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澤霞
教師閱讀是一個從浪漫到精確再到綜合的發展過程。回顧我童年時期的閱讀,由于書籍的極度缺乏,那時根本談不上閱讀,僅僅只是因為對于少得可憐的書籍的接觸,幼小的我初嘗了閱讀的趣味,有過沉浸在文字所編織的虛擬世界的快意體驗。浪漫階段的閱讀是從師范時期才真正開始,但極為短暫。那時對于《平凡的世界》《簡愛》等書籍的偏愛,一定程度上使之成為了我的根本書籍,奠定并強化了我的精神氣質——敏感、自卑、自尊、自強。
參加工作后相當長一段時間里,我的閱讀都處在自發狀態。碰上了就讀,沒碰上也沒覺得有多少遺憾。在這種狀況下,根本就談不上閱讀。即使讀,也都是為了拿文憑而讀。我那時參加了全國高等教育英語專業自學考試,通過約六年的努力,拿到了大學??啤⒈究莆膽{,還獲得了學士學位。為文憑而讀,也并非一無是處。現在回顧那段讀書時光,雖說本質上是功利,但也算純粹,一種基于上進的純粹。
漫長的自學考試,磨礪了我的意志,鍛煉了我的自學能力,但為60分而讀的心理,終不是真正讀書的心態,且不求甚解但求通過的即學即用與投機心理,最終會敗壞讀書的口味。
真正意識到自己閱讀的貧乏應源于教育碩士的學習。那時我正處在職業生活的深度倦怠期,我不斷思考自己應何去何從,一邊考著各種各樣的證件,一邊參加各級公務員考試,甚至報考研究生。經歷了大約一兩年時間的折騰,我抱著好玩的心態參加了湖南師范大學的教育碩士入學考試,結果很輕松地考取了。教育碩士的學習真正改變了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我開始意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淺陋。
那個時候我開始比較頻繁地買書,買老師推薦的書,多為教育書籍。一方面是為了論文寫作,講究現學現用;一方面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讓自己能從理論的層面面對現實中種種教育問題。教育碩士畢業后,我仍然延續著買書和讀書的習慣,我感覺到這時的閱讀不再是消遣,而成為一種需要。
那段時間我瘋狂地讀一些教育隨筆,比如劉鐵芳老師的《守望教育》、肖川老師的《教育的理想與信念》《教育的智慧與真情》,張文質老師的《教育的十字路口》、吳非老師的《不跪著教書》……這些教育隨筆給我的觸動很大,特別是劉老師的《守望教育》,后來劉老師的每一本書我都有收藏,并細細讀過。而教育理論書籍我則讀得較少,為了做論文,讀過陳向明老師的《在行動中學做質的研究》和《質的研究方法和社會科學研究》,僅僅是讀過而已,絕對談不上以研究的姿態去讀。還讀過一些名師的書,比如薛瑞萍?,F在細細想來,雖然那段時間的閱讀是積極主動的、自為的,但除了做論文,仍然沒有明確的閱讀目的。只知道自己不足,只知道自己需要,但究竟需要什么,要補什么,我內心是沒有多少底的。我只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就是在紛繁復雜的現實面前,作為小學教師,環境的局限容易使自己變得偏執和狹隘,我需要在閱讀中使自己的心胸開闊一些,眼界寬廣一些。在享受他人思考成果的同時,感受他者的思想和智慧,以給自己精神上的引領和激勵。
那時我還頻繁上網。我建立了個人的教育博客,從新思考成長博客,到1+1家庭教育網到新浪博客,我一直堅持記錄自己的所思所行。有相當長一段時間,在享受著網絡交流的樂趣的同時,我努力使閱讀和思考成為教育生活的主旋律,成為自我教育實踐的理論來源。
隨著閱讀的慢慢展開,我逐漸沉醉于這些專家學者們對于教育的沉醉,感動于他們對于教育的感動,更惶惑于自己的后知后覺。網絡的涉足更加讓我感到一種緊迫感。在建立個人教育博客后,隨著網絡交流的不斷拓展與深入,我更加感到自己落下的功課太多太多。
就一個人的發展而言,本該由青少年時期打下的閱讀基礎對于我來說簡直是一片荒蕪,過去的已經無法追回,目前之計,只有盡快補課。于是,我全方位開始自己的閱讀“啟蒙”:書本閱讀與網絡閱讀相結合,教育書籍的閱讀與文、史、哲類的書籍相結合,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我的閱讀視野逐漸有所擴大——教育書籍方面,從國內名家轉向國外的一些教育名著,印象深刻的是馬克斯·范梅南的《教學機智》、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還有盧梭的《愛彌爾》。另外還讀了一些哲學啟蒙書籍,如葉秀山、劉小楓、周國平等人的書。還看了一遍柏拉圖的《理想國》,一點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讀得有些艱澀,頗感新鮮與意味深長,不過也是浮光掠影。這段時間還涉足了一些西方小說,主要是托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卡拉馬佐夫兄弟》,看完后一度迷戀陀氏,還找尋了國內國外相關的陀氏評注來結合著讀,但終因陀氏的思想氣質太沉郁,恐自己內心不夠強大而作罷。印象深刻的小說還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因其悲劇的主題而迷上了希臘悲劇,看了羅念生編譯的埃斯庫羅斯、索??死账贡瘎∵x,一大厚本,覺得頗有意思,不過也是囫圇吞棗,并沒有深入研究。讀大部頭之余還讀了很多閑散的書籍,多是教育之外的,譬如身心靈方面的書籍,如克里希那穆提的相關書籍。心理學方面印象深刻的是羅杰斯的《人格形成論》,以及派克·斯考特,但對于后者,《少有人走的路》卻沒有之前看過的他的《邪惡人性》印象深刻。
拿到教育碩士學位后,我為自己重新規劃了新的發展方向——考博,將來做一名教育研究者。我一心一意準備朝新的目標努力,然而,考博之路,遠遠不是我想象的那樣簡單。在經歷了無數次的反復、猶豫、徘徊,和一連串的打擊、失望、無奈之后,我只得痛苦地宣告暫時放棄。
回首這3年來的閱讀,從一般的教育理論書籍到一些名家的教育隨筆,從以前從未涉足的哲學啟蒙書籍到某些經典的文學作品補課式的閱讀,還有一些隨性隨意性的“偶遇式”閱讀,和一些探究身心靈的“心靈雞湯”式的閱讀,拉拉雜雜,不一而足。閱讀的樂趣總是在的,可是,由于自己對于閱讀的目的并沒有清醒充分的認識(即到底是為了考博而讀,還是為了提高自己專業發展水平而讀,還是有其他的原因),我的讀書目標始終游移不定?;蛘哒f自己從內心里希望能夠進行主題聚焦式的集中性、精細性閱讀,卻因對自己認識不足,而導致外在的目標無法與自身的實際結合起來。又或者說,當對自己的認識模糊不清時,便容易受外在的因素而左右,這些外在的因素,比如對他人的過度崇拜而樹立起來的外在的威權,以及對自我的忽視,還比如流俗與偏見的影響等。我終于發現,閱讀的過程,不僅僅是享受閱讀樂趣的過程,還是通過一本本書籍,通過書籍與生命的相互映照而認識自我、找尋自我的過程。
回到原點,我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些古老的問題:自我存在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在經歷了一次次失敗之后,我不得不捫心自問:你是否真的愛教育,是否真愛教師這門職業?你內心涌動的理想主義激情之火是否還在?如果回答皆是肯定,那么就不應該輕易地被現實所擊倒!
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行事的思維方式。我是不是一個信念不堅,遇到困難就轉彎的人?回首來時路,參加工作的頭兩年,由于身體原因而不滿學校工作安排,我自愿調入另一所相對偏遠的學校,雖然擔任行政,但一切從零開始,而且行政工作對自己的教師專業發展并無多少實質幫助。擔任行政工作8年后,由于一心想回到純粹的教師專業位置,適逢領導更換,我一時沖動,竟主動辭掉職務,調往一所平臺極低的學校任教英語。然而教英語也并非全心投入,我甚至是為了不當班主任而教英語(當班主任我便沒有時間讀書),對英語談不上熱愛,原來自學考試時所掌握的一些基本的東西也所剩無幾。我一度在教英語與教語文之間猶豫徘徊,似乎選擇教英語是迫于現實的無奈。試想,一個不熱愛自己所教學科的老師,如何能夠讓學生熱愛本學科的學習?拿到學位后,我又一心想考博。那幾年里,我一邊教學,帶著不滿現今英語教育的不良情緒,批判多于建設;一邊準備自己的考試,奔波在無限向往的大學校園與自己學校的小小一隅之間;一邊在日漸變態的應試教育壓榨中痛苦地戴著鐐銬跳舞,受盡內心的掙扎與折磨,身體垮了,意志卻摧不垮,總覺得希望就在前方。沒想到,到頭來卻終究兩頭空,專業發展無進展,學業無所成。打擊是巨大的。但不管怎樣,我依然沒有停止前行的腳步。
在閱讀“新教育綜合課程之閱讀地圖”的授課記錄中,我注意到魏智淵老師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專業閱讀的最終目的,不是使所有教師都千人一面,恰恰是在理想閱讀地圖的燭照之下,讓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生命潛力得到盡可能的發揮。”回到之前的問題,我想成為怎樣的自己?結合自己的職業處境,我想,這些看似宏大的形而上的問題其實完全可以融入職業生活中的一部分,化為具體而細微的自問:我將怎樣增加學科的本體知識、增強自身對于英語學科的理解,從而精進自己的教學?我將如何通過自身的努力,致力于這一系列目標的實現,從而真正彰顯自身?
如此,由閱讀入手,我打算從兩大方面來實現我的閱讀計劃。一是本體性知識的閱讀,我將重拾原來英語自學考試的相關書籍,努力從聽、說、讀、寫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語技能。同時,更多地關注英語語言、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為自己的教學汲取盡可能多的智力支持與理論基礎。二是沿襲以往的興趣習慣,依然不放松專業性與人文類書籍的閱讀,這一方面需要改進的是自己的閱讀方法與習慣,以前多為感性式閱讀,所作的讀書筆記也多為感悟式的,現在必須要求自己以知性閱讀的方式,去努力穿越一本本根本書籍。
還有一個涉及到閱讀方法與習慣的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思維方式的散漫、隨意與三心二意。雖說近幾年來,讀書不謂不刻苦,但多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缺乏集中性閱讀,就是一本書的閱讀,也是囫圇吞棗,對閱讀快感的追求蓋過了知性的咀嚼式的閱讀。在無以計數的好書面前,我總像那個掰玉米的貪心的猴子,不斷丟,不斷揀,最終抓在手里的卻所剩無幾。反觀自照,不是沒有過知性閱讀的體驗,卻極為短暫。在懶惰和不堅定的意志面前,誘惑與懷疑總會不時侵入,讓知性閱讀成為奢望。我想起干國祥老師曾經告誡過的——
但是,我想提醒您,這條路走起來并不容易——
您可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疲于應付教育教學工作,難得深入地沉潛于一本書之中;您可能會發現要讀懂一本書突然變得困難,就像要攀登一座座山峰,讓人沮喪;您甚至可能會陷入迷茫、逃避以及自我辯護之中,感覺到越來越難以堅持……
從某種意義上,這些都是“必要的困難”,我們必須穿越這樣的困難,才能真正地形成良好的知識結構以及知性閱讀方式,同樣重要的是,我們將有可能逐漸形成一種卓越的生活方式。因為這樣的學習,將逼迫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以及時間安排。
是的,穿越,困難需要穿越,閱讀需要穿越,生命中那些難以突破的“坎”需要穿越,在挑戰與穿越之間,生命的意義才得以彰顯。
期待穿越這個山頭,在另一個轉折點重新出發。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