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帥
[摘要]電視劇《劉老根》的熱播,給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參考和警示。新農村建設應以農民宜居為目標,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點,以突出地方特色為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為農民創造商標準、高質量的生活居住環境,保證農民分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提高生活質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賦予新的內涵、注入新的活力。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規劃
2002年在中央電視臺熱播的現代農村體裁電視劇《劉老根I》,以詼諧幽默的故事情節、深刻到位的人物表演、極富特色的地方語言、震撼人心的感情糾葛,講述了被二兒子取代支書職務的劉老根,在省城大兒子家中生活兩年后,帶著“歲數不大,還想干點事”的簡單想法,聯合大兒子的鄰居韓冰回到家鄉,利用天然旅游資源辦起鄉村度假村,帶領村民共同致富的創業過程,深受觀眾的喜愛和好評,在社會上刮起一陣強勁的東北風。該劇寓意深刻、令人深思、耐人尋味,在給人們以精神享受的同時,也給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參考和警示。
一、新農村建設應以農民宜居為目標
劇中城里人韓冰之所以敢冒風險到劉老根家鄉投資興建龍泉山莊度假村,城里游客之所以愿意到龍泉山莊游玩度假,原因之一,就在于劉老根家鄉那天然的資源、原始的生態、自然的環境,使韓冰看到了發展的希望,進而點燃了她投資的激情,激發了她投資的欲望;就在于劉老根家鄉那茂密的森林、綠色的植被、清澈的池塘、湛藍的天空、新鮮的空氣,給游客提供了一個有著秀麗的自然風光、宜人的田園景色而又寧靜的生活環境,使那些久居喧囂的城里人遠離了嘈雜的噪聲、混濁的空氣和擁擠的人群。令人心曠神怡、心情舒暢、神清氣爽、流連忘返,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一般,身心安寧地融入自然,盡情地享受鄉村的景色。現代社會,人的生命最寶貴,自然資源最珍貴,生態環境是最重要。保護資源、保護生態、保護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更是新農村建設的關鍵問題、重要環節和基本要求。為此,新農村建設應以適宜農民居住為首要目標,注重自然資源維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升鄉村環境質量,杜絕“開發性”破壞,避免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現象發生,為農民創造一個高標準、高質量的生活居住環境。
二、新農村建設應以完善基礎設施為重點
劇中有兩個情節令人心情沉重并值得深思。一是丁香得了肺炎后卻被縣城醫院醫生誤診為癌癥,二是大辣椒懷孕后卻要搭車到縣城去診斷。按說這兩個原本最簡單不過的診斷項目,在鄉鎮醫院就可以解決,根本用不著費盡周折地到市里和縣里去,但當今農村醫療衛生狀況卻又確確實實地滿足不了農民現代生活的實際需要。盡管劇情是虛構的,但卻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民基本生活條件落后的現狀。目前,包括電力電訊、道路交通、水利用水、文教衛生體育設施等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落后現象普遍存在。不能為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及農民生活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已經嚴重制約和影響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生活質量提高。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薄弱落后現狀,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農民生產生活質量的當務之急,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因此,新農村建設必須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農村生活城市化、農民生活市民化為目標,在政府規劃的統一指導下,加大對農村交通通訊、水電、排水建設、生活垃圾處理等生產生活基礎設施改建力度;加快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鄉村醫療、衛生、文化和教育水平;改善農村公共衛生環境,以滿足農民交通、購物、通訊等消費需求,滿足農民供水、供電、供氣、就醫等基本生活需求,滿足農民子女上學、文體娛樂等精神需求,為推進農村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保證農民分享改革開放發展成果、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農民創造堅實的物質基礎,提供優越的外部條件。
三、新農村建設應以突出地方特色為原則
劇中龍泉山莊之所以游客不斷、生意紅火,原因之一,是山莊的小火炕、粘豆包、殺豬菜、二人轉、大秧歌、馬車觀光,這些原本“土得掉渣”卻又獨具地方特色的“歷史文物”吸引了城里人和外鄉人,使他們能夠親身體驗到東北鄉村農家人的生活,了解到東北農村發展的歷史,領略到東北鄉村的風土人情。我國農業歷史悠久,農耕文化和民俗文化豐富多彩,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較高的文化品位。突出地方特色、保護傳統文化、發展現代農業,是新農村建設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發展目標。要按照開發和保護相結合、傳承和發展相結合的基本原則,依據民俗文化型、自然生態型、農業觀光型、休閑度假型的目標定位,本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整體規劃的指導思想,適應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歷史文化要求,做好村莊發展規劃,保護挖掘人文資源,建設好民俗村、古村落、民族村、古民居;弘揚好鄉村獨特的民俗風情、傳統工藝、文物古跡、節慶文化、民間文藝和農耕文化,保護好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古村落房屋、園林、牌坊、祠堂、書院、古橋、古井、古樹、古堡、古道、古廟;傳承好少數民族風情、民族習俗、民族文化、民族建筑、民族生產活動,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賦予新的內涵,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