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孟易
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教學改革必然涉及兩個方面:教學理念的改變與教學策略的革新。本文結合自己教學實際談談對教學改革的理解。
一、讓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在傳統教學中教學溝通的形式是制度化了的形式:以教師為中心、以講臺為中心。教與學的關系不是教師與學生的平等關系,而是指導與被指導、命令與服從的關系,這種關系滲透著教師的權威,即在教學形態里教師是權威的代言人,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新《數學課程標準》提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現實的教學分析表明,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是交互主體性的伙伴關系,教學過程既不是單純的學生,也不是單純的教師。怎樣改進師生之間的關系以培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首先要注重同學生的交往。教學活動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都具有獨立人格價值,兩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師生關系是一種平等、理解、雙向的人與人的關系,這種關系的建立和表達的最基本的形式和途徑是交往。通過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其次在教學中要改進評價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提出:“對教學的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他們學習的過程;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與態度,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評價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是教師反思和改進教學的有力手段。
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
傳統的教學往往是一支粉筆和一張講臺,基本上是老師講,學生聽,很少有數學活動進行,而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活動中一方面能充分展示他們的才能;另一方面能促進學生與學生之間合作學習。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有效的數學教學應當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用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從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促進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學習,進一步在意志力、自信心、理性精神等情感與態度方面得到良好的發展。具體地說,在開展這一活動時,有以下幾個步驟:(1)學生觀察一個物體或一種現象,或者操作某些學具。(2)學生在研究所觀察的物體或現象的過程中進行思考,與同伴進行討論和交流,以彌補他們在單純的觀察和操作中的不足。(3)老師按一定的順序給學生們推薦活動,學生可從中作出選擇并實施這些活動,學生在選擇中有較強的自主性。(4)這一活動可以以課內外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學生每周至少花兩個小時進行同一主題的活動,并保證這些活動在整個學習進程中的持續性和穩定性。(5)孩子們每個人都記錄活動過程。學生通過這一活動逐漸學會操作,同時加強并鞏固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例如在北師大實驗教材《展開與折疊》一節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動手將學具中的平面圖形折疊成幾何體,然后觀察討論所折疊的圖形的形狀(柱體),學生回答問題踴躍,得出了以下幾種結論:上下兩個面是平面,上下兩個面互相平行,上下兩個多邊形的邊數相同,側面的個數同多邊形的邊數相同,側面都是長方形等等,他們所回答的問題都比較準確,同學之間能互相補充互相完善;然后再讓學生先想象將柱體展開會得到什么樣的圖形,再動手操作,同自己想象的結論進行比較,最后回想一下操作的過程。這樣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也是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的重要環節;最后讓學生總結直棱柱的概念及其展開圖。
教與學的方式的改變,要求教師不斷地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不再以知識形態來呈現,而是以行為的方式來呈現;不斷地更新觀念,不斷探索,以適應課程改革地需要。
作者單位:貴州省道真縣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