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波
提要:為了達到騙取巨額財產的目的,鄧心志可謂煞費苦心,利用保險公司作廢的保單簽訂保險合同,詐騙2400多萬元后潛逃加拿大,隨即被國際刑警組織通緝,5年后遣返回國。作為首位被加拿大政府遣返回國的中國逃犯,最終還是沒有逃脫法律制裁,被判無期徒刑。
2009年6月12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對一起特大保險詐騙案做出一審判決,首位因經濟犯罪被加拿大政府遣返回國的鄧心志,是這起合同詐騙案的主犯,被判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
騙保兩千多萬元
今年46歲的鄧心志,原籍河北省鹽山縣,大專文化,曾因犯詐騙罪、行賄罪,于1988年8月6日被判刑4年。
北京市一中院經過對這起特大合同騙保案進行審理,查明了鄧心志等人如下犯罪事實:
2002年1月、7月、8月間,被告人鄧心志分別伙同崔自力(另案處理)、陳泉山(已判刑)冒充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市朝陽區支公司的工作人員,以支付高息為誘餌,編造“國壽養老金還本一年期保險”險種,并使用偽造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市朝陽區支公司印章和作廢的保單、收據等,先后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中紡糧油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簽訂虛假的保險合同,騙取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保險費人民幣1600萬元、中紡糧油進出口有限責任公司保險費人民幣850萬元。后經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追討,鄧心志等人返還人民幣25萬元,其余共計2425萬元至今未歸還。
作案后,鄧心志伙同崔自力于2003年1月攜帶部分贓款潛逃到加拿大多倫多。偵查機關辦理了報請國際刑警組織通緝鄧心志的紅色通緝令。2008年8月22日,鄧心志被加拿大警方遣返回國,被公安機關執行逮捕。
另一名同案犯陳泉山,在逃匿16個月后,于2004年5月19日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2005年2月4日,陳泉山被北京市一中院以合同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15年,剝奪政治權利3年,并處罰金人民幣15萬元。2005年4月4日,北京市高院裁定駁回陳泉山的上訴,維持原判。
崔自力目前仍然被通緝。
被判無期徒刑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鄧心志是由加拿大遣返我國的首名經濟犯罪案件嫌疑犯。鄧心志逃到加拿大后,一直居住在加拿大東部城市多倫多。
2008年8月22日,加拿大聯邦公共安全部部長戴國衛(Stockwell Day)發出的聲明指出:“加拿大邊境服務局(CBSA)確認將鄧心志先生遣返回中國,鄧因涉嫌犯有合同詐騙罪行(contractfraud criminal offences)而被中國有關方面通緝。”
聲明同時指出,鄧心志在加拿大被遣返進一步表明加拿大政府的承諾,加拿大“不會成為逃亡者的天堂”,該國對犯罪“容忍度為零”。
鄧心志被遣返回國后,其作為主犯的詐騙案,很快進入了司法程序。
北京市一中院審理認為,被告人鄧心志伙同他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騙取對方單位財物,已構成合同詐騙罪,且詐騙數額特別巨大,給被騙單位造成特別重大經濟損失,情節特別嚴重,依法應予懲處。
經查,公訴機關在庭審中舉證、質證并經查證屬實的被告人供述、同案犯供述、證人證言、書證等證據證實:鄧心志與崔自力、陳泉山共謀后,積極參與詐騙犯罪,聯系被騙單位、冒充保險公司的工作人員與被騙單位洽談“保險業務”、開立轉贓賬戶、騙取保費后進行股票、期貨的炒作等,在共同犯罪中與崔自力、陳泉山分工配合,共同完成犯罪活動,起主要作用,系主犯。為此,辯護人關于鄧心志系從犯的辯護意見缺乏事實依據,且無證據支持,不予采納。
根據公安機關出具的到案經過、工作說明等證實,2003年1月,鄧心志伙同崔自力攜部分贓款潛逃出境,偵查機關辦理了報請國際刑警組織通緝鄧心志、崔自力的紅色通緝令,2008年8月22日,鄧心志被加拿大警方遣返回國。鄧心志沒有主動回國接受處罰的意愿和行動,而系被動接受遣返,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自動投案等自首條件。
據此,根據鄧心志犯罪的事實、犯罪的性質、情節及對于社會的危害程度,北京市一中院做出上述一審判決。
編織驚天騙局
人們不僅會問:這么大一筆錢,怎么就這樣輕易地被一個假保險公司人員騙走了呢?根據相關證人證言和鄧心志的供述,鄧心志精心編織的驚天騙局,制造了這起巨額合同詐騙案,其中有很多問題令人深思。
一是熟人介紹讓受害單位放松警惕。從案件發生的過程看,鄧心志等人一開始也是煞費了一番苦心。據被騙單位的一位負責人證實,是經鄧心志一位親屬介紹鄧心志與其相識的,這位負責人對于鄧心志的這筆“巨額金融業務”的指示,是在保證資金安全的情況下開展的,由于有了“熟人”的介紹,很多事情就會好辦一些,嚴格審批手續的要求之外,也就難免會多了不少“不嚴格”。
二是內部管理制度混亂為詐騙大開方便之門。在這起合同詐騙案中,同案犯陳泉山曾是中國人壽保險公司朝陽區支公司綜合科科長,掌管公司的印章及保單,2001年12月已買斷工齡離職。鄧心志等人正是利用了陳泉山曾是保險公司工作人員的身份,使用陳泉山在公司領取作廢后沒有收回的保險單據,與兩家單位簽訂了保險合同。事后證實,除了保單是保險公司的廢棄單據外,其他的公章、名章都是偽造的。
三是貪圖利益為鄧心志等詐騙得手提供了可乘之機。在鄧心志合同詐騙案中,兩家單位之所以上當受騙,主要是因為鄧心志以保險公司名義提供的保險業務中有巨大的利益誘惑。根據案件查明的事實,鄧心志等人與兩家單位簽訂的合同中,利息高達5%~7%,而據了解,保監會規定保險公司的計算利率不能超過2.5%,超過這個利率是違規的。正是利用兩家單位領導想利用現有資金多收回利息的心理,鄧心志等人才得手騙到巨額錢財。
四是放長線的伎倆讓鄧心志等人終于釣到了“大魚”。從兩家被騙單位相關人員的陳述可以看出,一開始,鄧心志等人的“業務”還是“靠譜兒”,但其真實目的是獲得信任,進而騙取更多錢財。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五研究院一位財務部管理人員事后證實說,與鄧心志等人的第一筆業務保險額是500萬元,保期一年,2001年12月19日到期,到期后他們順利收回了本金及利息。因為第一次還款順利,鄧心志和崔自力找他們,表示愿意繼續合作,于是很快就成交了第二筆業務,合同與第一次的條款、利率、保期相同,不同的是,這筆業務保險額上升到了1000萬元。在合同到期之前的2002年六七月間,鄧心志和崔自力又到這家單位,說他們任務沒有完成,還差600萬元,希望再與他們做一筆業務,這樣兩筆業務連本帶息共計1670余萬元。在收到鄧心志和崔自力送來的一張25萬元的支票后,他們再打電話找鄧心志和崔自力,就一直聯系不上了,并很快發現上當受騙,第五研究院相關人員馬上向公安機關報案。
五是“連環計”屢屢弄假成真誘使受害單位上當。在鄧心志合同詐騙案中,鄧心志與陳泉山等人對外宣稱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市朝陽區公司營業部根本不存在,陳泉山的北京市朝陽區公司營業部經理以及鄧心志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市朝陽區公司營業一部經理、崔自力的中國人壽保險公司北京市朝陽區公司營業一部副經理,這些身份均系偽造。為了詐騙成功,鄧心志幾個人先是在保險公司同一樓內租了房子,進行了一番布置,讓人深信是保險公司的辦公室。而后又偽造委托書在銀行開了保險公司的賬戶,在兩家單位人員到保險公司辦理業務時,陳泉山利用曾是老員工的身份帶著參觀保險公司,加上先前的熟人介紹等,一整套的伎倆構成了一個巨大的騙局,所有“假”的都被他們掩飾成了“真”的,再簽訂上千元的合同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
法官點評
鄧心志詐騙案給人的啟示,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要謹防“關系”傷害。從鄧心志一案可以看出,幾家企業之所以上當受騙,重要的一條是在資金投入起始階段滲入了很多關系和人情因素。不可否認,很多情況下通過關系辦事會很順利,但這些關系也是犯罪分子利用的犯罪工具,在鄧心志的“連環計”中,最初的關系介紹是鄧心志等人贏得信任的關鍵,而正是因為有了“關系”,鄧心志等人就受到了一些“關照”。所以,對于礙于情面而在決策中網開一面的企業管理人員,鄧心志案則給他們敲響了警鐘,一視同仁、不留情面、公事公辦的做法或許會讓自己的親友一時難以理解,但從避免風險的角度出發,對“關系”還是要謹慎對待,很多企業因關系而陷入困境,很多官員為關系而自毀前程,其教訓深刻。
二是要嚴堵管理漏洞。在鄧心志一案中,受到損失的除了幾家企業還有一家保險公司,究其根源,是管理上存在各種問題和漏洞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幾家企業在審批巨額資金投放方面都有嚴格的審批論證程序,領導曾就投資保險業務做過批示,相關業務部門也做過審核,但如果后來卻不像過去一樣慎重,也未對虛假保險合同等進行必要審查和鑒別,結果可想而知。而對于鄧心志一案中涉及的這家保險公司,教訓更是深刻,因為過期作廢的保單沒及時收回而被犯罪分子利用,保險公司也遭受了巨大損失,要承擔法律責任。
三是要謀取合法之利。在鄧心志合同詐騙案中,兩家單位之所以上當受騙,主要是因為鄧心志以保險公司名義提供的保險業務中有巨大的利益誘惑。正是利用兩家單位領導想利用現有資金多收回利息的心理,鄧心志等人才得以騙到巨額錢財。所以,對于企業來說,通過正當渠道,謀取合法利益,才是應當時刻遵循的經營之道,只有這樣才能避開風險,實現長足發展。
——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法官 林辛建
(摘自《法律與生活》半月刊2009年8月下半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