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紅艷
〔關鍵詞〕 反思性教學;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理論;教學方法;反思;反思札記;討論
〔中圖分類號〕 G633.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09)10(B)—0019—01
一、反思性教學的定義
關于反思性教學(reflective teaching,又譯反省性教學等)的定義,迄今為止說法不一。熊川武教授在他的《反思性教學》一書中給反思性教學所下的定義是:“教學主體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及教學工具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并指出了反思性教學的三個特點:第一,反思性教學以探究和解決教學問題為基本點;第二,反思性教學以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為動力;第三,反思性教學是全面發展教師的過程。概括來講,反思性教學是“教學的反思”與“反思的教學”二者有機的統一。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實施反思性教學的基本策略
第一,教學理論的學習與思考。反思性教學作為一項復雜的社會性實踐活動,需要科學理論的指導。只有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教師的反思性教學實踐水平才能不斷提高。因此,教師對有關理論的學習和思考是實施反思性教學的一項基本策略。就高中思想政治課反思性教學而言,思想政治課教師必須認真學習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認真學習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標準,切實把握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和主要特點,并內化為自己的教育、教學思想。同時,思想政治課教師還必須認真學習反思性教學理論,了解反思性教學的基本特點,掌握反思性教學的一般步驟和基本策略,為規范有效地實施反思性教學奠定理論基礎。
第二,教學方法的反思。每一位教師在站穩講臺之后,很容易形成自己特有的教學風格,也會長期運用這種風格進行教學。這種現象在常規性教學中經常出現。反思性教學則要求教師要面對不斷變化著的學生和時代,反思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能夠有效地適應新時期的學生。作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師更要在教材、學生、社會的不斷變化中進行反思,以尋找到最佳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如針對文理科學生知識面的不同,采用他們各自感興趣的事例來闡述知識點;通過課堂討論、專題辯論、學生講課等活動鍛煉學生的口才,提高學生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針對學科特點,開展知識應用活動,如課前5分鐘時政評論等,使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的樂趣。
第三,實施反思性授課與聽課。這是反思性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檢驗教學設計是否合理的重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與常規的操作性教學有很多相似之處,只是師生之間共同研究和探討問題的意識更加濃重。成功的反思性授課與聽課的要求是:1.關注師生的共同發展。通過政治課反思性教學,我們要達到“提高政治教師的授課技能、道德水平;提高學生對政治課的學習興趣及運用政治觀點分析社會各種現象的能力,使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時要積極關注教學目的和結果。如在學習“人生觀”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己備課、講課,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 2.采用科學合理的教法、學法。成功的反思性教學,教師的教不能一成不變,必須圍繞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作出科學的反思,并進行適當的調整,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第四,撰寫反思札記。這是教師最基本、最有效的反思方法。撰寫反思札記,就是教師把自己或別人教學過程中的一些感觸、思考或困惑記錄下來,以助于重新審視和認識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反思,并將其記錄下來,這對于加深自己對教學的理解,發現自己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問題并求得改進是非常有意義的。
第五,進行觀摩與討論。教師在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時,如果僅局限于個人的視野或經驗往往會難于發現存在的問題,而同事之間的觀摩和討論可以為教師反思個人的教學實踐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鑒。公開課、示范課、錄像課、說課、評課等教學活動都是教師進行觀摩與討論的最佳載體。教師通過觀摩和探討他人的教學,尋找出他人的成功經驗或失敗原因,可以為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供新的視角和啟示,使自己在教學實踐中少走彎路。因此,觀摩他人教學并參與討論是提高教師自身教學水平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