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杰
江澤民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養民族創新精神和培養創造性人才方面,肩負著特殊的使命。”作為教育工作者就應該以“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教研教改的主流。下面聯系近些年的教學實踐與對新《課標》的理解,談談看法。
一、轉變教育觀念,激進創新
1.教師應首先更新教學觀念,從傳統的應試教育中跳出來,具備明晰而深刻的創新教學理念。傳統的教育觀的基本特點是以知識的傳授為中心,過分強調了老師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線為主線,思維為核心”的教學思想,尊重學生的人格及創造精神,把教學的重心和立足點轉移到引導學生主動積極的“學”上來,引導學生想學、會學、善學。
2.變傳統的知識傳授過程為“探索和解決問題”序列的探究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所面對的都是些經過人類長期積淀和錘煉的間接經驗,讓學生快捷地懂得這些成果或者沿著一條“簡潔、順暢的道路”。重復推演一下當初科學發現的過程,無疑是一條高效提高學生知識水平的途徑。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有意識地創設一些對學生來說,需要開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問題情境,對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有意識地將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證明的規律納入待“探索和解決問題”的之中。將學生學習概念、規律的過程設計成對這些問題的“再發現”、“再解決”的創新思維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經歷了探索的彎路、岔路和糾偏過程后,受到創新思維方法的啟迪,從而增進創新技能。
二、創設參與環境,實踐創新
教師應為學生提供有利于創造的學習環境。教學環境應當為每個學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間,讓學生大膽的想象甚至可以異想天開。學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對學習內容自主選擇的自由,也是在課堂教學中實現創新教育的關鍵。
1.制造懸念,創設情境
制造懸念創設情境,是指在教學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激發濃厚的學習興趣,所采取的一種教學手段。它能使學生懷著積極的態度,滿腔熱情地投入探究過程。教學終了,學生獲得了知識,懸念得以解答,學得愉快、記得牢固。
例如,教學“能被3整除數的特征”時,課前談話提出問題:“同學們任意說出一個自然數,我都知道它是否能被3整除,你們相信嗎?”學生立刻雀躍起來,他們都主動請纓列舉數字,但很快被我準確地說出來了。有的同學不相信,就用筆算做出來驗證我的答案,結果都心悅誠服了。我立刻因勢利導地問:“你們想知道這其中的奧秘嗎?”學生很好奇。這種懸念的制造,令學生興趣大增,都急切地想了解原因,使學生帶著熾熱的追求進入了學習過程。
2.巧設疑問,創設情境
“學則需疑”,“懷疑”是學生發現問題、積極思考的有效動力。教師巧妙地引導學生,在新舊知識的聯系點上下工夫,克服學生對新課“望而生畏”的心理,引導學生運用有關舊知,去進行新知的探求。這樣的教學情境,能讓學生嘗到自己“摘蘋果”的甜頭,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高了,興趣濃了,思維也就活躍了。
教師要充分向學生展現學習過程,讓學生在設疑、激疑、質疑、釋疑中學習新知。
3.操作實踐,創設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和動手操作能力,是培養學生勞動技能素質的重要途徑。讓學生充分使用學具,在拼拼、折折、剪剪、畫畫、量量的操作中獲取知識。這種情境的創設,為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機會。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學生正是通過操作實驗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的結論。通過三次實驗,讓學生動手剪紙操作,分別在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中驗證,發現三個內角都能拼成一個平角,使學生確信無疑地得出結論。又如,在《實際測量》這一節中,有多處需要理論聯系實際的練習。在地面上測量距離,就需要學生去參與、去體會,步測和目測法只有在實踐中去運用,才能學得巧、學得好。
三、掌握參與時機,深化創新
時機掌握得好,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一堂課中,不僅在課的開始要通過情境設計,提示矛盾,導入新課。還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進行情境推進,使問題不斷深化,讓學生經常處在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矛盾之中。要創造好參與時機,多方設計,步步引導,讓學生始終處于熱烈的尋求知識奧秘的情境之中,切不可匆匆而過,過早結論。例如,我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時,就始終在課的全過程中,注意抓住參與時機,積極創設思維情境,圍繞“觀察——操作——歸納——驗證”的過程,使學生在參與中獲得新知。一開始,通過數方格的方法,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和長方形的面積相等。這個環節的參與,為研討公式做好了鋪墊。接著,通過操作演示,想辦法用割補法把平行四邊形變成已學過的長方形,學生興趣高漲,并積極思考: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后面積有沒有發生變化?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分別相當于原來平行四邊形的什么?這樣,學生在充分參與的情境中,發現并歸納出結論: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最后在驗證中進一步理解了公式,在練習中運用了公式。在探索中懂得結論的明確性,更加深刻認識到等底等高的平行四邊形面積相等的規律。
四、完善評價標準,激勵創新
傳統教學評價偏向以課本知識為唯一標準,往往要求十分細碎,偏重速度和熟練,很少鼓勵創造。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學生評價要鼓勵拔尖、鼓勵專長、鼓勵創見。教師在講評作業或試卷時,對有創新的學生要提出表揚,使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形成班風乃至校風,促進全體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事實證明,那些愛思考、愛創新、有個性、有想法,基礎知識扎實的孩子更容易成為社會的棟梁之才。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取得明顯成效的,它是一個系統過程,在教學中必須循序漸進,長期堅持,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取長補短。只有這樣才會取得預期的成果。
作者單位:河北省盧龍縣陳官屯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