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雪
【摘要】時下,收看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成為觀眾更深層次了解新聞的熱門途徑。迄今,CCTV4套《海峽兩岸》已成為一檔優秀的電視新聞評論節目。本文從表現手法、評論模式、主持人三個方面解析《海峽兩岸》的節目特色,試對這些個性化傳播元素進行更為深入的分析和解讀。
【關鍵詞】海峽兩岸 個性化 傳播元素 解析
隨著傳媒業的迅猛發展以及媒體競爭的日趨激烈,一檔電視新聞評論節目,只有確保頻道自身的個性化風格特色,才能在媒體群中突出重圍,成為觀眾喜愛的名牌節目。
央視四套國際頻道《海峽兩岸》節目于1996年創辦,幾經改版后日臻成熟。如今,《海峽兩岸》已從最初的集新聞性、服務性等為一體的節目,逐漸過渡到定位于涉臺新聞評論節目,逐步形成“跟蹤海峽熱點,反映兩岸民意”的節目宗旨,成為代表媒體表達對臺灣事務看法、兩岸民眾互相了解的重要渠道。《海峽兩岸》于2004年、2005年、2006年連續三年獲中央電視臺優秀欄目一等獎。據優媒網統計,2009年伊始,《海峽兩岸》首播平均收視率高達1.3%,日累計收視率超過2.3%,創造頻道全天收視最高峰。
《海峽兩岸》之所以如此受觀眾青睞,除了擁有獨特的受眾定位、準確的市場定位、明確的節目宗旨、清晰的內容定位外,還因為其擁有更為個性化的傳播元素。本文從表現手法、評論模式、主持人三個方面來解讀《海峽兩岸》的節目特色。
一、多元化表現手法加強了現場感
麥克盧漢曾說,電視是聲畫結合的媒介,是人視覺和聽覺的延伸,有時候甚至可以是人觸覺、嗅覺等多重感官的延伸。視聽合一,是電視與其他媒介最主要的區別,也是電視在視聽環節凌駕于其他媒介之上的優勢所在。電視包含“聲”和“像”兩種符號,“視”和“聽”兩種通道,雙線互補、形聲兼備、圖文并茂。由于它綜合運用圖像、聲音、字幕等符號,再加上特技手段、空間場景變換等,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甚至延伸節目所表現或評價的內容,從而產生“1+1>2”的傳播效果。
《海峽兩岸》節目中各種元素比較活躍,它充分運用畫面、解說詞、同期聲、字幕以及圖表等元素,使得新聞更加生動,更能被觀眾所接受。在對待新聞節目中的一些疑點問題時,例如比較復雜的人際關系或者錯綜的時間等——這些內容又往往是說明事物的變化、表現事物間聯系的重要依據——《海峽兩岸》的節目制作者或者嘉賓就會采用模板或者繪制圖表等形式,變抽象為具像,變概括為具體,使得其中的關系或線索一目了然,達到生動、簡潔、明了的傳播效果。比如2009年3月18日,在“熱點透視”版塊中,臺北市議員王鴻薇女士在評論吳淑珍與扁家賬房對質事件時,為了讓觀眾了解吳淑珍和法官對質時的主要內容以及為觀眾展現吳淑珍裝傻賣愣的意圖,王女士就使用了一個模板來說明,如下:
對質焦點
Q:到底有沒有看過收支表?
吳淑珍:有。
Q:有沒有記賬習慣?
吳淑珍:沒有。
Q:錢有沒有拿回家?
吳淑珍:官邸保險箱上層放公款,下層放珠寶及私款。
模板的使用,不僅使得事態的呈現變得動靜結合,而且對于之后王女士分析吳淑珍的確是在法庭上裝糊涂一事也有著直觀的論據。吳淑珍一方面說自己傻,記不清楚究竟對于收支了解與否,一方面又把公私款那么明了地分開放在自家保險箱里,二者形成鮮明的對比,進而有助于觀眾更清晰、更簡易地了解事件的真相。《海峽兩岸》節目中充分調動各種元素,使其成為一種“形象化評論”。
二、特色評論方式提高了深刻性與思辯性
新聞學者李良榮曾說:“信息的解讀比信息本身更加重要。”隨著電視媒體日益深入百姓生活,觀眾在依賴傳媒獲得資訊的同時,不再是僅僅關注事件本身,而是越來越重視新聞發生的背景、緣由、影響以及發展趨勢等,解析式評論報道方式順應觀眾的需求而生。《海峽兩岸》獨具特色的解讀方式——解析式評論使得節目個性魅力大增。而且在解讀時事新聞的過程中,進行述評的評論員所展現出的風采也是節目的一大亮點。
所謂解析式評論,就是運用背景材料闡述事件發生的原因和背景,剖析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并預測其趨勢。解析式評論打破了以往傳統的“播報+解說”的模式,節目由主持人通過衛星連線臺灣著名時事評論員或臺灣著名大學教授,對比較重要的新聞事件進行深度解讀。新聞注重時效性,一件事件發生后,觀眾有馬上知道有關背景材料以及其影響或發展趨勢的訴求。《海峽兩岸》在第一時間快速搜集材料,編輯與其相關的背景短片,及時為觀眾展現事件的有關情況,然后依靠主持人對嘉賓的訪談,形成三人對話的形式,針對所要討論的話題,輔以新聞事件的背景、來龍去脈進行深刻分析和闡釋。由具像到抽象,由敘述到點評,理隨事出。由于其立論具體而自然,事件與議論相互映襯,因此深受觀眾的喜愛。以2009年3月9日“熱點透視”版塊分析呂秀蓮訪大陸態度反復一事為例,在主持人柴璐幾句簡短的內容介紹后,有關此次分析事件的短片開始播放。短片對呂秀蓮何時表示準備訪大陸、她對于兩岸關系的看法、大陸對于此事的回應、臺灣各界輿論和政壇對此事的反應情況做了概括說明,隨后介紹了呂秀蓮轉變態度的表現。通過這個短片,觀眾對于呂秀蓮訪大陸的有關情況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隨后,主持人與江民欽先生以及臺灣時事評論員黎建南先生共同展開討論。從如何看待大陸方面對呂秀蓮發出的邀請到呂秀蓮態度轉變的原因;從如何看待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表示對此次事件“樂觀其成”的態度,到假設呂秀蓮成功訪問大陸對于她自身以及民進黨有何意義四個方面逐個進行剖析、闡釋。通過對該事件的解析式評論,使觀眾對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影響以及趨勢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另外,在評論過程中,《海峽兩岸》特邀評論員鮮明的態度、冷靜的解讀、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理智以及邏輯嚴密的語言充分體現出了強烈的思辯性,也使得這種評論方式成為節目的一大亮點。
三、主持人傳播體現了創新性與人際化
主持人是節目與觀眾交流的橋梁,是節目的形象代言人,對于縮短傳播者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主持人是節目靈魂,是節目內容的串接。主持人只有自身擁有個性特色,才能夠通過其言語、行動、情感等諸因素,在屏幕上塑造具有個性化的形象,將自己的風格特點貫穿和融注于節目之中,使節目具有強烈的個性化特征,以博得觀眾的喜愛。傳播學者張君昌曾提到:“培養風格各異的節目主持人,對于強化品牌個性至關重要。風格即人,媒體品牌具有明顯的人格化特點,節目主持人是品牌的代言人,是構成品牌的人格化符號。”主持人的風格特色是關乎整個節目生存與否、興旺與否的重要因素。
《海峽兩岸》節目主持人個性特色鮮明、突出,是其節目收視率只升不降的重要法寶。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剛柔并濟的主持風格提高了節目的可視性,令觀眾大加贊賞。《海峽兩岸》以報道臺灣時事熱點的硬新聞為主,一般來說,按照主持人與節目風格的搭配慣例,應該選擇比較沉穩、機智的男主持人。但《海峽兩岸》卻打破常規,在主持人的選擇上銳意創新,挑選了冷靜、端莊的柴璐和親和、大氣的李紅,兩人各有各的風格特色。主持人在傳播過程中,賦予節目以更多的親和性與感染力,使其更具吸引力。也正是由于柴璐和李紅的亮相,讓渾厚陽剛的《海峽兩岸》自始至終洋溢著陰柔之美,體現了濃濃的人情味,從而促使觀眾樂于收看《海峽兩岸》并去關注臺海熱點話題。第二是受眾代言的主持立場拉近了與受眾的心理距離,令受眾更易信服。美國心理學家卡爾·霍夫蘭曾說過:“最可能改變一次傳播效果的方法之一,就是改變傳播對象對傳播者的印象。”也就是說,受眾對主持人的印象是決定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主持人是節目傳播的代言人,履行著傳播者的義務,站在受眾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并試圖解決問題,會讓受眾感覺和主持人是“熟悉的人”,甚至是“朋友”,無形之中可以拉近主持人與受眾之間的距離。無論柴璐還是李紅,她們的主持不只是見字出聲,看著稿子播新聞,而是秉持著人際傳播的理念,將她們的情感、立場帶入節目當中,站在受眾的角度思考問題并提出問題。這一特征在主持人與嘉賓的互動環節中表現比較明顯。主持人往往以受眾的視角向嘉賓提出具有普遍意義和受到普遍關注的問題。她們與嘉賓的談話不僅僅拘泥于一問一答的形式,而是在嘉賓的講述中出現復雜、深奧的狀況時,將其內容簡單概括,并用比較平實的話語總結出來,便于受眾理解和接受;在嘉賓的觀點呈現出強烈的傾向性和引導性時,主持人會嘗試著對于嘉賓的觀點提出疑問,并伺機切中事件的要害,站在“受眾代言人”的立場,引發更深層次的分析和解讀,從而滿足受眾求知的心理需求。可見,主持人通過在人際傳播過程中對語言與非語言符號的適度詮釋,使其傳播脫去了媒介機器的冷漠與單調的外衣,成就了人際傳播的親和性與感染力。
參考文獻
①優媒網,http://www.ad124.com
②李良榮,《改一改我們的報道理念、模式和筆法》,第36頁,《新聞與寫作》,2004年第10期
③楊偉光,《電視新聞分類與界定》,第22頁,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4年出版
④張君昌,《超媒體時代》,新華出版社,第21頁,2003年1月出版
(作者: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姚少寶