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溫 憲
正當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哥本哈根引起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爭辯之際,美國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能源與氣候專家威廉·錢德勒發表了題為“哥本哈根備忘錄:誤導的評論——中國的承諾意義深遠”的文章,指出無論從何種標準衡量,中國的減排承諾目標都是強有力的,而利用中國為美國不采取減排行動找借口則是“不誠實的”。錢德勒曾任美國總統科技顧問委員會國際能源小組成員,也是起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文件的權威西方學者。12月15日,威廉·錢德勒接受了《環球時報》記者專訪,坦率地解釋了他為什么要這樣做。
指責中國是在為美國不采取減排行動找借口
環球時報: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是美國有名的智庫,您也是知名的氣候專家。是什么原因使您公開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回擊那些批評中國減排承諾的說法?美國普通百姓對中國人如何減排的話題關心嗎?
錢德勒:能源政策與氣候變化問題涉及許多技術問題,很多美國公眾對此并不真正理解。多數美國公眾的感覺是,中國發展很快,而且使用煤炭等化石能源更多一些,因此,中國要采取更多的減排行動。換句話說,很多人將氣候變化的責任更多地推給了中國。與此同時,很多人對中國所采取的行動多有誤解。我感到應該消除這些誤解,美國也不應把這些誤解當成借口,自己不去采取有力的減排行動。
中國提出2020年單位GDP碳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下降40%—45%的承諾贏得了國際贊譽。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人批評中國,我認為,這些批評是錯誤的,這類批評缺乏常識和因果聯系。批評者的錯誤不是學術上的小爭論——他們的批評為美國反對在氣候變化問題上采取行動的人提供了掩護,還將阻礙國際社會對氣候變化采取有效行動。
環球時報:在美國,研究減排問題的機構多嗎?
錢德勒:美國有數百機構,至少有數千人從事能源和氣候變化問題研究。我本人在能源和氣候變化領域有35年的工作經歷,因此,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工作使越來越多的美國人真正理解中國。
對中國的批評很不公正
環球時報:在《哥本哈根備忘錄:誤導的評論——中國的承諾意義深遠》一文中,您查閱了國際能源署《世界能源展望2009》等很多報告和材料來證明中國的減排努力,并批評對中國進行指責的人。您覺得這些對中國的指責是出于什么目的?
錢德勒: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中國減排承諾目標都是強有力的。在世界經濟史上,還沒有一個發展中國家像中國這樣如此大幅和長期地對與能源有關的溫室氣體進行減排。對一個發展中國家來說,提出這樣的目標真是令人驚奇。一部分對中國承諾努力的批評與中國人均碳排放量可能將繼續上漲有關。但不要忘了,美國現在的人均碳排放量是中國人均的4倍多。奧巴馬總統支持美國2020年在2005年的基礎上減排近20%,如果中美兩國到2020年都完成自己提出的減排目標,美國的人均碳排放量仍是中國的兩倍。
利用中國為美國不采取減排行動找借口,這是不誠實的。對中國2020年減排目標的批評,理由不正當,也不會有什么“成果”,這類批評如果不是為了美國逃避責任而玩弄的一種冷嘲熱諷的手段,那就只能解釋為學術懶惰或是條件反射式的“痛批中國”。我認為,國際能源組織在誤讀中國減排目標一事上也負有責任。
我再次強調,那些對中國的指責和批評并不專業。我接觸過一些美國白宮和能源部的官員,他們也認為中國采取的行動是嚴肅的,所定減排目標也是非常高的。為了正確理解中國的減排目標,人們有必要既從專業經濟學角度來理解,也從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來考察。為使人們更為客觀地理解中國的減排承諾,我在《哥本哈根備忘錄:誤導的評論——中國的承諾意義深遠》一文中力求用數字說話。
中國的減排承諾會讓美國感到壓力
環球時報:您認為,“中國實現減排目標不是沒有風險,中國必須采取巧妙的手段避免減排傷害經濟發展”,那么,中國會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這種風險?
錢德勒:經濟學家將能源與GDP之間的關系稱為“能源—GDP彈性”,即如果能源消費加倍,GDP增長也加倍,那兩者之間的彈性系數為1。在發展中國家,兩者之間的彈性系數通常為1.0至1.5,即發展中國家的能源消費常常快于GDP增長。如果以此推斷中國會“照常排放”將是錯誤的,原因是中國的減排目標是要求每年降低4%。但如果在今后10年中國GDP增長保持在8%,其“能源—GDP彈性”系數必須為0.5。然而,如果中國的年經濟增長只有6%,彈性系數就應為0.33。中國所定目標在政治上是有風險的,因為中國的減排目標獨立于GDP增長,發展速度越慢,其所定目標越難達到。這是因為發展才能帶來更多新的、更為有效的基礎設施,發展速度越高,在整個經濟中新的更高效的資本設備份額越高。低增長率將要求勾銷現有資本。換句話,這意味著中國將不得不關閉更多的現有工廠。我要強調的是,中國避免風險的最好辦法就是盡快發展起來。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中國曾在減少能源消耗問題上走過彎路,但中國現行的能源政策可以說是嚴格的,甚至是嚴厲的。政策規定了數百條詳細的工業能耗標準,其嚴格程度在世界任何其他國家均無法相比,我知道中國為此有成千上萬未達標的工廠、電廠和生產線關閉。所以,我提到,人們無法想象這樣的政策能夠在美國施行,更不必說繼續施行10年。
簡短回顧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會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所做的承諾意義深遠。美國同樣需要加緊行動,否則作為“全球領導者”的美國將在這一關鍵問題上面臨遠遠落后于中國的風險。實際上,中國的減排承諾會讓美國國會感到壓力,并為此采取行動。
環球時報:您覺得,圍繞氣候變化問題,下一步會出現什么樣的局面?在這次哥本哈根會議上,包括77國集團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會有一種想法,覺得把氣候變化問題上升到氣候政治問題,會使發達國家阻撓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會限制甚至使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出現倒退。比如,南亞大國印度現在還有4億人沒有享受通電。您怎么看這種現實矛盾?發展中國家的這種警惕是否在情理之中?
錢德勒:對于正在召開的哥本哈根會議,我認為,發展中國家的境遇確應得到理解。的確,印度現在還有4億人沒有享受通電,有人說,他們在12月初宣布減排目標時做出的是“痛苦抉擇”,這是可以理解的。僅在缺電這一個問題中,印度就比很多國家更為嚴重。
我預計哥本哈根會議可能會以某種文件表達良好的政治意愿,而難以達成具體的長期協議,但各方的共識會越來越多。對發展中國家應有更多的理解,少一些誤解。▲
環球時報20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