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懷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教師應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上注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認真去研究、敏銳地捕捉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的手段和方法。如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更喜歡上語文課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著手:
一、語文老師要更新教學思想。新課標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新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語文老師必須改變長期以來片面強調語文工具性的陳舊看法,在教學中真正做到既打好語文學習的基礎,又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既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使學生逐步掌握語文工具,又要讓學生受到文化、文學、思想、情感的熏陶。我們要改變以往只重考試、只求成績的思想,充分引導學生去感受語文課本中每一篇文章的美,自主地學習,從而更加喜歡上語文課。
二、激發(fā)語文學習的興趣,不是語文教學追求的最終目標,它可以成為一種教學要求,但也不是要求的唯一或全部。從語文教學的功能來說除了思想品德的陶冶、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外,最直接的責任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的語文能力。因此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的手段必須與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要求相一致,至少要有助于語文能力的增強。具體地說語文學習的“激趣”應該有明確的目標指向,要通過激趣把學生引向對于語文學科知識技能要求的總體把握,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解決激趣導向問題,要努力用高昂的學習興趣去推動思維的深入和發(fā)散。要以趣導學,以趣設疑,以趣促思。
三、通過激發(fā)學生對教材的興趣,使學生更喜歡上語文課。我們可以在平時向學生推薦一些好的文學作品,如《少年維特之煩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西游記》《水滸傳》等等。讓我們的學生接受文學的熏陶,同時告訴學生要讀懂這些作品,甚至要寫出像他們一樣偉大的作品,就必須好好學好手頭的這本語文書,從中獲得更多的語文知識。適當?shù)臅r候還可以安排一些語文知識競賽,讓學生在游戲中得到知識,以此促進學生對語文課的學習興趣,更喜歡上語文課。
四、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使他們更喜歡上語文課。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語文老師,我們應圍繞學生的“學”來確定老師的“教”,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我們應盡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氛圍,在教學中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一種愉悅的課堂環(huán)境。
(1)以生活促學習。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生活情趣來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投入到課堂學習中來。如在上《吾家有女初長成》時,我一進教室就對學生說:“老師今天有一件事情想要請代價幫忙,我七歲的女兒今年開始學琴,可近來不大想學,我該怎么做呢?”學生一聽就議論開了,七嘴八舌地給我出主意,而我順勢引導,引出《吾家有女初長成》一文。學生學得就更認真了,思維活躍了,求知欲更強了。
(2)鼓勵、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現(xiàn)代教育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傳統(tǒng)教育中教師處于學生之上,其思想統(tǒng)治束縛著學生的思想。其結果就是老師在上面認真地講,學生在下面認真地學,而真正運用起來就不一定有效果了。新時代要求我們的學生要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要有懷疑批判的精神。所以要求我們的老師在課堂上不再君臨一切,學生也不再是學習的容器,他們相互啟發(fā),既是師生,更是朋友。另外在教學中要多讓學生談自己的感受,說自己的想法。在回答問題時,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應該給予肯定和表揚,鼓勵學生敢想敢做,讓他們積極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更喜歡上語文課。
五、我們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讓他們更有信心學好語文。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出版的《學會生存》一書指出:未來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這句話啟迪我們,教師應以“教會學生學會學習”為目的,學生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才會成為課堂的參與者,才會有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讓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之后也能讓他們終身受益。
因此,我們語文老師首先在備課時要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不同的學習目標。激發(fā)語文學習興趣的途徑和方法還可以有許多,隨著多媒體技術愈來愈廣泛地進入語文教學課堂,形象、生動、變化萬千的畫面,美妙悅耳、動聽的音樂,聲情并茂、入耳動聽的誦讀,都在觸發(fā)著學習的興趣,開啟著靈感之窗。
總之,只要每個語文老師敢于去實踐,用成功的實踐來增加改革的勇氣,大膽地突破傳統(tǒng)語文教學的弊端,開創(chuàng)語文教學的新格局,確立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明確教學思想,改革課堂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我們的學生一定會喜歡上語文課。
作者單位:廊坊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