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樺 劉 迅
摘要《武林大會》的成功,對此類電視節目的制作和傳播具有可資借鑒的重要意義。本文結合這一個案,從真實、原創和民族特色三個方面對其成功之道作了初步探討,以期對我國的體育節目制作及傳播提供有價值的啟示。
關鍵詞真實,原創,民族特色
康龍“武林大會”自2007年3月6日首播以來,受到業界和電視觀眾的廣泛關注與一致好評。它不僅為中國武術和武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平臺,更為弘揚中華武術和發掘民間武術文化發揮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據權威調查機構央視索福瑞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康龍“武林大會”自開播3個月,即成為CCTV-5晚間22點20分后時間段的收視“擂主”。從2007年7月22日登陸央視旗艦頻道CCTV-1后,創下1.49%的高收視率,超過了同時段NBA常規賽事節目的2.5倍,并穩居CCTV-5體育頻道收視排名的前列。2007年7月31日播出的太乙五行拳第二期,收視率達到0.68%,再創央視5套收視率新高。其開播5個月即贏得贊助商、韓國及歐美等國外電視媒體的高度關注,這在中國電視界還是第一次。2007年12月6日,中視體育推廣有限公司和韓國易視普樂公司正式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易視普樂公司將對包括“武林大會”在內的中視體育擁有的賽事在韓國進行招商和推廣。這次合作標志著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本土賽事第一次跨出國門,同時,在中國本土體育賽事的推廣和傳播史上亦屬首次。筆者以為,《武林大會》之所以獲得如此成功,至少有以下三點給我們以重要的啟示。
一、真實之“武”
《武林大會》取得如此輝煌成績的原因之一在于其整個節目的所有環節都是真實可信的,除了真實的武打對抗、真實的電視直播,還有選手真實的武術生活,這一系列的真實不僅使觀眾被選手的武技所折服,而且為選手的武術生活感到驚嘆。從內容的真實直至細節的真實,這更正是節目策劃制作人牢牢吸引廣大觀眾目光的手段和技巧。
1、武術的真實:身體與身體的赤膊較量
真人秀的魅力已經讓觀眾驚奇不已,而《武林大會》中拳頭與拳頭、身體與身體的赤膊較量帶給人們的刺激就更勝一籌。《武林大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檔強調“原汁原味、真打實斗”的武術體育競技類節目,其自開播以來就以“無拳套、無演繹”為理念,著力使廣大觀眾能直觀感受到真正的現代武林及現代武術的發展境況。《武林大會》中武術愛好者的每一個搏斗動作都是實打實的,是真正的近身“肉搏戰”。整個競賽過程對受眾而言具有很強的懸念感和吸引力,無論是每位選手的現場對決,還是他們所使用的武術技擊、技法和技巧等都講求真格和實效,每一場比武從開始、發展到結局都無一虛假的表演,同時又頗吊受眾的胃口,沒有人知道誰才能最終“笑傲江湖”。
盡管有不少觀眾認為節目中選手的對決沒有期待中的精彩,甚至他們的表現已經讓看慣了金庸筆下的飛檐走壁和古龍筆下的刀光劍影的觀眾多少有些失望,但是為了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武術文化,央視體育頻道仍然堅持以真實取信于觀眾的理念,大膽地挑戰由武俠片和武打片所過度神秘化的中國功夫表演模式,將真實的武打場面還原在觀眾面前,以期能夠以此激發國民對傳統武術文化的熱情和關注,從而促進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可以說,這檔節目真正讓中華武術從神龕上走向了民間,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群眾,充分展示出了真實的魅力。
2、電視的真實:畫面與聲音的現場傳播
《武林大會》是一檔武術競賽類電視娛樂節目,其內容除了具有武術技擊、技法和技巧的真實性外,還具有電視節目的特性——電視畫面和聲音的直接、現場傳播,從而增強了現場感和觀眾參與性。
《武林大會》中的比武真實可信,但由于其節目本身的娛樂性,便決定了節目在創作理念上不可能完全成為“紀錄電視節目”,而需要運用特定的制作技巧來增強節目的觀賞性。例如,節目的開始、結局鏡頭畫面的設計以及后期的剪輯都可能會打破腳本事先的設計,并在聲效、特技(包括蒙太奇手法)、包裝上下工夫,制造聲勢和節奏,尤其是用聲音與同期聲一起表達主題,升華意義。《武林大會》雖然不完全是“紀錄電視節目”,但其主要是運用蒙太奇手法和減速鏡頭將擂臺上真實的打斗場面采用多角度、多切換以及精彩片段慢鏡頭回放等手段,緊湊地、邏輯地將整個過程全方位、立體化地展現出來,然后,再配以節目主持人、節目評委、裁判和個別選手的現場聲以及現場觀眾的吶喊聲,一場武術盛宴就真實地呈現在了觀眾面前,并被傳播到了電視終端。
3、生活的真實:汗水與傷病的真實演繹
《武林大會》擂臺上的所有選手都不是武術行家,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甚至有華人華僑,他們在生活中都是平凡人,但是卻懷著一顆對武術的赤誠之心用汗水和傷病演繹著自己真實的故事。
《武林大會》的開辦給全國習武者和武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展示武藝的平臺。但吸引觀眾的不僅是選手在舞臺狀態下的精彩角逐,而他們在自然狀態下的真實生活也是觀眾關注的焦點。例如,在選手對決之前,節目都會插播有關兩位對決選手的基本情況介紹、各自在生活中習武的歷程以及他們對對手的看法等片花。在八極拳總決賽的賽場上,最有希望奪冠的河北年輕虎將劉彪因左手掌斜位骨折而無緣冠軍爭奪,滿懷遺憾地離開了賽場;山東特警周青因大腿經脈嚴重的受傷而被迫終止比賽。四強爭奪賽中,王森永不言敗的八極精神。習武者對武術的執著以及對開門八極拳的熱愛無不令觀眾感動。在《武林大會》的擂臺上,有很多像他們這樣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實力和行動追逐著夢想,用汗水演繹著他們對武術的真實熱愛,用傷病詮釋著他們對武術之道的獨特理解。
二、原創之“武”
21世紀初,中國體育電視節目才剛剛起步,鮮有傳統體育文化被搬上電視熒屏,原創性體育電視節目更是寥若晨星。但大型傳統體育賽事節目《武林大會》的創辦卻給了我們一個重大的驚喜、因為其策劃、包裝、推廣等都是完全自主原創的。它的創辦填補了當今中國電視沒有傳統武術節目和中國沒有傳統武術格斗比賽的兩項空白,開創了一個先河。
1、使命:傳媒人對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責任
電視節目策劃是一個傳播醞釀的過程,也是一個有關傳媒界和觀眾的傳播博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電視節目策劃既要滿足觀眾的需求,也要為市場留出足夠的空間。這就需要在觀眾和廣告商之間走鋼絲、玩平衡。‘”但對于《武林大會》的策劃者來說,除了上述兩個必要因素外,還有傳媒人對于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體育文化那份義不容辭的責任,《武林大會》出品人阮偉先生在訪談中講到:“可以設想一下,我們統計國家挖掘整理的130套武術功法,現在還有多少個拳種能拿出來展示?我現在不知道還有多少,能達到一半就算不錯了,再過50年可能一半都沒有,就全丟掉了,剩下的就是我們常說的花架子、表演武術。”
2、立規:利于拳種特點的展示
電視節目策劃的創新可以從內容入手。內容為“實”,
形式為“皮”,這是永恒的道理。《武林大會》出品人阮偉先生說:“在籌備階段,我們征求了許多傳統武術方面的專家和民間武術專家們的意見,包括傳媒界的一些意見,我們第一次把拳套去掉、把頭盔去掉,以使武術的擒拿動作和擒拿的技法展現出來。另外,我們解決了怎么打的問題。即如果按照各門派來說,武術就有130個項目,一個拳種就是一個項目,每一個拳種就按一個項目立項,這項目就按這個規則來走,不要把多個拳種放到一塊。”為了各拳種都能打出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風采、自己的技術,節目在制定了頸部以上和襠部禁打這個通用規則的基礎上,又根據不同拳種的特色精心制定了拳種內部打擂的規則。
3、包裝:統一風格的識別系統
《武林大會》以得天獨厚的傳統武術為特色登上了央視CCTV-5和CCTV-1頻道,并在節目的片頭、片尾、節目推介片和宣傳片等方面形成了專業的節目視聽覺識別體系以及特色鮮明的行為識別系,正逐步打造屬于傳統武術電視節目的品牌。
(1)節目視聽覺識別系統。《武林大會》的內容定位是以武技較量為主,因而它有自己獨特的節目標識,即用一把長劍在一塊特異的黃色石頭上篆刻出“武林大會”字樣,其標識簡單易識、色彩鮮明,標識的演繹過程透露出了傳統武術的特色,同時,整個演繹過程的畫面再配以清晰悅耳的笛奏,仿佛將人帶入了歷史久遠又頗具神秘性的中國古代武林。可以說,其節目在畫面節奏和聲音節奏上的整體風格都非常吻合,具有強烈的傳統武術文化感。
(2)特色鮮明的行為識別系統。一檔體育賽事節目的包裝,應該使片頭、片尾、宣傳片和節目推介片成為—個鮮明的識別系統,不管是節目內容或形象的宣傳還是剪輯手法如何,最后產生的效果都應該在一個系統里,從形式到風格都要有規矩和統一的元素。《武林大會》在片頭、片尾、片花、節目推介片和宣傳片里都采用了具有武術氣質的激昂的音樂,并配以展示武技高深莫測、變化多端的漂亮畫面以及節目擂臺上的精彩畫面,使人激情澎湃、斗志昂揚。
三、民族之“武”
設計出節目自身的特色是節目成功與否的關鍵。《武林大會》之所以迅速地在中華大地上受到廣大中華兒女的關注及追捧,這和它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分不開的。該節目將中國傳統武術作為節目內容,再加上傳統擂臺比武形式的搭配,整個節目充分再現了傳統擂臺比武的真實面目,具有濃郁的中國武術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
1、武術的民族性
《武林大會》節目內容的選取具有濃郁的文化底蘊和民族氣息,能夠激發最廣泛中國人的共鳴和喜愛。節目的定位決定了節目的風格。《武林大會》最大程度地傳承和展現中國傳統武術各門各派的武技魅力,希望能以此激發國民對已經沉寂了幾十年的中華瑰寶的熱愛。
2、“擂臺”的民族性
《武林大會》獨具創意地通過中國最權威的主流媒體央視體育頻道,將中華傳統武術十大不同風格特點的流派以較技“打擂”的形式向世人展示出來。節目充分調動了電視手段的特長,客觀、真實地紀錄了擂臺上的精彩及其點滴,再配以電視多角度的拍攝和多畫面的切換,與觀眾想象中的比武擂臺相互輝映,成功營造了武術的比賽氛圍。同時,拳種傳人及名家說拳論技以及現場名家拆招講解、評析等既達到了促進拳種的技藝交流與提高,又把大賽變成了中華武術大講堂,讓廣大觀眾在欣賞中華傳統武術技藝的同時,又了解和學習了傳統武術的知識與技擊技法,將真實的傳統武術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
四、結語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傳統體育文化成為前人留給我們的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然而,由于現代文明的沖擊,那些我們曾經引以為傲的傳統武術文化正在離我們遠去。如果要將其發揚光大,作為具有文化傳承功能的電視節目理當發揮重要作用。《武林大會》這個成功的案例告訴我們,挖掘并彰顯傳統文化的真實價值,凸現節目內容的民族特色,因地制宜地進行原創性節目策劃,就不僅能夠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而且能夠創造出電視節目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