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浩武
學生自學能力,就是不需要老師的講解,而獨立地學習新知識的能力。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僅能夠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而且能鍛煉學生獨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走向社會,具有良好的獨立工作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那么,怎樣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呢?筆者根據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認為可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培養
第一,在課前預習中培養
課前預習,就是在教師講課前,學生預習老師將要講授的課堂內容。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學的過程。預習的方法和效果,便是學生自學水平的測評。故應把預習,視為教學的“前奏”。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就應提倡課前預習。學生學習新知識,好像走從沒走過的路,預習就是尋找學習的路標,尋找聽課的方向。這時,教師可作為“引路者”,對學生預習進行指導和提出要求,對學生預習要堅持不懈,因為課前預習中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的,具有長期性。而對學生來說,預習的習慣一開始卻是比較欠缺的。為解決兩者的矛盾性,本人首先狠抓學生預習習慣的形成。由于學生的行為還缺少內在的動力,預習習慣的養成需要老師約束力的督促。因此,在預習習慣的養成階段,本人以“提綱式”的問題在黑板上出示,以便幫助學生對照問題,找出預習的內容,或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學生,做到預習的任務明確具體。從而使學生在教師長期硬性規定中不知不覺地形成了預習的習慣。而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從一開始只停留在對課文內容瀏覽一遍的基礎上,隨著經驗的積累,學習的深入,課堂聽課的啟發,自學能力也逐步提高。有些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已經能抓住教材的重點,把握教材的核心,突破教材的難點了。課前預習,既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收到“一石二鳥”之效。
第二,在課堂授課中培養
在看待課堂教學上,往往存在這樣一個誤區:認為教師作為知識傳播者,課堂上應該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并且講得越詳細越好。其實不然,教學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不是取決于教師“教”得怎樣,而是取決于學生“學”得如何,取決于他們學習是否得法。美國曾對科學家或有成就的人做過調查,結果表明:在學校里所獲得的知識只能占他個人所獲知識的20%~30%,75%~80%的知識是通過自學得來的。所以,我們要培養的學生應是會學習的人。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把如何指導學生學會學習,貫穿在教學的始終,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在這方面,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得好:“教師的指導作用,蓋在于善于引導啟迪,使學生自奮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師滔滔講說,學生默默聆受”。鑒此,本人在學習“嘗試教學法”的基礎上,結合所教學生的思想和水平,認為課堂教學結構由讀、問、議、講、練(評)創有機組成,靈活組合。其中“讀”為基礎,“問”是紐帶,“議”為核心,“講”是提高,“練”是重點,“創”是見解。而作為基礎的“讀”,便是指導學生閱讀自學課本內容,從中觀察、思考。這是教學的良好開端,也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所在。它體現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是學生發揮主體作用的良性循環的保證。依據此教學結構,本人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多給學生自學的機會。如在對課本例題的教學中,鑒于課本已有例題分析、已知、求、解、答等計算過程已說得明明白白,本人就不再“照本宣科”地羅列一遍,而是讓學生在有限的幾分鐘內將“例題”進行自學,然后做與例題類型相同或稍有變化的習題,叫一個水平中下的學生上黑板演算,并要其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最后,再組織引導全班討論,更正,歸納總結。這樣做,教師既可以從獲取信息反饋中,檢驗學生的自學能力及對知識的接受程度,又能讓學生先學后講,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探索、掌握知識。使學生能夠親身去感受學會如何學習的方法,從而不斷提高自學能力。
第三,在實驗中培養
實驗是物理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際的重要結合點,也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的教學熱點。物理實驗分為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兩類。教師演示實驗的教法通常有兩種:
(1)示范型演示:即學生動手做實驗前,教師為引導學生做好實驗而做的演示或教師在授課中,為了引出新概念,新定律而做的實驗。其好處是能讓學生一聽就清楚,一看就明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2)是邊教邊實驗:即教師在教學中,一邊講解新課,一邊要求學生隨教師做相關的實驗步驟。這種實驗方式通過師生的雙邊活動來建立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這兩種教法雖然都有優點,但從某一角度來看,卻是扼殺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因為在課堂時間分配上,實驗時間往往比較短,加以老師傳授理論思維的局限,容不得學生多思多想,學生往往只是機械地照搬實驗步驟,亦步亦趨地跟著教師的思維走。故此,教師演示實驗中,為了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可以先讓學生看書,然后再叫一個或幾個學生輪流上講臺進行實驗演示。其他同學觀察后,再進行評議,教師做補充和修正,或者教師故意做錯某個操作步驟或者顛倒實驗步驟,讓學生看書后指出錯誤之處及正確方法。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思維能力,效果也好得多。另外,學生實驗,一般模式可以是讓學生自己看書,自己摸索,組裝儀器進行實驗,教師巡回檢查,回答提問,啟發學生思維。但是,一味地采取同樣的教學模式,學生將會感到厭倦,影響自學能力的提高。這時,如能根據學生心理發育的特點,綜合選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適當、適時地變換一些教學形式,學生就會感到新鮮有趣,很快進入教學情境中。如在初二學生做“用溫度計測水的溫度”時,有估計燙、熱、不冷不熱的水溫的內容。本人為了打破沉悶的實驗氣氛,在同組學生之中展開“看誰估計得最準確”的比賽活動。瞬時,學生的情緒活躍起來了。同時,學生們為了尋求得到一個公正、公平的“裁決”方法,紛紛在實驗前認認真真地看書,再在實驗中,根據自己對實驗內容的領悟,進行爭論,相互糾正各自對溫度計使用方法認識上的偏差,在愉快的氣氛中自學了課本的內容。
總之,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必須建立在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學習規律的滲透和學法的點化,其教學理念則還是葉圣陶的話:“教是為了達到用不著教,講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教要向不教轉化,講要向不講轉化”。
作者單位:廣西靈山縣沙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