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人物簡介:
陳剛,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工傷保險司司長。曾擔任勞動部政策法規司司長,任職期間,主持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以下簡稱《勞動法》)的起草工作,以及《勞動法》出臺后的宣傳貫徹工作。
作為《勞動法》誕生的見證人,陳剛司長向記者敘述了新中國第一部全面調整勞動關系和規范勞動行為的基本法律的出臺全過程。
1994年,陳剛擔任勞動部政策法規司司長,成為《勞動法》起草小組最主要的成員,他頂住種種壓力,仔細研讀《勞動法》草案的每一個條款,全面收集整理各方面的討論意見。回憶起當時參與《勞動法》的起草,陳剛感觸頗深:“其實在1979年國家勞動總局就成立了小組開始起草《勞動法》,中間斷斷續續,實際到1986年才真正開始,前前后后起草了很多稿,一直到1994年,大概經歷了15年,所以我們一直把這事叫做‘十年磨一劍。”
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勞動法》
1986年,為了適應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國務院推出了三項制度改革: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建立失業保險制度,改革就業制度。隨著就業制度面向市場、“國家分配、集體組織就業、個人自主創業”三結合就業方針的提出,各種新的勞動關系應運而生,由此帶來的勞動者的權利義務、用人單位的權利義務、勞動爭議的處理都需要有相應的法律來規范。“所以《勞動法》的出臺,我想還是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適應勞動管理制度和就業制度的改變的,到了1994年,它能夠應運而生,我覺得大背景主要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陳剛介紹說。
《勞動法》中的幾項重點內容
《勞動法》的起草制定工作經歷了漫長、曲折的過程,起草小組、研究小組、修改小組的專家學者針對其中的重點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
首先就是勞動合同是否要有強制性條款。據陳剛回憶,當時討論了很久,后來大家普遍認為在市場經濟下,完全放開勞動合同的簽訂會帶來很多爭議,最終還是通過法律規定了勞動合同里的一些“必備條款”。
《勞動法》里的“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曾引起過非常大的爭論,許多人認為這等于剝奪了企業自由用工的權利。陳剛分析說:“這主要是針對當時國有企業改制實行新的勞動合同制度的時候,用來保護老職工利益的,它的執行,確確實實對當時國有企業勞動合同制度改革是起到了一個保穩定的作用。”
陳剛回憶說,當時關于就業也有很多爭論,比如說就業歧視,實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并不明顯,都是國家分配工作,但到了市場經濟就很普遍,保護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應該是一個基本原則,這就促成《勞動法》針對平等就業按不同的人群作了一些禁忌性的規定。
《勞動安全衛生》章節的重要意義
當時我國有《礦山安全法》《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和《礦山安全監察條例》,但沒有一個勞動安全
衛生的綜合的法律依據,為了適應市場經濟對勞動安全衛生的規范和要求,《勞動法》加入“勞動安全衛生”單獨作為一章,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在安全衛生方面的權利義務、行為準則作了原則的規定。
談及勞動安全衛生時,陳剛非常欣慰,“這部分內容應該說對勞動保護作了一個宏觀的規范,對我們的職業安全衛生工作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我覺得這是很可喜的。”
1994年7月5日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勞動法》,并決定于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勞動法》出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擁護,陳剛回憶了當時列席參加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的情況:“當時表決,我印象是除了2個代表棄權、1個代表反對,其他所有代表都是贊成,通過以后大家都站起來長時間鼓掌。”
《勞動法》出臺以后,陳剛帶領勞動部政策法規司就宣傳貫徹《勞動法》做了很多工作,先后出臺17個配套的法規與規章,并編寫相關的法律法規解讀,在開展全國知識競賽的同時,組織一系列培訓和講座。
談及《勞動法》出臺對保護勞動者的意義時,陳剛強調:“《勞動法》為保護勞動者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法律武器,大家都說《勞動法》是勞動者的‘保護神,它明確了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國家怎么通過法律制度來保障他們的權利,給廣大勞動者維護自身權益創造了一個法律基礎。”
具有發展的前瞻性
回憶起《勞動法》出臺的這段歷程,陳剛感慨萬分,雖然《勞動法》施行至今已有將近15年的時間了,但很多條款對如今的勞動關系調整仍然具有指導意義。
比如說,勞動合同的強制性條款在200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以下簡稱《勞動合同法》)中幾乎都被沿用,個別作了一些調整完善。“所以當時針對‘必備條款的爭議還是討論得挺充分的。再比如說,‘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被延續到《勞動合同法》中,雖然引起了更大的震動,但它實際是對職工穩定性就業的一種保障。”陳剛介紹說。
同時,陳剛對《勞動法》的發展和完善寄予了希望:“整個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勞動安全衛生這一塊應該進一步完善,監督檢查這些方面需要有更嚴格的一些法律規定,要求采取的一些技術標準也比較陳舊了,需要修改。”
編輯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