寄宿生活,因而害怕去上學;某女生,高二時因異姓人際關系受了點挫折,臨高考前害怕考砸了丟面子,就決定放棄高考,無論家長、親戚朋友相勸都沒用。相似的這類問題,全國許多地方都會有。它們雖主要是心理健康問題,所涉及的人數雖少,但也暴露了當前教育的一些缺失,說明了實施生命化教育的必要性。
具體說來,傳統品德教育中存在的與有利于生命和諧發展的教育理念不相一致的問題主要有:
1.地位有些矮化:“五育之中,德育為首”。但在實際實行中,智育超過了德育,即讓學生成器的重要性遠遠超出了成人。
2.價值有些異化:包括德育在內的教育本身是目的,教育是個體生命的成長。而在現實中德育有些窄化成了緊緊圍繞中、高考分數的特殊運轉體系的一種工具、一個手段。
3.內容缺少一些序列化:過多的追隨形勢對德育的需求,過多圍繞社會熱點而運轉,缺少自身序列化、常態化的內容,與學生的現實生活需要有些遠離,對學生的心靈觸動不大。
4.方法有些形式化:傳統德育更注重外在規范的強迫和控制功能,“用指令式、強令式糾錯的教育方式壓服學生,以學生是否服從來判定學生達到水準的高低。因此,道德水平高的學生往往是無個性的學生?!倍鲆暳说滦缘某砷L是學生自身的內在需要,忽視了學生自身在道德成長中的主體作用的發揮。
5.結果有些低效化:傳統品德教育的人為痕跡過于濃厚,目的過于顯露,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學生的逆反心理,并且容易造成學生的言行不一的雙重人格,從而造成事倍功半,效果不佳。
現實呼喚生命化的德育,但“生命教育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我們要下工夫研究生命化教育的實踐,構建促進生命和諧發展的具體操作形式,從而把美好的生命教育理念逐漸變成現實。筆者認為,當前,開展能促進生命和諧發展的德育實踐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樹立有利于生命成長的德育理念與意識
學校領導的理念先行。在教育中教師起著主導作用,而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孕育出幸福的學生。因此領導要端正辦學理念,認識到師生的生命成長重于一切,引導老師逐步過上快樂乃至幸福的校園生活。校長要認識到:教育,不僅要讓學生“以何為生”,更應讓他們懂得“為何而生”。先讓學生成人,再讓他們成材。其次,教師要做好珍愛生命(既包括自身又包括學生)、珍惜現實生活的榜樣。教育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顆心喚醒另一顆心”。最后,引導學生樹立珍惜生命的意識,既珍惜自身、他人的生命,也珍惜身邊動、植物的生命,從而與自然界生命和諧共生。
2.孕育好有利于生命成長的德育氛圍
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創設不同的教育環境而影響學生的生命成長的,因此學校要充分重視環境在學生成長中的潛移默化作用。如對學校校標,應精心設計,形成充滿文化內蘊的在無形之中激勵學生積極向上的教育載體。又如可在教室中添置適宜、適量的盆景花草、養育小蝌蚪等小動物,讓學生體會到與動植物共成長的興奮心情。室外墻上可懸掛張海迪、史鐵生等珍愛生命的事跡。周圍草地上可組織學生擬寫并添置“小草有生命,請腳下留情”等生命間親切溝通的話語。總之,要創設優美的讓生命自由成長的愉悅氛圍。
3.精心組織有利于生命成長的德育活動
(1)發揮學生自身在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德育的重點要由“教”轉向“學”,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德性是內在成長的需要,使學生體會生命不僅僅是服從,更是創新,創新更體現生命的本質;讓學生自己來選擇、體驗、踐行道德理念,使德育過程成為學生內在心靈覺醒的過程。(2)構建有利于生命成長的德育活動內容體系:正如企業產品的研發要充分關注顧客的需求一樣,德育內容的設定也要充分重視學生心靈成長的需要。因此,要尋找社會需要與學生成長需要的結合點,來構建有序列化的生命德育的內容體系。(3)開設適宜的生命教育的校本課程,使德育活動更具有學校的個性特色。
4.創設有利于學校、師生生命成長的綜合評價體系
評價是指揮棒,評價是生命化德育實施的保障。要積極嘗試構建有利于師生成長的多元的發展性綜合評價體系,當然,這塊工作是當今教育的難點,還有許多探索性的工作要做。
葉瀾教授曾經說過:“教育就其本真意義來說,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體現生命關懷的一種事業?!睂嵤┥逃?讓德育回歸生命的本性,讓孩子的生命之花昂揚綻放。
參考文獻:
1.馮建軍.生命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葉瀾.“新基礎教育論”——關于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6
3.劉慧.生命德育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孟繁華主編.賞識你的學生[M].???海南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義烏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