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蘭茹
小學語文學科在實施九年義務教育中占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地位。怎樣提高小語教學效率,有無新徑可循?帶著這個問題,我們進行了小語教材的研究,幾年來,我們共同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和教訓,大家一致認為以下這些方法是教學好新教材的關鍵。
一、看一看,激發興趣
人教版教材圖文并茂,生動有趣,在教學時只要我們能夠充分發揮教材中圖畫的作用,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爺爺和小樹》一課時,教師問:圖上畫的是一些什么呀?學生說,有老爺爺、有房屋、還有小樹。老師緊接著問:老爺爺是人,小樹是植物,他們有什么聯系呢?這一問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因此學生必須仔細讀課文后才知道。
二、聽一聽,整體感知
語文能力包括聽說讀寫。“聽”在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有經驗的老師在教學課文之前總是要范讀課文或播放課文錄音朗讀,讓學生有個整體印象。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小小的船》一課時,教師配樂范讀后,讓學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彎彎的月兒的形狀,這樣不但對課文有了整體印象,而且由書本知識拓展到生活知識。
三、問一問,調動思維
思維是智慧的結晶。作為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只有通過問才能激起他們思維的火花。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陽光》一課時,首先老師出示課件,接著老師問:陽光可以使萬物生機勃勃,同學們想象一下“假如沒有陽光,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假如沒有陽光,就分不清白天和黑夜了。有的說,假如沒有陽光,植物就不能生長,我們就沒有吃的,會餓死的等等,就這樣把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了。同時學生也就很快把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弄明白了。
四,讀一讀,深化感悟
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最大區別就在于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思考,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探索,在讀中感悟。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平平搭積木》一課的第四、五自然段時,老師要求學生反復自由朗讀課文的四、五自然段后問:你明白了什么?學生甲說,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間給沒有房子的人住。學生乙說,通過反復讀課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愛心。從學生的發言說明他們已經掌握了把看圖和讀文結合起來的讀書方法。同時也感悟出人文情懷的美德。
五、找一找,探索發現
要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他們的靈性,通過“找一找”這種方式,會使學生在不斷探索中發現新的問題。一年級的小學生他們的要比書本知識豐富,尤其是農村的孩子生活經驗更為豐富。如一位農村教師在教學“ai ei ui”一課中的“兒歌”時,教師讓學生說說植樹的全過程。一學生說,先要挖坑,再將樹苗放進坑里,接著培土,最后給樹澆水。另一位學生便對教材提出質疑,教材上說:“你栽樹,他培土,我去提水。”這句話有毛病。老師問:毛病在哪里?學生說,沒有挖坑怎么栽樹呀?老師說,有道理。你能把這個句子改一改嗎?這位學生顯得經驗老到地說,應該改成:你挖坑,他培土,我去提水,我們大家一起栽樹。現代的少年兒童,我們豈敢低估他們的智慧和能力。他這一改真的把書上的句子改得更合乎邏輯了。
六,編一編,不斷創新
“編”是一種創造。在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編一編會引發出他們的靈感。如一位教師在教學《菜園里》一課時,教師問:誰能把卷心菜的“心”這個字形象化地記住?一位有些頑皮的男孩子,手也不舉,往凳子上一站說,我知道,“心”有一個臥鉤,就像我媽炒黃豆用的鍋兒,炒著、炒著,一不小心就把鍋兒拉偏了,本來鍋兒里面有三顆黃豆,結果蹦出來了兩顆,鍋兒里面只剩下一顆啦!如果說給“心”字編個謎語的話,那就是偏鍋兒“炒黃豆”,蹦出兩顆,里面還剩一顆。多么生動形象啊!從偏鍋兒“炒黃豆”給我們的啟示:只要我們相信學生,就不怕他們不成功;只要我們尊重學生,就不怕他們不守紀;只要我們依靠學生,就不怕他們不創新。
七,畫一畫,優化整合
畫畫是孩子們的天性。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通過畫畫的方法,來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同時也是學科整合的具體體現。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四季》一課時,就讓學生先說一說,你最喜歡哪個季節,并說明其理由。然后要求學生把自己喜歡的季節用彩色筆畫出來。就這樣既深化理解了課文內容,同時也訓練了學生的繪畫技能,更是語文實踐的重要途徑。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我們用現代教育理論改革語文課堂教學,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收獲,新的成果。
作者單位:遼寧省阜新市細河區八一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