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榮
長期以來,后進生的轉化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教師,后進生的多少,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教育質量,而且會影響到人口素質,將來為社會帶來不安定的負面影響。防差、轉差則是在特定時限內減少“差生”,挽救青少年,維護學生的身心健康。怎樣防差、轉差,如何對學生進行自尊、自信、自重、自愛、自強的心理教育,這是當前每位教育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以下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勉:
一、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不僅可以滿足學生交往的需要,發展他們的安全感和友誼感,而且能培養同情心和合作精神。因此,它是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必要的環境因素。教師要重視學生的交往問題,鼓勵學生主動真誠地與人交往,尊重別人的人格、習慣、隱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使學生處于愛別人和被人愛的環境中。特別對于那些人緣不好的學生,要善于為他們在班集體中或周圍環境中創造信任和受歡迎的心理氣氛,吸引他們參加各種活動,增加他們與同學友好交往的機會,并堅決制止對其進行嘲笑、挖苦、諷刺的不良行為。同時要為他們尋找合格的場所,讓他們的才能、特長有表現和施展的機會,以利于增強其自信心。
師生關系也對學生心理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中學生一般都非常重視教師對他們情感態度,將其看作是一種評價。當其感受到教師喜愛、信任自己時,他們會認為這是對自己的肯定、重視,并由此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激發上進的力量和信心。
二、制定合理的要求,培養成功感
所謂合理的要求,是指與學生能力水平、實際情況相適應的要求。如果要求過低,會因缺乏挑戰意味而失去對學生的激勵作用;但要求過高,學生會因頻頻失敗而退卻,并會導致自卑消極的自我觀。研究表明。青少年所表現的很多心理問題都是學習方面的艱難和挫折經驗的間接后果。學習的失敗由此招致教師的譴責、家長的叱罵、同學的歧視,會給學生造成極大的精神壓力,使他們產生痛苦、沮喪、焦慮、無聊等多種消極情感,這種消極情感,迅速遷移擴散,使學生在生括和其他方面也失去信心和勇氣,造成各種適應不良癥。因此,教師要精心設計每一堂課,認真組織每一次測評,同時明確提出不同類型的學生應完成的任務和該達到的水平,使各類學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和滿足。有了這種體驗,學生就不會再為學習上的失敗而表現出情緒上的干擾,即建立了學習上的自信,又能使他們在與教師、家長、同學及他人的相互關系中,取得良好的適應。
三、激發求知欲,培養學習興趣
后進生之所以學習成績差,主要是因為缺乏對文化知識的追求,學習動因不足。對中學生來說,培養廣泛的興趣激發求知欲是取得良好成績、維持學習熱情的重要條件。當然,我們必須以認真學好中學各門基礎知識為前提。后進生只有對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才會產生求知欲,只有在強烈的求知欲下才會激發學習動機,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從而提高自信心,感受到“天生我才必有用”,克服自卑心理,才能成才,最起碼不會成為社會的包袱,爭取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
四、讓每個后進生沐浴教學輔導的陽光
轉變差生,使之進入優生行列,首先要從差生道德心靈上突破補救。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洛克的“白板說”把人出生時的心靈比作一張白紙,認為觀念和知識都是來自后天,并由此得出天賦的智力“人人平等”的結論,充分肯定教育的重大作用。差生在學習中,總是落后于其他同學,并常常受到家長、教師的冷遇和同學的白眼,于是便認為自己的智力、能力等與其他同學相差甚遠,自嘆“不是成才的料”,這種遇難示弱的心態是差生進步的最大障礙。他們不相信自己通過努力可以趕超其他同學,因此原本可以爆發的智慧火花也就漸漸熄滅了。
對差生來說應以“少則得”為原則,絕對不能急于求成,否則欲速則不達。應做到“以速求穩,穩中求快”。學習上消化不了所教內容,就應減輕分量,使他們力所能及;教法上要靈活多變,富有趣味,既要讓他們學到知識,又要感到興趣。課堂上,給他們更多的靈活運用的機會,使其基礎知識進一步鞏固,為提高學習成績創造條件。及時查漏補缺,夯實基礎,當他們遇到困難,遭到失敗時,要以一顆關懷的心,一雙幫助的手,去鼓勵其奮發上進,使其樹立信心,促使他們踏上成功之路。
幾年來的教學實踐證明,從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入手,使崇高的師愛如春風一樣灑在后進生的心扉上,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體現那些屬于閃光點的成功喜悅,從而樹立起自信心,燃起求知欲,這樣我們的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讓每一位學生沐浴在愛的陽光之中,健康成長”是我們老師永遠的追求。
作者單位:浙江省蒼南縣金鄉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