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創新教育,而創新教育表現在課堂教學中就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在中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努力為學生創設活動情景,誘發學生的好奇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豐富學生的想象力,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創新 質疑 探索
21世紀呼喚創造性人才,如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造個性,發展其創造能力,已成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改進教學方法,變被動為主動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創設質疑情境,讓學生由過去的機械接受向主動探索發展,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創造個性。在課堂教學中,許多數學教師存在著包辦代替現象,不是讓“學生走向知識”,而是讓“知識走向學生”,老師唯恐自己講的不夠細、不夠深,可是恰恰是老師的辛勤,讓學生形成了不愛獨立思考的習慣。所以,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敢于放手,根據對學生的了解,要敢于對某些知識少講或不講,設計題組,讓學生通過分組討論、探索,把知識的獲取過程還給學生。教師的作用就是在學生探索中遇到了困難,給學生以幫助或方法指導。
因此,在學習和繼承傳統數學知識的同時,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擺脫傳統思維方式的羈絆,在前人經驗和智慧的基礎上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二、設情境,培養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傾向。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是要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創設問題情景,多給學生質疑的時間和空間,鼓勵學生大膽提問,并引導學生自己來質疑、解疑。讓學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實現創造想象,從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新課導入時,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景,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把學生帶入問題的情景中,使學生產生求知的需要而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為學生創新意識的萌發提供可能。
三、建立新型的師生角色互換,培養創新意識
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設寬松氛圍、營造創造性思維的環境。首先,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知識,發揮創
造性,必須克服那些課堂上老師是主角,少數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聽眾的舊教學模式。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與教師一起參與教和學,做學習的主人,形成一種寬松和諧的教育環境。只有在這種氛圍中,學生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在班集體中,取長補短。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搞好合作教學,使教師、學生的角色,處于隨時互換的動態變化中。
創新意識的培養主要是通過創新學習這種活動來實現的,而學習的主體是學生。一題多解是培養學生橫向發散思維的一種方式,是訓練學生拓寬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開拓學生創造性思維的主要途徑。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最易出現一題多解的精彩局面,由于同學間的相互啟發,思維由集中而發散,由發散而集中。通過學生積極努力的探索,而產生“新的結果”。就是說,學生的創新意識是在學生對新知識的主動探索中產生,并在學生主動探索中不斷加以完善的。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把學生推上學習的主體地位。但教師的激發作用、啟迪作用、組織作用和熏陶作用則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前提。
四、在課堂教學中強化自我
課堂教學創設情境很重要,但情境不是誰都能創設好的,情源于知,這就需要我們教師要注意平時多積累素材。另外課改下教師的引導作用很重要,而且要激發學生的興趣,這就要求教師不但要勤奮學習,提高把握教材的能力,還要博采眾長,廣泛涉獵,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水平,才能導學有方,滿堂生輝。所以,教師應不斷學習,提高素質,以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做一位優秀的教師。
五、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
有研究認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種比知識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學生的想象力越豐富,對知識的理解就越有創見。因此,我們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間,挖掘發展想象力的因素,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由單一思維向多向思維發展。1.合理滿足學生好勝的心理,培養創新的興趣。學生都有強烈的好勝心理,如果在學習中屢屢失敗,會對從事的學習失去信心。教師創造合適的機會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對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是有必要的。2.利用數學生活中實際問題如股市、基金、利息、打折來培養學生的興趣。3.加強數學能力的培養,形成創新技能。設計開放性習題,進行思維發散。開放性習題,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條件不完備,能引起學生思維發散。發散思維是創造性思維的主要成分。訓練思維發散,給學生以創新的機會,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數學能力是表現在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上的個性心理特征。其中數學技能在解題中體現為三個階段:探索階段——觀察、試驗、想象;實施階段——推理、運算、表述;總結階段——抽象、概括、推廣。因此,在解題教學中,交給學生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同時,進行有意識的強化訓練:自學例題、圖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數學符號、溫故知新、歸類鑒別等,于過程中形成創新技能。
六、數學教學呼喚創新教育
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較適宜的“氣候”和“土壤”。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實現“教”向“學”的過渡,營造適宜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活躍的課堂氣氛,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的教學環境。
總而言之,從傳統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是勢在必行,而它又是關系全社會 的系統工程,一個綜合性的工程。因此,我們一定要將影響素質教育發展進程的諸多因素協調一致,加大改革、調整的力度,減少滯后因素給改革帶來的不利條件,使素質教育事業蓬勃發展,早日實現中共中央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所提出的戰略構想。
參考文獻:
1.范玉英.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縣第一中學
2.陳時見.課外的探索必須回歸課堂,西南大學副校長
3.路甬祥.更新教育思想觀念,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作者簡介:韓伯英,女,廊坊市第六中學,中學一級教師,畢業于河北師范大學,2000年6月發表論文《談談后進生的轉化》,在中華教育教學優秀論文評獎活動中獲國家級“一等獎”,2003年論文《如何提高數學課四十五分鐘效率》獲河北省目標研討會論文評比“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