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雅琴
【關鍵詞】地方電視臺 文化節目 質量
近年來,地方電視臺文化節目的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淺到深、從錄播到直播取得長足發展,但電視文化節目從內容到風格疏于創造而忙于相互克隆、模仿,愈演愈烈的“同質化”競爭帶來嚴重弊端。電視文藝化目生態的失衡、一些電視文藝工作者職業精神的倦怠、工作責任心的缺失、工作作風的浮躁,促使我們不得不認真反思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和慣性思維,重視研究如何提升電視文化節目的品味、品質和品格。
一、講究創意,避免“克隆”
創意也可理解為獨創性、原創性。從法律角度講,“克隆”、模仿、剽竊別人的思維成果,輕則被人指責、自毀前程;重則弄不好會成為被告被傳到法庭。從電視的審美層面說,模仿、復制他人的節目形態和節目風格,導致形式俗套、雷同,觀眾會產生“審美疲勞”,觀眾更會離你而去;從電視內容產業層面說,地方臺無論是常態的自辦文化節目,還是舉辦大型活動,目的都是為了豐富熒屏、拓展“眼球經濟”。如果創意不夠,節目就沒有影響力,不會形成品牌。長此以往導致電視文化節目生態失衡而喪失經濟增長點。比如,去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央視于“5·28”舉辦了《愛的奉獻》——2008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央視搬出八大名嘴主持節目,發動數百名當代中國家喻戶曉的文藝、體育明星加盟義演,同時用三個頻道并機直播,社會效果十分強烈。可有家縣級電視媒體也跟著在本地搞賑災義演。但由于時間滯后,當地許多企業和個人已經為災區捐過義款。加之錄制設備陳舊,編導水平平庸,使得節目質量低劣,節目播出后非但沒有多少收視率,反而遭到了觀眾的種種非議。
加強電視文化節目的創意,不僅能使節目好看,具有個性和原創性,而且能尋找到新的節目增長點。如鹽城廣播電視臺主辦的“感動鹽城十佳人物評選頒獎晚會”和“鹽城市年度十大經濟人物評選頒獎晚會”兩次大型活動。為了突出創意,我們沒有請“地方明星”和歌舞團隊湊熱鬧,而是圍繞評選出來的“感動鹽城十佳人物”和“鹽城市年度十大經濟人物”的典型事跡,或由主持人及曲藝演員登臺真情講述;或根據他們的事跡編成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劇目由當地知名的業余演員排練演出。既節約節目成本,又體現了人文關懷。兩場晚會精彩紛呈,做出的電視節目播出后在觀眾中都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可見地方臺文化節目走自己的路,以多種形式去發掘電視文化創意的“富礦”,是走出模仿、“克隆”誤區,促進電視文化節目長足發展的重要保證。
二、講究普惠性,避免媚俗
電視文化節目要面向各種受眾群體,讓觀眾看了媒體播出的節目后,能受到教育、啟迪、鼓舞,能享受到文化藝術的美感、愉悅和歡樂。這就需要我們電視文化節目的編導和從業人員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精心策劃、采制每一檔節目。
電視文化節目的普惠性與當今電視業界提倡的“分眾化”并不矛盾。因為電視文化節目面向大眾,豐富著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滋養著人們的精神世界,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和推崇。電視文化節目,要普惠到各個層面的受眾,既要有“陽春白雪”,也要有適當的“下里巴人”,讓關心熱愛文化、文藝的公眾看了節目都能享受到文化發展的成果。這與電視的分眾化是相輔相成的。
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電視文化節目的普惠性說來容易,真正做到卻不那么容易。這里最關鍵的問題是堅持高雅文化追求、強調社會效益第一,還是容忍媚俗文化泛濫、強調經濟創收至上?回顧前幾年電視熒屏中有些追風的綜藝、游戲、選秀節目,主創者口頭上也講堅持傳播高雅文化、先進文化,走電視文化精品之路。可是在實際操作中卻從部分年輕人的獵奇心態和欣賞追求出發,忙于打打鬧鬧,摟摟抱抱,嘻嘻哈哈,蹦蹦跳跳,甚至張牙舞爪,裝傻賣巧。在游戲節目中,摔斷胳膊跌斷腿的有之;坦胸露臍、用“分神武器”引誘受眾的也有之;語言粗俗、打情罵俏的亦有之。直到國家廣電總局屢屢發文、下禁令,上述種種節目才有所收斂。
三、講究人文性,避免只追求形式而忽視地域特色和人文內涵
電視文化節目要講究人文關懷。地方臺的文化節目,就是要通過豐富多彩、具有地域個性特色、當地受眾喜聞樂見的節目內容和形態,去挖掘豐富而精彩的和諧。江蘇衛視的《人間》、吉林電視臺的《回家》、浙江衛視的《聊齋》等文化類節目,都在追求這種和諧,普具人文性,倍受觀眾喜愛,也屢獲大獎。
堅持人文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堅持“三貼近”。在“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的基礎上,著力做到“貼近觀眾心理、貼近社會實際、貼近情感生活”。鹽城市悅達集團董事局主席胡友林是“感動鹽城第一人”,28年前,他變賣了自己唯一的一塊鐘山手表和一件部隊退伍時帶回的黃大衣,得了54元錢,只身到山西為鹽城工業發展籌集煤炭。經過幾年打拼,組建鹽城市物資公司。此后陸續興辦了紡織、汽車、公路、海運等100多個下屬工廠、公司。此間,胡友林因常年勞累,患上肝癌,六次動手術,兩次換肝。對這樣一名在鹽城家喻戶曉的模范人物的文化節目怎么做?如何表現他對鹽城這片熱土的親情、鄉情?編導人員深入悅達集團,與胡友林身邊人反復接觸、采訪,并到國內有關悅達辦事處觀察、體驗,然后決定選取最感人的故事細節,用情景再現和文藝演說的手法藝術化地呈現給觀眾,從而贏得最多的感動和最多的選票。
地方臺文化節目的人文性還要體現在本地的地域特色和人文精神上。“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方電視臺應盡力彰顯本土的物質文化之基、歷史文化之根、生態文化之形、藝術文化之韻和人文精神之魂。以獨特的形態確立文化節目的風格定位,以鮮明的主題升華人文精神內涵,以豐富多彩的表現手法去滿足當地受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四、講究當代性,避免一味懷舊復古而忽視引領時尚
積極順應電視文化發展潮流,準確把握觀眾審美活動的新特點,不斷提高電視文化節目的創新水平和大型文化、文藝活動的層次,應該是地方電視媒體的編導和采編人員孜孜以求的。但是由于地方臺人力、物力、財力和策劃、組織水平有限,實際操作中常出現“摸舊路、走俗套、跟風追”的狀況。比如鹽城地區的文藝晚會、頒獎儀式、義演晚會等,經常有一些俗套節目,表演形式也經常是一些觀眾熟爛于心的民間群眾文藝,所演內容也大多是按固定程式換幾段新詞。這些文藝劇目青年觀眾看頭一回覺得新鮮,看第二回就覺得拖沓無味;中老年觀眾早就看膩了,看厭了,其效果可想而知。電視文化的繼承傳統和不斷創新是相輔相成的。當今社會,人們的審美興趣、審美情趣和審美習慣都在改變,我們在觀眾審美習慣上要善于把握大眾日常化審美傾向,善于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精心搞好每檔文化節目的選題策劃和組織。并采取多元立體方式,增強自辦節目和大型活動的推介能力,逐步把節目做好、做出品牌。
講究時代性,要認清當代文化的大背景。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不斷激起媒體的文化自覺,努力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體現到電視藝術創作的各個方面,站在時代的前沿,營造一個促進社會文化公平的平臺,為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新風、推進文化創新,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作出應有的貢獻。
(作者為江蘇鹽城廣播電視臺法制·生活頻道總監、主任記者)
責任編輯: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