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仲軍 姬 瑩
[摘要]中國動畫以其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成為世界動畫藝術史中的經典。這些經典動畫形式中無疑蘊涵了極豐富的社會文化內容。運用概念分析及經典形式解析的方法,試從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動畫發展的影響入手,分析其中形成影響的可能,進一步辨析中國動畫的本土性特征,以期申明中國動畫的發展動力及歷史走向,為當前文化背景下的中國動畫的發展尋找理論支持。
[關鍵詞]本土性;惟一性;圖像模式;文化資源
本土性是個含義單純而又界定模糊的概念。在一般意義上它的具體指向即民族性。在本文中之所以用本土性而不用民族性來論述中國動畫,只因為“本土性”比“民族性”來得更加廣泛和原始一些。同時,就本文論述的內容來看,采用這個說法似乎更為妥貼。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個極抽象的概念,它所涵蓋的范圍極其廣漠。在一定的條件下,它是有所指的東西,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它又是無所指而又無所不指的。比方說:當提及中國傳統文化時,人們總不期然地聯系或說到儒、道、釋等文化概念,這些無疑都是傳統文化的范疇。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又不僅僅指這些東西,充其量,這些也只能算是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之一角,并且,即使是這一個角,其顯露在表面的狀況也和隱藏于內的容納可能大相徑庭。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句大白話里隱顯了另外一層意義即一方水土滋養了一方文化。誕生于中華大地上的中國本土文化,盡管隨著時間及空間的物質運動有所變化,但這變化不管如何劇烈或豐富,其本質的元典精神并不隨之有所變化,而且也不可能隨之有所變化。所以,從這一意義上講: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對本土原生文化的歷史的文化闡釋。并且,這些歷史時空的文化闡釋也不可避免地具有本土特質。因此,從這一角度出發,用本土性這個相對模糊的概念來闡釋中國傳統文化的某些外在的表現——中國動畫是合乎情理的。
一、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動畫民族風格的根本成因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一個概念:(雖然概念總是模糊的東西,但總還是有一個大體的范疇)即什么才算是“中國動畫”。
動畫的發展已有百余年歷史,時至今日,動畫已是一種世界性的視覺敘事形式。在“動畫”前冠以“中國”必然是一種界定和區別:即界定這一動畫形式的范圍及區別于其他動畫形式的存在標志。
很顯然,對一個不存在的或將來也未必有的東西或事物冠名是沒有意義的。一般來說,只有當這個事物出現或即將出現且需要區別于其他的東西時,才需要這個名稱的。并且,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冠名才可能發生。這是一個平常的普通到使人很容易忽略的不太起眼的人文現象,但其中卻包含了一個并不太平常的道理——存在的意義只有在獨立獨特時才有意義。如果簡單回顧一下中國動畫的發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現象的存在。
在20世紀50年代中葉以前,中國就有動畫這一藝術形式,而且以一定的規模在發展著。但是,這時的動畫還不能稱之為“中國動畫”,充其量只能兌是中國人在做動畫,因為這一時期的動畫創作及作品有明顯的模仿國外動畫的痕跡。可以說它是中國人的,也可以說是其他任何一個國家的東西。譬如在1956年時創作的動畫片《烏鴉為什么是黑的》,在國際動畫節上獲了大獎,中國動畫人理所當然地感到很高興,但評委們卻誤以為這是一部前蘇聯作品。”這真是一件令人尷尬的事情。當然,這個誤會帶給中國人的不僅僅是一個尷尬,或者說,它直接促使了“中國動畫”的誕生。在此后的20余年間,中國早期動畫人在“探索民族風格之路”的創作思想指導下,創作了一部又一部動畫史上的經典之作。在這一時期,大約有30余部動畫影片,榮獲了國際、國內100多項大獎,并以其獨特鮮明的民族藝術風格,使世界動畫史上有了一個新名稱——“中國動畫學派”。這個名稱無疑是一個肯定,同時,它也是一個界定、一個區別。
在界定“中國動畫”這個概念的過程中,中國動畫之所以為中國動畫的含義也逐步顯現出來,即中國動畫的民族風格的惟一性,這是中國動畫區別于其他國家的動畫的判斷依據,這也是中國動畫發展的歷史選擇。如果考察一下中國經典動畫的內容形式,然后再聯系中國動畫的發展史,對一個中國人或對一個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所了解的人來說,探討中國動畫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是一個看起來很不嚴肅的話題。這個情形有點像在討論“麻婆豆腐”與“川菜”的關系。但是,對一個從未接觸過或兒乎沒有接觸過中國菜的人來說,
“麻婆豆腐”無疑是神秘的,甚至連豆腐也是一個很奇特的東西,(據說宋時的朱熹一輩子不吃豆腐,就是因“格”不出豆腐的道理來)那就更不必說川菜或隱藏于其后的文化了。所以,探討這個問題的必要性還是有的。
二、中國傳統文化為中國動畫的發展提供了無限可能
人類文化是人類心靈和智慧的結晶;人類的一切藝術活動都是人類文化的范疇。這樣說大概是沒錯的,如果把這兩句話當做命題,即只要時間繼續。人類的性質不改變,則此命題或先驗的原則就不會被將來所推翻。
既然藝術是文化的組成部分,被文化所包圍,則說明文化的內容必包含藝術的內容。但藝術之所以為藝術,必有其特性。盡管如此,這一特性或特殊化依然是包容在文化范疇內的特殊。這一特殊的存在僅僅是區別于文化范圍內的其他文化形式,而且是建立在此文化的共性基礎之上的特性。故此,探討文化的諸般問題必然包容了藝術的諸般問題。在流傳至今的中華元典——《詩》《書》《禮》《易》《春秋》中,(《樂》失傳)《易》無疑是冠居群經之首,。雖然至今對《易》的研究還有爭辯或認識不清楚之處,但有一點是人所公認的:即其最根本的陰陽兩爻符號的形成本于中國古人對宇宙萬物直接觀察及其矛盾現象而得出的,象征著廣泛的互相對應對立的種種事物或現象。
在《易經》中明確而完整地提出了宇宙生成模式和人類文明發生模式,按照馮天瑜先生的解釋,則此“天道演運,萬物自然化成的觀念,也即是一種自然生機主義的宇宙觀。”這種宇宙觀又推及對人類起源和人類文化發生的說明,成為“天道”與“人文”彼此契合的宇宙——人生論,即所謂“循天道,尚人文”。
是故,《易經》所透露出的中國古人的宇宙觀及其方法論都是在對自然的俯仰觀察中反觀人的世界。其所以要“與天地準”“與天地相似”,就在于惟如此方可達到與自然之理“不違”的和諧境界,也即是中國“天人合一”思想精粹的形成基礎,即莊子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思想本質。中國的文化傳統經過大約五千年的消磨,依然是生生不息,這與中國傳統文化自始以來就以一種和諧相生的文化生態心理不無關聯。縱觀中國文化發展史,其中蘊涵的一個極重要且明顯的規律就是相爭相融且生生流轉地多線發展,而并非是文化承傳上的“人丁不旺”而導致的一脈單傳。這是世界文化傳承中的一個特殊現象。或者可以成為解釋中國文化傳統生生不息的原因之一。
在經歷了漫長時間的消磨、沖擊、淘洗、沉積后的
中國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了一種模糊的概念,說不清,摸不著,而又無處不在。對于每一個時代的后來人來說,它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長久以來,數以億計的人來挖掘這個資源以資己用。然而最終,勞其一生的文化探求最后又返歸這個文化并成為這資源的一部分,中國的文化傳承和衍生就是這么一個無窮無盡的漫長過程。且正是這“無法思量又可想象”(金岳霖語)的文化積存中必定蘊蓄了的莫大能量為包括中國動畫在內的藝術創造提供了無限的可能。
那么,剩下來的問題就是愿不愿采用和如何采用這個資源的問題了。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圖像模式表現即是中國動畫的本土特質
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國動畫創作和發展必然產生于自身豐厚的文化土壤,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傳統藝術在造型語言及形式因素等方面對中國動畫的影響的背后必然隱藏著一個民族所獨有的文化審美習慣,圖像造型藝術必定是根植于本土文化的深層意識之中的東西。狹義的圖像即是造型,人類按照美的規律來造型,所以造型是一個歷史的范疇,與人類社會的發展和文化息息相關。它是潛存于民族文化深層意象之中而又難以用語言表達的且最終通過人的智慧而創造出的圖像模式。對于中國動畫來說,這種獨特于世界其他動畫藝術的圖像模式正是源于本土文化的深層意象之中,同時,它也是生長于斯的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
中國早期動畫人經過近30年的摸索,終于找到了中國動畫存在和發展的門徑。中國傳統繪畫及民間藝術如水墨、工筆、壁畫、剪紙、皮影、泥塑等等富有鮮明民族造型風格的圖像模式為中國動畫的發展提供了種種可能。當然,這個可能并不代表藝術創造本身,尤其是動畫藝術更是一個繁復的綜合的創作過程。這時,中國的傳統戲曲、文學、詩歌、音樂等文化形式又為這一過程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素材。同時,其中更少不了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再次回顧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經典動畫,幾乎每一部影片都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本土文化的影響貫穿于這些動畫創作的始終。比方說特偉先生的《驕傲的將軍》。從影片一開始,就好像帶觀者步入梨園,濃郁的戲曲配樂讓國人可以閉目欣賞,對于國外的人來說,那簡直就是一種新鮮而獨特的刺激了。這部影片的造型明顯具有中國傳統壁畫的風格特點;同時,又借鑒了戲曲臉譜藝術的因素,形象古樸可愛,色彩濃重艷麗,聲畫和諧統一。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它都是中國的,不能是其他國家的。這種濃重的中國風格正是來自于中國的本土文化,不會是來自于其他任何一種文化。再比如說:形成于中國畫影響之下的中國水墨動畫,眾所周知,水墨畫是中國自唐代以來就確立的繪畫形式語言,經宋元至明清的發展,水墨畫幾乎成為中國畫的代名詞。當吸收了水墨元素的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成功問世,就引起了世界觀眾普遍的稱贊,甚至于在外國人的眼中,這種動畫本身就是不可思議的奇跡。時至今日,又有誰能否認這些經典動畫的中國本土文化特質呢?
中國經典動畫的本土特質即在于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物化表現,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歷史事實,回顧和思考中國動畫的發展的惟一啟示,即中國動畫的存在和發展永遠不可能脫離中國本土文化而存在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