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震
歷史上的典型事故
由于這起事故促進了我國鍋爐安全監察機構的成立,從這一角度看,此次事故對于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的發展與深入具有歷史意義。
1953年我國開始執行發展國民經濟第一個5年計劃,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的展開,鍋爐擁有量也成倍增加。據統計,1955年全國蒸汽鍋爐數量為1.7萬余臺,而到1962年就增加到了6萬余臺。數量的迅速增加,其安全問題也日漸突出。據統計,1950年至1955年,全國共發生鍋爐爆炸事故43起,傷亡379人,壓力容器事故67起,傷亡221人,其中后3年尤為突出。
事故概況
1955年4月25日,天津第一棉紡廠1臺鍋爐在運行中發生了爆炸,爆炸部位發生在下鍋筒縱向鉚接連接處,上下鍋筒間的連接管飛出75m,煙囪嚴重破壞。鍋爐爆炸造成的人員傷亡,既有該廠職工,也有市民,其中死亡8人,重傷17人,輕傷52人,直接經濟損失37萬元。發生爆炸的鍋爐是日本制造的田熊式鍋爐,汽包的縱、環縫采用鉚接連接;最高許用壓力2.5MPa,蒸發量20t/h。
事故原因
經分析,鍋筒的開裂是由于鍋筒鉚接處鋼板發生苛性脆化造成的。事故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該廠管理混亂。領導嚴重忽視安全,對鍋爐存在的問題不予應有的重視。該鍋爐從當年2月開始漏水,而且日趨嚴重,到3月底下鍋筒接縫處的裂紋深達33mm,漏水的長度已達2m多,到4月份鍋爐漏水量已達1.5t/h以上。該廠對此嚴重缺陷未及時修理。鍋爐運行管理水平低,鍋爐水質低劣,鍋水相對堿度過高,是造成鍋筒鋼板產生苛性脆化主要原因之一。
鍋爐鋼板發生苛性脆化必須具備3個條件:(1)鋼板冷加工變形的殘余應力已超過鋼板的屈服限,鋼板鉚接時所形成的殘余應力已超過鋼板屈服限;(2)鋼板連接間存在縫隙,兩張鋼板采用鉚接是物理連接,存在縫隙是必然的;(3)必須有腐蝕介質——NaOH的存在,三者缺一不可。防止苛性脆化唯有控制鍋水中的NaOH濃度。對此,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制訂的低壓鍋爐水質標準中,都限定了鍋水中的相對堿度不超過20%,以防止產生苛性脆化。
以史為鑒
此次事故是新中國成立后首起鍋爐大事故。事故發生后,1955年7月21日,國務院以“(55)國一監羅字第84號”文發出《關于國營天津第一棉紡織廠二號鍋爐爆炸事故的通報》。《通報》特別指出:各工業交通部門應立即組織對動力設備進行一次檢查和鑒定,及時解決存在的問題,凡設備損壞已威脅安全的,應立即停止使用。《通報》發出后,各部門各地都組織了鍋爐安全大檢查。
重工業部將檢查情況向國務院寫出了報告,國務院以“(56)國秘齊字第190號”文轉發了這個報告,國務院批示中強調:目前各工業部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的蒸汽鍋爐普遍存在著鍋爐老舊,設計制造落后,鍋爐給水不良以及司爐工缺乏基本操作常識等問題,希望參照報告中提出的方法和措施,對所屬企業、事業單位的鍋爐進行檢查,并設法改善。
1955年4月6日,蘇聯在華勞動保護顧問柯希金向勞動部領導和蘇聯在華總顧問阿爾希波夫提出建立國家鍋爐檢查機構的建議中強調:監察機構代表國家權力,可設在勞動部,因勞動部是綜合機構。1955年5月16日,國務院第四辦公室向國務院提出建立國家對蒸汽鍋爐及起重設備、受壓容器監督機構的初步意見。主要內容是:設立國家鍋爐檢查總局,委托勞動部領導,編制為40人。6月11日,國務院以“(55)國發已32號”文轉批了這個意見,批示:可在勞動部下設國家鍋爐檢查總局。1955年底勞動部組建國家鍋爐檢查總局工作基本完成,人員達到36人。
由于這起事故促發了我國鍋爐安全監察機構的成立。從這一角度看,此次事故對于我國特種設備安全監察工作的發展與深入具有歷史意義。
編輯曉 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